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曲艺表演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主要通过说、唱等形式向观众传达信息。曲艺表演的类型较多,主要包含相声、快板、评书、鼓曲等。曲艺表演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内涵,可以对艺术审美内涵予以挖掘,从而加强曲艺弘扬与传承。本文围绕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国曲艺表演艺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曲艺表演的关注回归。
关键词:曲艺表演;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曲艺表演能够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曲艺表演结合了传统礼节、风土人情、本土文化,是珍贵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曲艺表演形式可以输出许多信息内容,且曲艺表演拥有较强的艺术审美功能。曲艺的重点就是表演,不同的曲艺类型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但可将其概括为多元化、民族化及互动化。审美内涵是曲艺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审美展开分析可以使当代人更加了解曲艺表演,对于曲艺传承有着积极影响。
1 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特点
1.1 多元化
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曲种、形象、表演三方面。首先,曲艺表演的曲种非常多,国内已有的曲艺曲种多达几百个,且每一种类型的曲艺都已经形成了专属的表演风格,比如可以分成唱类、说类、说唱类曲艺。其中,唱类曲艺主要包含大鼓、坠子等,说类曲艺主要指相声、评书等,说唱类曲艺则主要指二人转等[1]。每种曲艺表演类型的艺术审美各不相同,这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曲艺表演的形象,和其他表演形式相比,曲艺表演的人数较少,但不同的表演主人公所塑造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都各不相同。最后是表演方式,由于各种曲艺的核心不同,具体的表演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就比如在相声表演中,大多数情况是两人进行表演,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二人转虽然也是两人进行表演,但表演形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讲究的是说、唱、扮、舞、绝,有时还结合站唱、彩唱等形式。这几方面完全可以凸显曲艺表演艺术审美的多元化特点。
1.2 民族化
民族化是曲艺表演的重要艺术审美特点之一。也正是由于曲艺表演的民族化审美特点,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且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领域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民族化是曲艺表演的灵魂所在,也是民族艺术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曲艺有着多年发展历史,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不断积累而成的,从中可以体现明显的风土人情和本土文化,这也使其具备鲜明的民族化艺术审美特点。民族化艺术审美特点也为曲艺发展创设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彰显独特魅力。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民族化色彩都十分关键,曲艺表演具备民族化艺术审美特点,不仅可以丰富中国艺术文化,也吸引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观众。当前相声、评书等曲艺表演已经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参与。站在客观角度来看,我国曲艺表演与西方表演艺术并不属于相同的美学领域。西方艺术审美更关注美、直,强调的是写实和再现等,而我国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则关注美及艺术价值,强调了抒情、表达。同时,民族化特征的输出在虚拟、写意等方面也有所体现,是曲艺表演得到传承和发扬的关键特质。
1.3 互动化
曲艺表演所涉及的人数虽然较少,但由于具备互动化艺术审美特点,表演效果俱佳。在台上表演的人员可以和台下观众互动,整场表演不乏味,反而氛围十分浓厚,能够有效地调动观众兴趣,激发其审美意识。在19世纪60年代,国外美学研究领域将这一行为称之为接受美学,其中就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所以在曲艺表演艺术审美领域既要将表演者作为核心,也要把观众的接受意识当作曲艺表演主要激发对象,从而提高曲艺表演效果[2]。对于任何一种表演形式而言,演员和观众之间都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演员在表演时是结合剧本进行的,剧本编创者相当于一度主体,演员是二度主体,观众是三度主体。三个主体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互动的前提下才能将剧本内容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在曲艺实际表演过程中,与观众互动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也突出了艺术审美的互动化特点。
2 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类型
2.1 风格美
