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跑步告别福利时代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就像一阵风,福利房作为计划年代最大的福利,伴着房改末班车的开出,带走了残存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福利气息。 1999年12月31日晚11时59分,广州,在即将进入新千年的喜庆气氛中,一位最后一刻挤上分房末班车的市民在一群记者面前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而一位尚未"上车"的女士则在新年钟声敲响之后痛哭流涕。步出拥挤了好几个月、带有浓浓汗味的广州房地产大厦,大门在新世纪钟声、在外面人们的狂欢中缓缓关闭。
  近几个月来,位于广州豪贤路的广州房地产管理局成了广州最繁忙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乃至于大门保安都在加班加点,为急于"上车"的乘客服务。牵动着广州不同部门众多居民的最大福利在这里得以最后地确定。现在,他们中的幸运儿终于挤上了这辆末班车。而更多的人只能望车兴叹,等待新世纪的头班车到来。实行50年的福利分房,真的要和人们说再见了。
  一个曾经与我们相依多年的福利房时代终于离我们远去。
  
  与旧体制撕裂
  
  旧的福利制度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紧密相连,对它的告别无异于一次"撕裂"。
  为了赶"最后一班车",各地的房管局被包围,许多职工放弃工作全力冲刺,各种奇闻异事层出不穷。
  在南方某著名高校,年末关于房改的话题,弥漫着整个校园。大学教师们见面时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哪一派的?"是"未购派"(未买房)还是"换购派"(已买房但准备换购)?如果是同类,马上引为知己,如果是异类,则大多陌路相向。以此划分"阵营",以前种种关系全被打乱。一批对最后一次分房方案不满的博士则聚集起来准备向校长"要说法"。此种情景,在不同的单位中,也大体存在。房改同时在扮演着对人群分类的角色。与房改相关的,还有上书、行贿、抗议、假结婚、假离婚等等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
  同样在这个高校,在公布住房分配方案时,居然动用了众多的警察来维持秩序,其间的激烈矛盾,可见一斑。如此同时,大量的"体制外"中国人对这场"盛宴"只有旁观之份。与旧体制的撕裂并不是理论设计的那样抽象,而是带给人如此强烈的欣喜和痛楚。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十足福利的时代之中。福利分房作为福利时代的最大福利,曾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政策,福利房制度经历了半个世纪左右。
  居者有其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梦想,一度在我们的国度得以实现。但是,这种貌似公平的政策后面是以效率的牺牲以及国家功能的日益膨胀直至难以支持为代价。在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政治取向下,我们必然而然地无限发展着国家的职能,从而导致国家职能的高度膨胀。与此相应,与一般民众息息相关的社会职能以及个体的独立性却不断萎缩。
  这种不对称终于以国家财力的难以支持而不断显露出来。并且,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在发生变化,国家的财政收入实在难以支持如此沉重的负担。而人口的大幅膨胀又加速了福利制度的终结。用以维系旧体制的计划经济已经告别了舞台,相配的福利体制逐渐淡出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国家功能的过度膨胀对社会和个人都不是好事。以一个健康的社会标准来衡量,社会的保障功能应该代替一直以来我们对国家的依靠。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地发展社会的服务功能,让人们的依附感不再寄托在国家的大包大揽之上,社会和个人才具备进步的动力。
  于是,国家开始从庞大的社会应该承担的保障功能中退出。在国家大规模从社会生活退出的大背景下,房子问题自然排在最为显要的位置。这就是房改的大前提。
  让人多少有些惊奇的是,从房改政策的酝酿直到福利房的最终寿终正寝,总共花了14 个年头。长年的踯躅不前和最后的一刀拿下,在政策执行上,让人多少有些意外。
  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分房的房改政策出台之后,国家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带动经济增长(根据统计,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998年是1%,1999年中央要求达到3%),连续出台了多项措施,目的是将舒舒服服躺在实物分房这趟福利车上的"免费"乘客请下车,分乘三辆新巴士,开往三个方向:高收入的富人们直奔商品房,中等收入者贷款驶向经济实用房,低收入的穷人则由政府提供廉租房。但是两年过去了,各地房改政策的出台羞羞答答,磨磨蹭蹭,以至于国家建设部去年不得不下"最后通牒":限令全国35个主要城市1999年上半年必须出台住房补贴房改方案。各地取消末班车的最后期限也一拖再拖,中央地方、部委机关一再妥协。最终划在新旧世纪交接之时,1999年12月31日。   房改路径的公正选择
  
