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交近攻”一词出自《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派多了,即使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接着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指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范睢一计,灭六国,兴秦朝,足见这一计谋的神通。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借鉴实行这一策略呢?
一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领域宏大,涵盖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的科技与生活紧密联系。面对这么多内容,教师可以借鉴“远交近攻”策略,有效进行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生活情境。
所谓“远交近攻”,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情况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远交”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近攻”就是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事实上,如果脱离情境,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或者科学概念,教学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曾经叙述过一个有趣的案例——“‘桊’的教法”。
如果语文老师来教“桊”这个字,他们会——
音:juàn
形:桊,卷字头下面一个木……
义:饲养牲口的工具。有木制的、有铁制的。圆柱状,一头大,一头小。
巩固:抄写10遍……
“桊”这么简单的一个字,音、形、义都不复杂,应该一学就会,学完了就记住了吧?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没过几天很多孩子就把这个字给忘了。如果上午学了十几个这样的字,可能到下午就会忘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孩子们在这里碰到学习障碍了,并且没有帮助他们逾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个障碍就是缺乏“桊”的具象。
这个“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缺乏对“桊”这个事物的实际认识之前,“桊”的学习完成不了,抄10遍、背10遍都没用,仍然半生不熟,消化不好,吸收不了。这时候只需要拿出一个“桊”让大家看看,知道“桊”就是浙江农村黄牛、水牛鼻子上穿的那根棍子,用来拴牛绳,牵着牛走的“牛鼻桊”。其实,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帮助他们构建对于“桊”的认识,我相信“桊”字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记忆深刻。
二
在科学课堂上,“远交”的策略其实就是充分利用新鲜的事物和独特的实验,让学生看之动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能够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始于惊奇”。惊奇能够带来强烈的刺激,刺激是大脑兴奋的信号,是思维的驱动力。惊奇的心态往往伴随着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意念。在科学课教学中,有趣的实验、惊心动魄的场面、强烈的心理反差以及出神入化的实验方法等,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教师在利用实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以“惊”“奇”为诱因,创设“动人心弦”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创造惊奇气氛,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在讲《热传导》一课时,有位老师在上课的开始先演示一个小实验,在一个纸盒内放入水,然后问学生:“如果用酒精灯给纸盒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水会烧开吗?”学生回答纸会烧着,水怎么会烧开呢?老师接着演示实验,面对实验现象,学生感到真实可靠,但又与原有的观念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谐”的心理。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反差强烈的心境,学生会在冲突和矛盾中产生惊奇,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意念,激发思维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常常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奇妙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验力求“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用简练、新颖、恰当、妙趣横生的导语引入,学生被牢牢抓住,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就是“远交”策略的成功。如某老师执教《热对流》一课:
师: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
然后,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支大试管,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不一会儿,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老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为什么金鱼烧不死?”
当然,也有学生看出了加热位置的玄机,问:“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
面對此情此景,学生的探求愿望油然而生,急切地想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再如《光和影》一课,上课开始时老师利用学生爱做游戏和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师: (打开投影仪)咱们来玩个游戏吧。
生:好!
(老师做手影游戏——可爱的小狗、乖巧的小猫等,再指名两人做游戏。当学生表演正起劲时,老师关掉投影仪。)
师:影子怎么看不见了?
生:因为失去了光的照射。
师:有光就有影子了吗?(边说边打开投影仪)怎么没有影子呢?
生:要有物体才行。
……
这位老师巧妙策划、精心设计新颖的游戏,让学生在听听、玩玩、赛赛、学学、做做、猜猜等多种活动中参与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我要探究”的愿学、乐学状态。
還有《淀粉的踪迹》一课的导入,课前老师用淀粉糊在纸上写字或者画画,并将其干燥。
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看我来变个魔术。”教师往纸上喷些“魔水”(碘酒液),纸上居然显示出字或图案。老师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探究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讨论交流更加主动精彩。你看,“远交”策略成功的标志就是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但是,教学中仅仅有“远交”是不够的,还需要“近攻”。
三
现代化学方程式的创始人柏济利阿斯先生,在一节化学课上批评他的学生,说他们都是庸才,因为他们缺乏化学家卓越的观察力,学生们当然不服气。第二天,柏济利阿斯教授来上课的时候,带来了一只杯子,杯子里有一些不知名的透明液体,教授说:“医学前辈们在研究糖尿病时,曾经亲口尝过病人的尿,发现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要不怕脏、不怕苦,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授接着说,“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说完,将一个手指伸进液体,再把手指放到嘴里,用舌头品尝这种液体的滋味。然后说:“嗯!果然是甜的。你们谁来试一试?”