在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曲艺表演不能一味秉承陈旧思想,必须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加以改良,才有助于形成多元化曲艺风格,为曲艺发展提供条件。从现有的曲种来看,说类曲种的发展前景更好,老一批相声艺术家时代过后,又出现了一大批新的相声演员,受到了许多年轻一代观众的喜爱。而相比之下,大鼓、坠子等唱类曲种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往往唱类曲种的曲调比较单一,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曲调依旧比较古老,同时还会受地域限制,而且乐器体积较大,未得到更新换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面临危机。说类曲种伴随时代发展逐渐创新,具备时代特征,与大众审美相协调,其表演者对内容进行了改创,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受众。从整体来看,不同曲种的风格各不相同,经过多年沉淀后拥有更加成熟、完善的表演体系,以其风格的独特性吸引更多受众,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艺术价值[3]。例如,一些唱类曲种受各类因素影响,曲种中流露出浓厚的乡土味,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有些曲种是来自某个地区的,如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北京评书等,在表演时通过方言输出内容,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北京评书生动地反映了大千世界众生百态,不论是演说、蓝本,还是形式都沉淀着北京地方文化特色,地域风格鲜明。
2.2 谐趣美
从曲艺表演中可以看出谐趣美这一艺术审美内涵。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谐趣美的理解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将人或物的丑陋、乖讹当成是一种具备趣味的意向加以欣赏。大部分曲艺表演都是以比较搞笑诙谐的方式输出内容,表面上看是喜剧,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十分丰富。所以曲艺表演中的谐趣美既是审丑艺术手法,也可以凸显我国社会群众的人生态度,甚至有人将谐趣作为曲艺的灵魂所在。曲艺表演的方式比较委婉,并不会直接表露人世间人或物的丑态,而是通过戏谑的方式予以表达,在搞笑的同时又不忘传输哲理,使观众在丑态中感受谐趣美。同时曲艺表演也可以反映中国老百姓自我宽慰、苦中作乐的心态。曲艺表演的谐趣美主要体现在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在语言上,会融入许多民间俗语、歇后语等,使观众感觉十分亲切。而在表现手法方面,会使用包袱、关子、扣子等手法制造笑点,一些较为严肃的话题也能够诙谐化。曲艺表演者应充分結合实际情况变化表情,在曲艺表演中最忌讳的就是演员“台上挂相”,如果演员没有调动面部表情,是无法为观众带来良好体验的。 2.3 质朴美
曲艺可以算得上是国内最俗的艺术类型,而正因如此赋予了曲艺表演质朴美,该艺术审美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在内容上,曲艺表演系民间生成,其灵感也主要来自民间,受众群体没有身份、阶层之分,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共同适用,巷子、茶楼更是十分普遍的表演场所。曲艺表演的内容大多数都和历史故事、旧时代普通人生活相关,将老百姓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就使其收获了更多的受众。曲艺表演的内容起伏度较大,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我国居民的心理活动相符。也有许多表演者会将自己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加以叙述,在讲述时会融入演员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是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4]。但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一般都以普通人视角进行分析。老舍先生在对俗文学进行评价时专门强调了“意思俗”,大概意思是将社会大众的思想、领悟到的道理等当作故事。同时,站在曲艺表演角度来看,其出现在茶楼或小巷时,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十分近,表演者的言行举止都在观众眼中,通过一些比较俗的内容可以快速引起观众共鸣。其次,在曲艺表演的形式上,大部分曲艺表演者都经历过基层生活,对于普通人的心理活动更加了解,所以在表演中表演者也会以更贴合普通人生活的形式输出内容。如一边阐述一边评价,或把一些琐碎的小事通通交代清楚,以便观众理解,而这正是曲艺表演吸引人的地方。
3 不同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
3.1 快板表演的艺术审美
快板的节奏感非常强,如果要以一个字来形容快板那便是“快”,这也是快板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快板表演中表演形式虽是重复的,但强弱会随时变化,这恰好构成了快板表演的特殊艺术审美特点。可以将块板分成垛板、闪板等形式。其中,垛板主要以逛点、颠点为主要伴奏,节奏十分有力,给观众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散板则主要以颠点为主,所有的内容比较紧密,快板表演者需要将说与唱相结合,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输出内容,还要保证表演效果。快板的内容一般是娱乐性和哲理性相结合,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又灌输人生道理,相当于换一种形式讲道理。此外,快板的艺术审美还可用“俏”字形容。例如,王派快板的创始人王凤山在快板表演时就同时融入了红黑板与竹板书风格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他的快板作品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俏”,创建王派快板之后也将该艺术审美特点贯穿在内。
3.2 评书表演的艺术审美
