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几大电影节的创投项目中,目前上海是唯一有明显上升趋势的
上海电影节近几年在专业方向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创投单元的进步上。举办5届以来,上海创投终于开始渐渐实现其扶持本地新人的初衷,活动作为内地重要新人项目推介、扶持平台的意义也在逐步显现。在亚洲几大电影节的创投项目中,目前上海是唯一有明显上升趋势的——釜山刚更名的APM保持平稳,香港的HAF近两年稍显冷清,东京的TPG干脆已经取消。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创投单元未来在业界将有更大作为空间。
选片:数量、质量均有上升
自从上海的创投环节一分为二之后,“合拍片项目洽谈”(Co-FPC)更偏向促进区域合拍,“中国电影项目创投”(CFPC)则渐聚焦华语地区电影新人。上海电影节创投、论坛部分的负责人 沈介绍说,今年报名该单元的项目较往年有所增多,质量也有明显上升。在项目选择上,“我们一直都有一定的倾向,头几届是古装题材比较多,前两年则着力推广一些偏黑色、幽默风格的项目”。
本届CFPC体现了目前新人创作求新求变和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倔强的萝卜》的导演田蒙和《探佳人》导演侯亮此次拿来的都是将科幻题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商业项目。虽然在之前的大师班上,这两个项目因为成本过高、准备难言充分而受到冯小刚等业内资深人士的质疑,但不管怎么说,内地新人导演积极尝试、开发新类型无疑是一个积极现象。
就各电影节创投活动传统上重点扶持的文艺制作而言,入围本届CFPC的此类项目水准也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其中香港青年导演许洁华的《裂阳》和漆锐导演的《池塘》都是质素相当不错的项目——前者之前已参加了多个海外电影节的创投活动,其团队在项目陈述上表现最为成熟;而后者则在素材准备上非常突出,导演亲自拍摄的概念片花给在场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最终的两个获奖项目:《池塘》 从CFPC的三位评委——内地导演张一白、《杀死比尔》(Kill Bill)制片人班内特·沃尔什(Bennett Walsh)和制片人黄嘉莉手中拿到了“CFPC最具创意项目”,而《裂阳》则获得了根据投资方意见评出的“Co-FPC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这两个项目将分别获得由赞助商积家提供的10万元启动资金。
同样,“合拍片项目洽谈”(Co-FPC)今年的选片也不错,25个入围项目中不乏《的士速递》(Taxi)系列导演卡胡奇( Gérard Krawczyk)、《晚娘》导演朗斯·尼美毕达( Nonzee Nimibutr)和《欢迎来到东莫村》导演朴光铉等知名导演的新计划。内地的一些知名导演,如马俪文、杨紫烨等也带来了自己的新项目。
推新效应显现
4年前的上海,内地青年导演漆锐坐在台下,目睹了上海电影节第一次举办的电影创投会。今年的电影节上,漆锐和他的搭档一起站在了讲台上,向各路业内人士和公司介绍了他的新片《池塘》。这里,成为了他重新起步的一个起点。
举办5届以来,上海创投见证了内地新生力量的成长和进步。2007年创投会首次举办时,显得比较局促,创作者与投资方的沟通也很生涩,现场基本是“导演故事会”。而现在做陈述的项目方则要专业很多。今年的CFPC基本都是导演和制片人一起上台,准备的印象片花、概念设计等素材也更为齐全多样。这也表现出了创作新人们与投资方和市场沟通的努力和诚意。
此外,创投活动的效果也在变得更为实际。相比最初几届的雷声大雨点小,今年参与CFPC和Co-FPC的很多项目都有实际斩获。《裂阳》监制伊莎(Isabelle Glachant)表示,此次上海之行对该项目非常重要,与很多内地公司的近距离接触对该项目的运作有明显推进,“我们之前在欧洲已有一些布局,日本现在也有一位制片人,来到上海就是想寻找内地的合作伙伴。”《池塘》在活动期间接触了多家有意参与的企业,该项目同时也受到了韩国釜山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创投单元的邀请,为进一步推进打下基础。