他把瓶子递给学生,让他们每人都品尝一下是什么滋味。学生都按老师的样子做了,结果个个龇牙咧嘴——他们品尝的是辣椒油。教授说:“很好!你们的确不怕脏。但是,你们还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你们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教授先伸出中指,然后又伸出食指说:“我伸进瓶子的手指是中指,我用舌头舔的是食指。我并不想导演一场恶作剧,我是想让你们记住,观察力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你看,柏济利阿斯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创设一个巧妙的陷阱,这个陷阱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认识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学生观察不认真、不细致的问题,要想改变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让他们对自己的观察品质有足够的认识,这个目标的实现属于“远交”性质,“远交不可攻”,“近者”则可“攻之”。柏济利阿斯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那些不认真观察的人上当受骗,让他们个个龇牙咧嘴。
柏济利阿斯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远交近攻”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在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既保持对科学学科的好奇心,又获得深刻的体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拆开闹钟的孩子何其多,而能够将拆开的闹钟装起来的孩子又何其少。
例如,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上课时,老师把两本书每一页相互叠压在一起,让学生选出班级中力气最大的两名同学,每名同学抓住一本书,用力向两边拉,看能不能把叠压在一起的两本书拉开。学生立刻热烈讨论起来,他们的意见出现了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实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拉不开!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两名同学的力气很大,但是为什么拉不开呢?老师现在给这两本书吹一口仙气,马上会让这两本书分开。”他把这两本书拿过来,在书的结合部吹了一口气,书立时分开了。
学生们非常惊讶,纷纷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把教学引入主题:摩擦力。这些实验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设思维,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
“近攻”的基本策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指导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一阶段: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关注和聚焦问题,进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发现知识的情境,运用“近攻”策略,让学生保持探究的好奇心,聚焦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和前文提到的案例一样,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直接指向和反映某一领域的关键概念,这些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关注问题,进入探究情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对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的判断,即顺应—生成途径;二是创设既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即预设—转化途径。
第二阶段:推测与讨论——这是孩子们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想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同伴之间的讨论,得出自己或小组有依据的预测,并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三阶段:进行实验和观测——学生学习获得事实依据和实证材料。
在学生实验和观察时,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世界;鼓励他们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在指导时,教师不要干涉过多,但要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要记录重要的信息,如孩子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所有发现;还要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究。 第四阶段: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它们转换成证据——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转化为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将“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
随着实验和观察的进行,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用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信息。孩子们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步骤。记录可以有个人、小组和集体等不同的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和内容,以免错过重要信息,同时要注意不要让记录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记录是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究和发现。
第五阶段:表达和交流——学生学习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的看法。
这一阶段学生要表述的是“科学事实”而非“客观事实”,他们不仅要表述自己所看到的(客观事实),还要表述自己所想到的(科学事实)。学生要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设法说服别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从而改进原有的想法。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最终的结论。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报告中使用多种符号,如文字、图画、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说出来、画出来,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舀水”活动中,学生讨论舀很多水时与舀一点水时所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舀水多时可以用大一些的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一点水时用小勺、汤匙等。在活动中,他们记录了自己使用的工具以及对照组进行舀水的状况,并且用记录单、分类表进行了统计、记录。从学生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记录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也间接地学到知识。
五
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究、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远交”和“近攻”的复杂程度也要有所变化,尤其是“近攻”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通过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绝不能毫无疑问、不经过努力即可解决。
“远交”策略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在科学课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和思维的重要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可见,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
“远交近攻”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利用学生比较喜欢与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活动并非臆想的,而是必须根据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是扮演传道解惑者的角色,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215133)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派多了,即使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接着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指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范睢一计,灭六国,兴秦朝,足见这一计谋的神通。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借鉴实行这一策略呢?
