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起搏导线植入术中的损伤电流特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不同起搏导线在植入过程中产生的损伤电流(COI)形态及变化特征。方法经起搏分析仪及体表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右心室螺旋及翼状导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右心室起搏导线产生的腔内心电图(ICEG),动态观察其形态及COI变化特征。COI大小指标包括J点后80ms处的ST段振幅(ST80),ST80与自身R波振幅之比(ST80/R)以及ICEG时限(IED)。结果共记录81根起搏导线的ICEG,包括48根螺旋导线、21根翼状导线、6根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和6根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两种方法均记录到螺旋及翼状导线产生的COI;起搏分析仪描记的螺旋导线固定10min的sT80[(7.7±2.7)mV对(5.1±0.6)mV],ST50/R[(0.62±0.24)对(0.54±0.07)]及IED[(233.6±33.7)ITIS对(211.5±29.3)ms]与固定0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翼状导线固定10min的ST80[(5.6±2.8)mV对(0.8±0.6)mV,P〈0.01],ST80/R[(0.39±0.12)对(0.01±0.01),P〈0.os3及IED[(145.4±79.4)ms对(64.3±19.8)ms,P〈0.01)]与固定0min相比大幅减小,且大部分时间点的ST孙ST80/R值均较螺旋导线的相应值小(P〈0.05)。总体上,体表心电图仪记录到相似的COI变化趋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均无CO/产生。结论螺旋导线与翼状导线相比,COI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不产生COI。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微电极阵列芯片(MEA)标测技术评价液态I型胶原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混合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ECT)移植于大鼠陈旧性心肌梗死(MI)区后对心肌电重构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液态I型胶原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混合培养构建ECT片层。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I组、MI+片层移植组(MI+graft组)、MI+假片层移植组(MI+sham—graft组),每组12只。对照组
作者提供给杂志用的形态图片既要为论文的出版用,也为论文的评审和编辑用,除图片要足够的大小外,图像要能真实反映形态的原貌和特征。图片要清晰,对比度好,色彩正常。基本要求如下。1.图片必须是原始图像或由原始图像加工成的照片,图像要能显示出形态特征,必要时需加提示或特指符号(如箭头等)。2.数码照片的图像分辨率调整为300dpi或以上,总像素至少要在150万~200万像素或以上,图像文件用tif格式。3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连续人选25例HCM合并房颤行导管消融的患者作为病例组。1:2匹配人选50例同期行导管消融且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匹配的不伴HCM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24例患者和对照组47例患者完成随访。病例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47.6±7.6)mm对(40.5±8.2)mm(P=0.001)。病例组房颤相关症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用于心力衰竭治疗主要通过改善心脏同步性,包括房室同步性、左心室同步性和心室间的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降低间隔矛盾运动,以提高心排出量[1].心肌病多部位起搏治疗临床研究(MUSTIC),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研究(CARE-HF)等试验均表明CRT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且延长患者生存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结合,被称为带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同步治疗,或带有心脏再同步治疗功能的除颤器。
这个季节,刚从校园踏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们已经正式经历了2个多月的职场磨练,其实一个人的职场成熟度决定了你是人生输家还是赢家,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修炼,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进行着。这次有着“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人生规划师”之称的创业家金正浩为《都市丽人》带来了10条职场必修法则,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前辈,都能帮助你迅速提升自己的职场成熟度。  进入社会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并且让我们感到焦虑、无奈以及压力: 
期刊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1ED)的使用,已经成为治疗各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永久性起搏器(PPM),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随访发现CIED术后患者有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狭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合并心室内阻滞的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力衰竭相关住院次数,降低死亡率。目前标准的CRT是把左心室导线植入到心脏静脉分支中,从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因受心脏静脉解剖限制,有左心室起搏部位不理想、进入心脏静脉不成功、左心室导线脱位、起搏阈值高、膈神经刺激等问题,显著影响CRT疗效。外科小切口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寒等弊端。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类室上性心律失常。它既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也见于无任何临床病变的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令人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