从内地的一些项目看,国内的新人正在越来越接近本地的主流市场,很多团队和项目主攻类型片的倾向更为清晰。鼎峰影视文化今年拿了一个爱情题材电影《第二次初恋》参加Co-FPC,该片制片人向峰表示,团队手上还有其他几个项目在同时运作,都是都市情感类的项目,“就是要坚决做类型片”。
内地的电影新人似乎也开始出现抱团趋势。本届入围项目中,《第二次初恋》是唯一一个由两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其中台湾导演庞清正在内地发展多年,参与过多部华语、合拍片的制作,另一位导演邵源则在舞台、戏剧领域有一定经验。向峰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能让更多新人走出来”。这位年轻的制片人曾在西河星汇等公司工作,而该项目的另一位制片人石峰之前则更多活跃在电视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据自身的想法和特点紧密合作,这是最近内地电影界出现的又一个积极现象。其实新人远不止是导演,出头靠的也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正如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说的“有人,才能成军”,“必须要有一个小团队,最少要有编剧、制片、摄影这么几个人,大家一起成长。”
另一个积极的现象是,从今年创投的反馈看,内地很多电影投资人的态度、表现也更专业。
向峰表示,《第二次初恋》在活动期间接触了多家公司,“基本都是业内具有一定资历的公司。”小马奔腾、香港寰亚和福克斯国际等各地企业今年也都派出代表来上海选择项目。很多投资人看待项目的思维也不再停留在单纯盈利。《池塘》的制片人林渝娜就表示,与该项目接触的内地公司大都能接受其艺术片的定位,对盈利没有提出太多要求,相反更强调和关心剧本,“其实我们来之前准备了两套制作方案:一个是40万美元的低成本,比较忠实于创作初衷;另一套方案则灵活些,能够容纳稍大的预算和明星等元素,以便影片能以更主流的方式运作,剧本也为此留出了相应空间”。但从洽谈的反馈看,很多投资人倾向于前者——看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开始明了投资作品与投资导演的区别。确实不应忘记:青年导演是电影业的新生血液,现在是他们需要我们,而未来的中国电影则需要他们。
上海电影节近几年在专业方向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创投单元的进步上。举办5届以来,上海创投终于开始渐渐实现其扶持本地新人的初衷,活动作为内地重要新人项目推介、扶持平台的意义也在逐步显现。在亚洲几大电影节的创投项目中,目前上海是唯一有明显上升趋势的——釜山刚更名的APM保持平稳,香港的HAF近两年稍显冷清,东京的TPG干脆已经取消。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创投单元未来在业界将有更大作为空间。
选片:数量、质量均有上升
自从上海的创投环节一分为二之后,“合拍片项目洽谈”(Co-FPC)更偏向促进区域合拍,“中国电影项目创投”(CFPC)则渐聚焦华语地区电影新人。上海电影节创投、论坛部分的负责人 沈介绍说,今年报名该单元的项目较往年有所增多,质量也有明显上升。在项目选择上,“我们一直都有一定的倾向,头几届是古装题材比较多,前两年则着力推广一些偏黑色、幽默风格的项目”。
本届CFPC体现了目前新人创作求新求变和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倔强的萝卜》的导演田蒙和《探佳人》导演侯亮此次拿来的都是将科幻题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商业项目。虽然在之前的大师班上,这两个项目因为成本过高、准备难言充分而受到冯小刚等业内资深人士的质疑,但不管怎么说,内地新人导演积极尝试、开发新类型无疑是一个积极现象。
就各电影节创投活动传统上重点扶持的文艺制作而言,入围本届CFPC的此类项目水准也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其中香港青年导演许洁华的《裂阳》和漆锐导演的《池塘》都是质素相当不错的项目——前者之前已参加了多个海外电影节的创投活动,其团队在项目陈述上表现最为成熟;而后者则在素材准备上非常突出,导演亲自拍摄的概念片花给在场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最终的两个获奖项目:《池塘》 从CFPC的三位评委——内地导演张一白、《杀死比尔》(Kill Bill)制片人班内特·沃尔什(Bennett Walsh)和制片人黄嘉莉手中拿到了“CFPC最具创意项目”,而《裂阳》则获得了根据投资方意见评出的“Co-FPC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这两个项目将分别获得由赞助商积家提供的10万元启动资金。