一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领域宏大,涵盖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的科技与生活紧密联系。面对这么多内容,教师可以借鉴“远交近攻”策略,有效进行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生活情境。
所谓“远交近攻”,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情况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远交”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近攻”就是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事实上,如果脱离情境,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或者科学概念,教学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曾经叙述过一个有趣的案例——“‘桊’的教法”。
如果语文老师来教“桊”这个字,他们会——
音:juàn
形:桊,卷字头下面一个木……
义:饲养牲口的工具。有木制的、有铁制的。圆柱状,一头大,一头小。
巩固:抄写10遍……
“桊”这么简单的一个字,音、形、义都不复杂,应该一学就会,学完了就记住了吧?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没过几天很多孩子就把这个字给忘了。如果上午学了十几个这样的字,可能到下午就会忘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孩子们在这里碰到学习障碍了,并且没有帮助他们逾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个障碍就是缺乏“桊”的具象。
这个“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缺乏对“桊”这个事物的实际认识之前,“桊”的学习完成不了,抄10遍、背10遍都没用,仍然半生不熟,消化不好,吸收不了。这时候只需要拿出一个“桊”让大家看看,知道“桊”就是浙江农村黄牛、水牛鼻子上穿的那根棍子,用来拴牛绳,牵着牛走的“牛鼻桊”。其实,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帮助他们构建对于“桊”的认识,我相信“桊”字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记忆深刻。
二
在科学课堂上,“远交”的策略其实就是充分利用新鲜的事物和独特的实验,让学生看之动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能够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始于惊奇”。惊奇能够带来强烈的刺激,刺激是大脑兴奋的信号,是思维的驱动力。惊奇的心态往往伴随着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意念。在科学课教学中,有趣的实验、惊心动魄的场面、强烈的心理反差以及出神入化的实验方法等,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教师在利用实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以“惊”“奇”为诱因,创设“动人心弦”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创造惊奇气氛,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在讲《热传导》一课时,有位老师在上课的开始先演示一个小实验,在一个纸盒内放入水,然后问学生:“如果用酒精灯给纸盒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水会烧开吗?”学生回答纸会烧着,水怎么会烧开呢?老师接着演示实验,面对实验现象,学生感到真实可靠,但又与原有的观念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谐”的心理。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反差强烈的心境,学生会在冲突和矛盾中产生惊奇,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意念,激发思维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常常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奇妙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验力求“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用简练、新颖、恰当、妙趣横生的导语引入,学生被牢牢抓住,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就是“远交”策略的成功。如某老师执教《热对流》一课:
师: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
然后,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支大试管,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不一会儿,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老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为什么金鱼烧不死?”
当然,也有学生看出了加热位置的玄机,问:“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
面對此情此景,学生的探求愿望油然而生,急切地想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再如《光和影》一课,上课开始时老师利用学生爱做游戏和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师: (打开投影仪)咱们来玩个游戏吧。
生:好!
(老师做手影游戏——可爱的小狗、乖巧的小猫等,再指名两人做游戏。当学生表演正起劲时,老师关掉投影仪。)
师:影子怎么看不见了?
生:因为失去了光的照射。
师:有光就有影子了吗?(边说边打开投影仪)怎么没有影子呢?
生:要有物体才行。
……
这位老师巧妙策划、精心设计新颖的游戏,让学生在听听、玩玩、赛赛、学学、做做、猜猜等多种活动中参与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我要探究”的愿学、乐学状态。
還有《淀粉的踪迹》一课的导入,课前老师用淀粉糊在纸上写字或者画画,并将其干燥。
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看我来变个魔术。”教师往纸上喷些“魔水”(碘酒液),纸上居然显示出字或图案。老师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探究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讨论交流更加主动精彩。你看,“远交”策略成功的标志就是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但是,教学中仅仅有“远交”是不够的,还需要“近攻”。
三
现代化学方程式的创始人柏济利阿斯先生,在一节化学课上批评他的学生,说他们都是庸才,因为他们缺乏化学家卓越的观察力,学生们当然不服气。第二天,柏济利阿斯教授来上课的时候,带来了一只杯子,杯子里有一些不知名的透明液体,教授说:“医学前辈们在研究糖尿病时,曾经亲口尝过病人的尿,发现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要不怕脏、不怕苦,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授接着说,“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说完,将一个手指伸进液体,再把手指放到嘴里,用舌头品尝这种液体的滋味。然后说:“嗯!果然是甜的。你们谁来试一试?”
