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溯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无数默默无闻且技能高超的工匠参与书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然而近些年来,工匠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下,当“中国制造”的集结号吹响之时,工匠群体及工匠精神,重返大众视野。
  中国工匠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境遇
  工匠,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等品质,被称为工匠精神。中国需要开启“精造时代”,“精造”是制造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愿景。就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与“精造”还有不小的距离。
  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曾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苦活、累活,枯燥无味。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匠,工匠群体的人数锐减。此外,在制造业领域,工匠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古代工匠创造了中国工匠精神的1.0时代,在今天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中国工匠要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寓意,从而开启中国工匠精神的2.0时代。
  工匠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并且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企业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工业价值观。德国作为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和大国,德国企业中大量技能娴熟的工匠,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隐性功臣”。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
  在教育领域,德国人同样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当前,德国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接受双轨制的职业教育,其中制造业培训在所有行业的培训中占比最高,约占35%。在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等诸多企业里,很多高管都是从工匠学徒一步步实干出来的。
  而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有人做过统计,全球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3146家,为全球之最。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答案只有一个:这些企业传承着匠人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若要实现良性发展,拥有大批工匠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企业发展信念中的诚信、责任、担当、创新,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工匠精神有助产品品质的提升。
  回首近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不少企业单纯强调经济效益至上,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没有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有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潮流,经常将企业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概念捆绑在一起。这本无可非议,可是企业家底薄,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口碑处于“低位运行”阶段。这种情况下,企业其实更需要苦练内功,发挥工匠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工匠精神夯实企业根基。当前,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绝大多数的企业意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制造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在笔者看来,首先是教育机构要转换办学思路。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劳动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完善工匠的激励机制。身怀绝技的工匠,应该在企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高规格的待遇。最后是全社会要转变观念,对工匠予以人文关怀。工匠的劳动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只有全社会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才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
其他文献
年度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近日传来喜讯,“杨凌农科”品牌作为陕西唯一入选的区域品牌,位列全国区域品牌第二名,总价值达661.9亿元。这是现代农业概念在国家品牌价值评价中的一次华丽“首秀”。  据了解,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主要面向我国具有产业优势、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较高、品牌建设基础较好、品牌评价条件成熟的相关行业。评价范围包括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自主创新品牌四种类型。本届
期刊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本次代表大会是创新的大会、改革的大会、民主的大会,也是科技界空前的盛会。在新时期,科协肩负的责任与任务跟过去比有了一些变动,“三服务一加强”提升为“四服务一加强”,增加了一项助力创新驱动工程。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伟民作为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在接受《科学导报》特派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激动。  谈起此次会议,杨伟民说
期刊
“聆听了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很响亮地吹响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振奋人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非常骄傲、自豪,赶上这么好的时候,就要创新争先、再立新功,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5月30日,中国科协九大特邀代表、山西省科协主席侯晋川在第一次分团会议间隙对《科学导报》特派记者说。  侯晋川作为科协九大山西代表团唯一的特邀代表,他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幸运自己赶上了科技
期刊
5月30日,中国科协迎来了第九次全体代表大会。大会结合新形势对科协章程进行修改,将审议出台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  中国科协副主席李静海院士和中国科协八届常委会常委谢和平院士会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解读当今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方位以及科协组织在新形势下的新使命。  把握历史机遇 实现“弯道超车”  记者: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期刊
苦涩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尝尽苦涩,才能品味甘甜。5月26日,《科学导报》记者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见到了研究员高秀萍。初次见面,高秀萍的脸上呈现出的疲倦让记者有些心疼,在和她长达4个小时的交谈后,记者了解到她是位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她总说:“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都说笨鸟先飞,可能我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漫漫求学路  1978年10月,高秀萍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山西
期刊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是一个历史性文件,指出了未来十几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它宣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日前,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早已提出,为何再度列入《纲要》予以部署?这份文件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其中又有哪些亮点?就此,徐匡迪等参与《纲要》起草的专家展开详细解
期刊
5月30日,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山西代表团一行31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入人民大会堂。“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科协的盛会,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可以面对面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科协九大代表韩长青一边对记者说,一边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人民大会堂走去。据了解,此次大会的代表多数是来自基层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们在激动的心情下也充满了期待。  从上午9时到下午5
期刊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李赞的办公室玻璃柜里,摆放着很多获奖证书,而她最为看重的莫过于2013年获得的“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证书,获奖前我以为就是一个荣誉,拿奖后才了解到,真正的意义在于激励自己沉下心来潜心科研,让科研道路越走越宽。”李赞说。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等提出设立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以促进优秀
期刊
科学导报特派记者周君彦5月29日北京电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30日在北京召开,肩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科技工作者的重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同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伟民为团长的山西代表团赴京出席大会,同时出席此间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
期刊
人们常常在神话剧情中看到衣袖一摆扇云播雨的神仙,他是人类千百年来梦想征服自然的化身。如今,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全秀带领着他的团队,自主创新发明了一种“防雹增雨火箭弹”,“呼风唤雨”、“空中水库”终于不再是梦。  “山西省绿色转型卓越人物”、“山西省金桥工程”三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张全秀倾心尽力的忘我奉献。作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