评书表演的艺术审美主要体现在阳刚美、语言美、时空美方面。评书表演流露出一股淡雅、飘逸之感,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还有一股浓厚的阳刚之气。评书作品大多比较豪爽、高放,评书表演的阳刚美和说书人气质有一定关系,如柳敬亭、王少堂、袁阔成等所塑造的评书作品都能体现这一艺术审美特征[5]。评书表演的语言美是由口语化、韵律及趣味构成。在表演过程中,说书人会使用一些地方方言拓宽受众范围,也赋予评书作品更多俗学意义。且在评书表演中说书人使用的句式往往是错落有致的,即便在语速较快的情况下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在创作评书书目时,说书人通常会结合剧情自主融入一些有趣的语言提高表演效果。评书的时空美不单单体现在时间艺术上,还体现在想象艺术上。评书所阐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都是跟随时间轴延伸的,一些十分壮阔的情节也可以加以渲染。随着科技的进步,评书已经不止于听,还可以通过电视机、计算机、智能手机进行欣赏,这也可以体现其时空艺术性[6]。
3.3 相声表演的艺术审美
含蓄美是相声表演的主要审美特征。按照常规的美学艺术来看,相声的艺术审美主要源于笑料,演员会通过包袱制造笑点,但笑点的背后又隐藏着哲学思维。进入新时期后,相声表演拒绝低俗娱乐,而在其中融入一些审美哲学。如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表演风格就能体现含蓄美,在他的表演中语言表达十分准确,其内容和风格又比较文雅,台风十分稳健[7]。《论捧逗》《文章会》《得寸进尺》等都是苏文茂先生的代表作,而这些作品在相声界属于“文哏活”,“文哏活”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演员除了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也需通过表演对人物进行生动刻画传递深层次内涵。就比如《论捧逗》这一相声作品,在整理之前的名称是《八不咧》,无论内容还是整体结构都比较粗糙,整理之后将其改名为《论捧逗》。将“哏”作为核心主题,以知识化示范表演作为主要形式揭露相声演员应当具备的品格,表演内容不夸大其词,带领观众领悟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应具备的品格。而这正是相声表演的含蓄美体现。
4 结语
曲艺表演属于比较传统、民间的艺术形式,本文既分析了曲艺表演的综合艺术审美特点、类型,又分析了快板表演、评书表演、相声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在分析后发现,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表现为多元化、民族化、互动化等特点,主要类型为风格美、谐趣美及质朴美。另外,快板表演的艺术审美为“快”与“俏”,评书表演艺术审美为阳刚美、语言美、时空美,而相声表演的艺术审美为含蓄美。正是由于曲艺表演独特艺术审美的存在,中国传统曲艺的发扬光大才可盼可望。
参考文献:
[1] 马传博.论曲艺表演与艺术创作[J].戏剧之家,2019(3):46.
[2] 夏莹莹.论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J].青春岁月,2019(09):51.
[3] 白永蔚.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分析[J].戏剧之家,2019(08):35.
[4] 李发根.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审美探索[J].锋绘,2019(2):25.
[5] 郭广厚.北京天桥地区曲艺表演场所的空间形态发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11):40-42.
[6] 周思明.经典化:曲艺向上向善的美学通衢[J].曲艺,2019(11):2.
[7] 胡艳.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音乐时空,2019(11):40-42.
作者簡介:胡曌斌(1992—),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曲艺表演。
关键词:曲艺表演;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曲艺表演能够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曲艺表演结合了传统礼节、风土人情、本土文化,是珍贵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曲艺表演形式可以输出许多信息内容,且曲艺表演拥有较强的艺术审美功能。曲艺的重点就是表演,不同的曲艺类型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但可将其概括为多元化、民族化及互动化。审美内涵是曲艺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审美展开分析可以使当代人更加了解曲艺表演,对于曲艺传承有着积极影响。
1 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特点
1.1 多元化
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曲种、形象、表演三方面。首先,曲艺表演的曲种非常多,国内已有的曲艺曲种多达几百个,且每一种类型的曲艺都已经形成了专属的表演风格,比如可以分成唱类、说类、说唱类曲艺。其中,唱类曲艺主要包含大鼓、坠子等,说类曲艺主要指相声、评书等,说唱类曲艺则主要指二人转等[1]。每种曲艺表演类型的艺术审美各不相同,这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曲艺表演的形象,和其他表演形式相比,曲艺表演的人数较少,但不同的表演主人公所塑造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都各不相同。最后是表演方式,由于各种曲艺的核心不同,具体的表演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就比如在相声表演中,大多数情况是两人进行表演,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二人转虽然也是两人进行表演,但表演形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讲究的是说、唱、扮、舞、绝,有时还结合站唱、彩唱等形式。这几方面完全可以凸显曲艺表演艺术审美的多元化特点。
1.2 民族化