他把瓶子递给学生,让他们每人都品尝一下是什么滋味。学生都按老师的样子做了,结果个个龇牙咧嘴——他们品尝的是辣椒油。教授说:“很好!你们的确不怕脏。但是,你们还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你们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教授先伸出中指,然后又伸出食指说:“我伸进瓶子的手指是中指,我用舌头舔的是食指。我并不想导演一场恶作剧,我是想让你们记住,观察力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你看,柏济利阿斯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创设一个巧妙的陷阱,这个陷阱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认识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学生观察不认真、不细致的问题,要想改变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让他们对自己的观察品质有足够的认识,这个目标的实现属于“远交”性质,“远交不可攻”,“近者”则可“攻之”。柏济利阿斯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那些不认真观察的人上当受骗,让他们个个龇牙咧嘴。
柏济利阿斯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远交近攻”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在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既保持对科学学科的好奇心,又获得深刻的体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拆开闹钟的孩子何其多,而能够将拆开的闹钟装起来的孩子又何其少。
例如,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上课时,老师把两本书每一页相互叠压在一起,让学生选出班级中力气最大的两名同学,每名同学抓住一本书,用力向两边拉,看能不能把叠压在一起的两本书拉开。学生立刻热烈讨论起来,他们的意见出现了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实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拉不开!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两名同学的力气很大,但是为什么拉不开呢?老师现在给这两本书吹一口仙气,马上会让这两本书分开。”他把这两本书拿过来,在书的结合部吹了一口气,书立时分开了。
学生们非常惊讶,纷纷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把教学引入主题:摩擦力。这些实验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设思维,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
“近攻”的基本策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指导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一阶段: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关注和聚焦问题,进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发现知识的情境,运用“近攻”策略,让学生保持探究的好奇心,聚焦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和前文提到的案例一样,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直接指向和反映某一领域的关键概念,这些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关注问题,进入探究情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对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的判断,即顺应—生成途径;二是创设既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即预设—转化途径。
第二阶段:推测与讨论——这是孩子们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想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同伴之间的讨论,得出自己或小组有依据的预测,并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三阶段:进行实验和观测——学生学习获得事实依据和实证材料。
在学生实验和观察时,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世界;鼓励他们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在指导时,教师不要干涉过多,但要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要记录重要的信息,如孩子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所有发现;还要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究。 第四阶段: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它们转换成证据——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转化为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将“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
随着实验和观察的进行,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用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信息。孩子们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步骤。记录可以有个人、小组和集体等不同的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和内容,以免错过重要信息,同时要注意不要让记录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记录是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究和发现。
第五阶段:表达和交流——学生学习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的看法。
这一阶段学生要表述的是“科学事实”而非“客观事实”,他们不仅要表述自己所看到的(客观事实),还要表述自己所想到的(科学事实)。学生要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设法说服别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从而改进原有的想法。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最终的结论。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报告中使用多种符号,如文字、图画、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说出来、画出来,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舀水”活动中,学生讨论舀很多水时与舀一点水时所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舀水多时可以用大一些的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一点水时用小勺、汤匙等。在活动中,他们记录了自己使用的工具以及对照组进行舀水的状况,并且用记录单、分类表进行了统计、记录。从学生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记录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也间接地学到知识。
五
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究、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远交”和“近攻”的复杂程度也要有所变化,尤其是“近攻”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通过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绝不能毫无疑问、不经过努力即可解决。
“远交”策略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在科学课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和思维的重要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可见,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
“远交近攻”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利用学生比较喜欢与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活动并非臆想的,而是必须根据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是扮演传道解惑者的角色,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21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