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比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现状,吸取其成功经验,归纳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灾害防救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灾害,防救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灾害不可避免,但完善的灾害防救体系可降低灾害损失,构建全方位灾害防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比较
以下从救灾组织、应急机制等方面,比较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灾害防救体系(详见表1)。
表1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比较
项目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管理模式 ①原因型——结果型、循环型 ①原因型——结果型 ①原因型管理
救灾组织 ①联邦层级的管理机构
③注重组织间的协调关系
④讲求体系的垂直横向协调
⑤面临机构调整和磨合问题 ①中央综合协调机构
②专业部门分工明确
③重视市叮村层级机构 ①中央层级应急管理机构
②以单灾种管理部门为主
③部门协调性比较差
应急机制 ①重视垂直领导机制建设
②重视灾害应急管理规划
③重视管理一元化和综合化 ①应急垂直体系较完善
②决策机制依赖中央 ①国家动员能力强。
②注重国家层面应急协调
③管理具体职能欠缺
规划计划 ①发展和防灾兼顾,以人为本
②与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①发展和防灾兼顾 ①发展第一
应急预案 ①与国土安全紧密结合
②应对措施详细,操作性强 ①强大的公共权力 ①形成中央层级预案体系
②预案配合差,操作性差
参与主体 ①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
②站在国民的角度
③自救、共救、公救 ①政府+公众+志愿者
②站在市民的角度
③共救、公救 ①政府主角,群众参与少
②站在政府的角度
区域协作 ①区域合作应急能力强 ①地方、州、联邦联动 ①区域联动性弱
信息沟通 ①公开、透明 ①公开、透明 ①条块分割、地区封锁
二、我国灾害防救体系发展趋势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完善防救灾体系,加强战略层面的全面考量,加强公民的救灾的素质和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促进救灾体系全流程管理的标准化,整合防救灾的资源,加强灾害的区域化合作(详见表2)。
表2中国灾害防救体系发展趋势
转变 转变前 转变后
灾害经验型转变为
战略规划型 ①缺乏有效防范和应对而遭受沉重损失②灾后总结经验,被动对救灾体系进行调整 ①变被动为主动②国家风险管理战略③系统规划和战略设计④减小系统缺陷⑤各方面紧密结合
分割粗放型转变为
共享集约型 ①缺乏有效整合机制②资源闲置比较突出③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④缺乏成本收益分析 ①政府间资源整合②政府和民间资源整合③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④城市和农村资源配置⑤临近资源整合和流动
环节断裂型转变为
全程控制型 ①各阶段缺乏有效衔接②各方面没有统一标准③救灾主体联系断裂④各单位缺乏协调机制 ①各环节紧密衔接②全过程控制
政府包办型转变为
全民参与型 ①动员群众开展救灾②社会化、常态化③自救、互救减少伤亡
区域封闭型转变为
国际合作型 ①国际救援的机制建设②区域风险合作机制③加强区域间国际合作
三、我国未来灾害防救阶段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未来将形成以灾害防救计划(防灾规划与防灾预案),灾害防救组织体制(防灾组织与救灾组织)、灾害防救运作方式(紧急状态与紧急救援)为主体的防救体系。
从时序上看,可将防救阶段分作灾前工作、救灾工作、重建工作3部分(详见表3)。
表3灾害防救阶段内容
阶段 内容
灾前
工作 防灾规划 防灾总体规划,防灾详细规划,专项防灾规划等。
防灾预案 ①预警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工程救援系统、保障供应系统、应急队伍等。
②预警预案:危险源与风险分析、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等。
工程建設 ①根据防灾范围: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②根据工程用途:专门防灾工程、多用途防灾工程。
救灾
工作 灾情预报 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应急防灾 临时指挥机构建立、灾害告警、人员物资保护与疏散、抗救灾人员物资组织等。
灾时工作 抗御灾害、灾时救援。
灾后工作 心理救助,防次生灾害、灾后救援,损失评估与维修、重建防灾设施等。
重建
工作 重建规划 规划规模,道路交通,公共设施,旧城改造,各类建筑等。
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实施保障机制、奖惩保障机制等。
体系重建 ①经济体系:产权重建,基础设施体系重建,产业体系重建等。
②行政体系:政府组织的重建,行政体制改革等。