民族化是曲艺表演的重要艺术审美特点之一。也正是由于曲艺表演的民族化审美特点,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且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领域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民族化是曲艺表演的灵魂所在,也是民族艺术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曲艺有着多年发展历史,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不断积累而成的,从中可以体现明显的风土人情和本土文化,这也使其具备鲜明的民族化艺术审美特点。民族化艺术审美特点也为曲艺发展创设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彰显独特魅力。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民族化色彩都十分关键,曲艺表演具备民族化艺术审美特点,不仅可以丰富中国艺术文化,也吸引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观众。当前相声、评书等曲艺表演已经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参与。站在客观角度来看,我国曲艺表演与西方表演艺术并不属于相同的美学领域。西方艺术审美更关注美、直,强调的是写实和再现等,而我国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则关注美及艺术价值,强调了抒情、表达。同时,民族化特征的输出在虚拟、写意等方面也有所体现,是曲艺表演得到传承和发扬的关键特质。
1.3 互动化
曲艺表演所涉及的人数虽然较少,但由于具备互动化艺术审美特点,表演效果俱佳。在台上表演的人员可以和台下观众互动,整场表演不乏味,反而氛围十分浓厚,能够有效地调动观众兴趣,激发其审美意识。在19世纪60年代,国外美学研究领域将这一行为称之为接受美学,其中就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所以在曲艺表演艺术审美领域既要将表演者作为核心,也要把观众的接受意识当作曲艺表演主要激发对象,从而提高曲艺表演效果[2]。对于任何一种表演形式而言,演员和观众之间都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演员在表演时是结合剧本进行的,剧本编创者相当于一度主体,演员是二度主体,观众是三度主体。三个主体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互动的前提下才能将剧本内容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在曲艺实际表演过程中,与观众互动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也突出了艺术审美的互动化特点。
2 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类型
2.1 风格美
在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曲艺表演不能一味秉承陈旧思想,必须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加以改良,才有助于形成多元化曲艺风格,为曲艺发展提供条件。从现有的曲种来看,说类曲种的发展前景更好,老一批相声艺术家时代过后,又出现了一大批新的相声演员,受到了许多年轻一代观众的喜爱。而相比之下,大鼓、坠子等唱类曲种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往往唱类曲种的曲调比较单一,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曲调依旧比较古老,同时还会受地域限制,而且乐器体积较大,未得到更新换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面临危机。说类曲种伴随时代发展逐渐创新,具备时代特征,与大众审美相协调,其表演者对内容进行了改创,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受众。从整体来看,不同曲种的风格各不相同,经过多年沉淀后拥有更加成熟、完善的表演体系,以其风格的独特性吸引更多受众,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艺术价值[3]。例如,一些唱类曲种受各类因素影响,曲种中流露出浓厚的乡土味,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有些曲种是来自某个地区的,如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北京评书等,在表演时通过方言输出内容,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北京评书生动地反映了大千世界众生百态,不论是演说、蓝本,还是形式都沉淀着北京地方文化特色,地域风格鲜明。
2.2 谐趣美
从曲艺表演中可以看出谐趣美这一艺术审美内涵。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谐趣美的理解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将人或物的丑陋、乖讹当成是一种具备趣味的意向加以欣赏。大部分曲艺表演都是以比较搞笑诙谐的方式输出内容,表面上看是喜剧,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十分丰富。所以曲艺表演中的谐趣美既是审丑艺术手法,也可以凸显我国社会群众的人生态度,甚至有人将谐趣作为曲艺的灵魂所在。曲艺表演的方式比较委婉,并不会直接表露人世间人或物的丑态,而是通过戏谑的方式予以表达,在搞笑的同时又不忘传输哲理,使观众在丑态中感受谐趣美。同时曲艺表演也可以反映中国老百姓自我宽慰、苦中作乐的心态。曲艺表演的谐趣美主要体现在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在语言上,会融入许多民间俗语、歇后语等,使观众感觉十分亲切。而在表现手法方面,会使用包袱、关子、扣子等手法制造笑点,一些较为严肃的话题也能够诙谐化。曲艺表演者应充分結合实际情况变化表情,在曲艺表演中最忌讳的就是演员“台上挂相”,如果演员没有调动面部表情,是无法为观众带来良好体验的。 2.3 质朴美
曲艺可以算得上是国内最俗的艺术类型,而正因如此赋予了曲艺表演质朴美,该艺术审美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在内容上,曲艺表演系民间生成,其灵感也主要来自民间,受众群体没有身份、阶层之分,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共同适用,巷子、茶楼更是十分普遍的表演场所。曲艺表演的内容大多数都和历史故事、旧时代普通人生活相关,将老百姓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就使其收获了更多的受众。曲艺表演的内容起伏度较大,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我国居民的心理活动相符。也有许多表演者会将自己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加以叙述,在讲述时会融入演员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是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4]。但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一般都以普通人视角进行分析。老舍先生在对俗文学进行评价时专门强调了“意思俗”,大概意思是将社会大众的思想、领悟到的道理等当作故事。同时,站在曲艺表演角度来看,其出现在茶楼或小巷时,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十分近,表演者的言行举止都在观众眼中,通过一些比较俗的内容可以快速引起观众共鸣。其次,在曲艺表演的形式上,大部分曲艺表演者都经历过基层生活,对于普通人的心理活动更加了解,所以在表演中表演者也会以更贴合普通人生活的形式输出内容。如一边阐述一边评价,或把一些琐碎的小事通通交代清楚,以便观众理解,而这正是曲艺表演吸引人的地方。
