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就会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使学生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成了(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實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又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阅读中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富有很强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識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呢?具体途径如下: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素
期刊
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歇后语这朵奇葩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学生们多数都爱读、爱听、爱用歇后语。歇后语运用得好,能使学生语言通俗明快、生动活泼、含蓄幽默、饶有风趣并有一定的讽喻性,它常常发人深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歇后语的流传,具备着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关系的意义。它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修辞手法的使用、讽刺幽默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产生愉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确定性与不
期刊
【摘要】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写作文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完全不懂得怎样去写,对上作文课头痛不已。因此,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与阅读积累的好习惯,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最后还要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关键词】兴趣 积累 表达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为什么在七年级让学生写一段话他们人人都能写出来,而到了八年级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等。”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仅表示“答题正确与否”,学生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的教改精神,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随着新课程试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将课堂知识讲授的环节变为学生主动探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置探研性问题链,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据调查,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堂堂都有小组讨论。语文课使用这种形式的频率最高,少则1次,多则2、3次,每次小组讨论持续在2—4分钟左右。那么,是否说小组学习就能意味着学生在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判断    1、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布置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恰如其分地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证明
期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概括几种导思的方法。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读,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