③社会体系:人的重建,家庭重建,社区重建等。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综合防灾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金磊.国外最新安全减灾管理方法与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灾害,防救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灾害不可避免,但完善的灾害防救体系可降低灾害损失,构建全方位灾害防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比较
以下从救灾组织、应急机制等方面,比较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灾害防救体系(详见表1)。
表1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比较
项目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管理模式 ①原因型——结果型、循环型 ①原因型——结果型 ①原因型管理
救灾组织 ①联邦层级的管理机构
③注重组织间的协调关系
④讲求体系的垂直横向协调
⑤面临机构调整和磨合问题 ①中央综合协调机构
②专业部门分工明确
③重视市叮村层级机构 ①中央层级应急管理机构
②以单灾种管理部门为主
③部门协调性比较差
应急机制 ①重视垂直领导机制建设
②重视灾害应急管理规划
③重视管理一元化和综合化 ①应急垂直体系较完善
②决策机制依赖中央 ①国家动员能力强。
②注重国家层面应急协调
③管理具体职能欠缺
规划计划 ①发展和防灾兼顾,以人为本
②与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①发展和防灾兼顾 ①发展第一
应急预案 ①与国土安全紧密结合
②应对措施详细,操作性强 ①强大的公共权力 ①形成中央层级预案体系
②预案配合差,操作性差
参与主体 ①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
②站在国民的角度
③自救、共救、公救 ①政府+公众+志愿者
②站在市民的角度
③共救、公救 ①政府主角,群众参与少
②站在政府的角度
区域协作 ①区域合作应急能力强 ①地方、州、联邦联动 ①区域联动性弱
信息沟通 ①公开、透明 ①公开、透明 ①条块分割、地区封锁
二、我国灾害防救体系发展趋势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完善防救灾体系,加强战略层面的全面考量,加强公民的救灾的素质和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促进救灾体系全流程管理的标准化,整合防救灾的资源,加强灾害的区域化合作(详见表2)。
表2中国灾害防救体系发展趋势
转变 转变前 转变后
灾害经验型转变为
战略规划型 ①缺乏有效防范和应对而遭受沉重损失②灾后总结经验,被动对救灾体系进行调整 ①变被动为主动②国家风险管理战略③系统规划和战略设计④减小系统缺陷⑤各方面紧密结合
分割粗放型转变为
共享集约型 ①缺乏有效整合机制②资源闲置比较突出③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④缺乏成本收益分析 ①政府间资源整合②政府和民间资源整合③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④城市和农村资源配置⑤临近资源整合和流动
环节断裂型转变为
全程控制型 ①各阶段缺乏有效衔接②各方面没有统一标准③救灾主体联系断裂④各单位缺乏协调机制 ①各环节紧密衔接②全过程控制
政府包办型转变为
全民参与型 ①动员群众开展救灾②社会化、常态化③自救、互救减少伤亡
区域封闭型转变为
国际合作型 ①国际救援的机制建设②区域风险合作机制③加强区域间国际合作
三、我国未来灾害防救阶段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未来将形成以灾害防救计划(防灾规划与防灾预案),灾害防救组织体制(防灾组织与救灾组织)、灾害防救运作方式(紧急状态与紧急救援)为主体的防救体系。
从时序上看,可将防救阶段分作灾前工作、救灾工作、重建工作3部分(详见表3)。
表3灾害防救阶段内容
阶段 内容
灾前
工作 防灾规划 防灾总体规划,防灾详细规划,专项防灾规划等。
防灾预案 ①预警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工程救援系统、保障供应系统、应急队伍等。
②预警预案:危险源与风险分析、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等。
工程建設 ①根据防灾范围: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②根据工程用途:专门防灾工程、多用途防灾工程。
救灾
工作 灾情预报 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应急防灾 临时指挥机构建立、灾害告警、人员物资保护与疏散、抗救灾人员物资组织等。
灾时工作 抗御灾害、灾时救援。
灾后工作 心理救助,防次生灾害、灾后救援,损失评估与维修、重建防灾设施等。
重建
工作 重建规划 规划规模,道路交通,公共设施,旧城改造,各类建筑等。
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实施保障机制、奖惩保障机制等。
体系重建 ①经济体系:产权重建,基础设施体系重建,产业体系重建等。
②行政体系:政府组织的重建,行政体制改革等。
③社会体系:人的重建,家庭重建,社区重建等。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综合防灾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金磊.国外最新安全减灾管理方法与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