3 不同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
3.1 快板表演的艺术审美
快板的节奏感非常强,如果要以一个字来形容快板那便是“快”,这也是快板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快板表演中表演形式虽是重复的,但强弱会随时变化,这恰好构成了快板表演的特殊艺术审美特点。可以将块板分成垛板、闪板等形式。其中,垛板主要以逛点、颠点为主要伴奏,节奏十分有力,给观众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散板则主要以颠点为主,所有的内容比较紧密,快板表演者需要将说与唱相结合,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输出内容,还要保证表演效果。快板的内容一般是娱乐性和哲理性相结合,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又灌输人生道理,相当于换一种形式讲道理。此外,快板的艺术审美还可用“俏”字形容。例如,王派快板的创始人王凤山在快板表演时就同时融入了红黑板与竹板书风格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他的快板作品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俏”,创建王派快板之后也将该艺术审美特点贯穿在内。
3.2 评书表演的艺术审美
评书表演的艺术审美主要体现在阳刚美、语言美、时空美方面。评书表演流露出一股淡雅、飘逸之感,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还有一股浓厚的阳刚之气。评书作品大多比较豪爽、高放,评书表演的阳刚美和说书人气质有一定关系,如柳敬亭、王少堂、袁阔成等所塑造的评书作品都能体现这一艺术审美特征[5]。评书表演的语言美是由口语化、韵律及趣味构成。在表演过程中,说书人会使用一些地方方言拓宽受众范围,也赋予评书作品更多俗学意义。且在评书表演中说书人使用的句式往往是错落有致的,即便在语速较快的情况下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在创作评书书目时,说书人通常会结合剧情自主融入一些有趣的语言提高表演效果。评书的时空美不单单体现在时间艺术上,还体现在想象艺术上。评书所阐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都是跟随时间轴延伸的,一些十分壮阔的情节也可以加以渲染。随着科技的进步,评书已经不止于听,还可以通过电视机、计算机、智能手机进行欣赏,这也可以体现其时空艺术性[6]。
3.3 相声表演的艺术审美
含蓄美是相声表演的主要审美特征。按照常规的美学艺术来看,相声的艺术审美主要源于笑料,演员会通过包袱制造笑点,但笑点的背后又隐藏着哲学思维。进入新时期后,相声表演拒绝低俗娱乐,而在其中融入一些审美哲学。如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表演风格就能体现含蓄美,在他的表演中语言表达十分准确,其内容和风格又比较文雅,台风十分稳健[7]。《论捧逗》《文章会》《得寸进尺》等都是苏文茂先生的代表作,而这些作品在相声界属于“文哏活”,“文哏活”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演员除了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也需通过表演对人物进行生动刻画传递深层次内涵。就比如《论捧逗》这一相声作品,在整理之前的名称是《八不咧》,无论内容还是整体结构都比较粗糙,整理之后将其改名为《论捧逗》。将“哏”作为核心主题,以知识化示范表演作为主要形式揭露相声演员应当具备的品格,表演内容不夸大其词,带领观众领悟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应具备的品格。而这正是相声表演的含蓄美体现。
4 结语
曲艺表演属于比较传统、民间的艺术形式,本文既分析了曲艺表演的综合艺术审美特点、类型,又分析了快板表演、评书表演、相声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在分析后发现,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表现为多元化、民族化、互动化等特点,主要类型为风格美、谐趣美及质朴美。另外,快板表演的艺术审美为“快”与“俏”,评书表演艺术审美为阳刚美、语言美、时空美,而相声表演的艺术审美为含蓄美。正是由于曲艺表演独特艺术审美的存在,中国传统曲艺的发扬光大才可盼可望。
参考文献:
[1] 马传博.论曲艺表演与艺术创作[J].戏剧之家,2019(3):46.
[2] 夏莹莹.论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J].青春岁月,2019(09):51.
[3] 白永蔚.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分析[J].戏剧之家,2019(08):35.
[4] 李发根.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审美探索[J].锋绘,2019(2):25.
[5] 郭广厚.北京天桥地区曲艺表演场所的空间形态发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11):40-42.
[6] 周思明.经典化:曲艺向上向善的美学通衢[J].曲艺,2019(11):2.
[7] 胡艳.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音乐时空,2019(11):40-42.
作者簡介:胡曌斌(1992—),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曲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