同样,“合拍片项目洽谈”(Co-FPC)今年的选片也不错,25个入围项目中不乏《的士速递》(Taxi)系列导演卡胡奇( Gérard Krawczyk)、《晚娘》导演朗斯·尼美毕达( Nonzee Nimibutr)和《欢迎来到东莫村》导演朴光铉等知名导演的新计划。内地的一些知名导演,如马俪文、杨紫烨等也带来了自己的新项目。
推新效应显现
4年前的上海,内地青年导演漆锐坐在台下,目睹了上海电影节第一次举办的电影创投会。今年的电影节上,漆锐和他的搭档一起站在了讲台上,向各路业内人士和公司介绍了他的新片《池塘》。这里,成为了他重新起步的一个起点。
举办5届以来,上海创投见证了内地新生力量的成长和进步。2007年创投会首次举办时,显得比较局促,创作者与投资方的沟通也很生涩,现场基本是“导演故事会”。而现在做陈述的项目方则要专业很多。今年的CFPC基本都是导演和制片人一起上台,准备的印象片花、概念设计等素材也更为齐全多样。这也表现出了创作新人们与投资方和市场沟通的努力和诚意。
此外,创投活动的效果也在变得更为实际。相比最初几届的雷声大雨点小,今年参与CFPC和Co-FPC的很多项目都有实际斩获。《裂阳》监制伊莎(Isabelle Glachant)表示,此次上海之行对该项目非常重要,与很多内地公司的近距离接触对该项目的运作有明显推进,“我们之前在欧洲已有一些布局,日本现在也有一位制片人,来到上海就是想寻找内地的合作伙伴。”《池塘》在活动期间接触了多家有意参与的企业,该项目同时也受到了韩国釜山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创投单元的邀请,为进一步推进打下基础。
从内地的一些项目看,国内的新人正在越来越接近本地的主流市场,很多团队和项目主攻类型片的倾向更为清晰。鼎峰影视文化今年拿了一个爱情题材电影《第二次初恋》参加Co-FPC,该片制片人向峰表示,团队手上还有其他几个项目在同时运作,都是都市情感类的项目,“就是要坚决做类型片”。
内地的电影新人似乎也开始出现抱团趋势。本届入围项目中,《第二次初恋》是唯一一个由两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其中台湾导演庞清正在内地发展多年,参与过多部华语、合拍片的制作,另一位导演邵源则在舞台、戏剧领域有一定经验。向峰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能让更多新人走出来”。这位年轻的制片人曾在西河星汇等公司工作,而该项目的另一位制片人石峰之前则更多活跃在电视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据自身的想法和特点紧密合作,这是最近内地电影界出现的又一个积极现象。其实新人远不止是导演,出头靠的也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正如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说的“有人,才能成军”,“必须要有一个小团队,最少要有编剧、制片、摄影这么几个人,大家一起成长。”
另一个积极的现象是,从今年创投的反馈看,内地很多电影投资人的态度、表现也更专业。
向峰表示,《第二次初恋》在活动期间接触了多家公司,“基本都是业内具有一定资历的公司。”小马奔腾、香港寰亚和福克斯国际等各地企业今年也都派出代表来上海选择项目。很多投资人看待项目的思维也不再停留在单纯盈利。《池塘》的制片人林渝娜就表示,与该项目接触的内地公司大都能接受其艺术片的定位,对盈利没有提出太多要求,相反更强调和关心剧本,“其实我们来之前准备了两套制作方案:一个是40万美元的低成本,比较忠实于创作初衷;另一套方案则灵活些,能够容纳稍大的预算和明星等元素,以便影片能以更主流的方式运作,剧本也为此留出了相应空间”。但从洽谈的反馈看,很多投资人倾向于前者——看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开始明了投资作品与投资导演的区别。确实不应忘记:青年导演是电影业的新生血液,现在是他们需要我们,而未来的中国电影则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