  建国以来,我国共建公房40亿平方米,但是,至今大约还有16亿平方米没有出售,约占总量的40%。
  房改的阻力在哪里?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出来献计献策,有人归咎于老百姓的"观念",搭了50年的福利房车,在分房问题上仍然"等,靠,要",致使各地房改方案难以出台;有人认为是地方政府工作效率太差,延误房改战机。而知名学者秦晖对此别有一番见解。他认为房改受阻,不是什么观念问题,而是公正问题。有些地方按照"补房不补人"的原则搞"谁占谁有"式的房改,在半送半卖的低价之下有加以工龄折扣不按绝对值而按所占房价百分比计,占房越多获利越大,未分到或分房不足的职工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一部分人借房改之机侵吞另外一部分人的劳动积累,并把后者抛向已被公款购房潮和原始积累时期的垄断性暴利因素双重刺激下价格奇高的"商品房"市场。简而言之,分配不公阻碍了房改的进程。
  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中还有几百万困难户人均住房不足4平方米,三代同堂,这个"堂"也仅有20平方米的现象在许多大城市也并不少见。另一方面有些人拥有大量的公房无人居住。据推测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人家,在北京就不下10万户。王宝森案发后查明,他一共拥有住房47套,遍布北京城,他送人一套房子,就像送人一包烟那么容易。而广州100多万户居民房中,可出售的公房也仅一半,约50万套。
  对比同时进行的诸项改革措施,比如粮食改革、医疗改革、机构改革、金融改革等等,这些都仅仅是停留在对某个部门的触动,而房改则是多年来对一个受众面最广的政策的整体清算。在千年之末,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次最为激荡的改革。在经历了房改的阵痛以后,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涉及面如此之广的改革尚能成功地"软着陆",而仅仅涉及某个部门的改革却显得举步维艰?
  
  房子的社会定义
  
  房子在中国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住场所,其蕴涵的归宿感、地位象征让惯于安稳的中国人倍感认同。历来关于房子的哲学在社会上不断重复翻新地演绎着。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中国人眼里,近乎神圣。相应地,房子作为建在有限土地上的稀缺资源,在人口庞大并不断增长的中国,其对个人的重要性,犹如土地。即使是倾一国之力,也难以保证在房子问题上的最终解决。资源的"寡"和分配过程的"均"永远是中国社会一个现实的矛盾。
  在福利年代,房子一直是维护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级别的最明显的体现。房子作为整个福利体系中的一环,在众多的相关的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后,原先带有明显等级特性、处处展现特权痕迹的福利制度逐渐退出舞台。福利分房身上的等级特征将会在未来的货币分房中逐渐褪色,货币面前人人平等将会成为新一轮的价值认同。不可否认,这是社会的进步。
  百姓原来的依靠之感随福利房的离开,慢慢地轰然倒下。在种种的福利已经名存实亡、或者大打折扣、名不副实的时代背景中,房子曾经是城市居民们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奢望。
  人们以前寄予依靠的体制已经慢慢地崩溃,而新的体制还未能完全确立,并能给人以依靠。在一种微妙的社会情绪之下,人们在与旧体制割裂时,不免生出许多的怅然若失。对福利分房的迷恋和依附,除了利益的动机以外,与旧体制最后撕裂的时刻的迷茫无助,不能不引人深思。
  这是一个躁动的年代,房子作为最后也是最大的依托和期盼,起码保证了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平稳,但是,现在这种平稳已经难再。社会的结构性振荡和人员的流动性将会随着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开出而加剧。
  以往人们习惯于赖以依托的组织突然从中抽身而出,这让众多的人突然间感觉到没有了依靠和寄托,在基本的福利已经日渐渺茫,难有机会再获取的情况下,许多曾经安稳的心就再难安分了。如果说我们以前还是活在有所依托的空中的话,那么,货币分房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终于走到了地上。"自己拯救自己"成了唯一的出路。从人们的心态上来看,一直以来,社会所倡导的个人独立在国家过分强大的背景下难以养育。或许,经历末班车的无奈以后,能够加速人们的自立。房改之后必然伴随的人员流动将会加强社会的整体活力,房子问题的淡化等于是拆除了人员流动的人为障碍。流动的才是合理的。而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警惕"歪嘴和尚念经"
  
  众所周知,在福利分房的体制下,何时有过真正的大家都满意的平等?福利分房最大的缺点就是无论是分到房子的人,还是没有分到房子的人,大多不会满意。
  对于未来,人们抱有种种希望。在告别福利分房的同时,我们也将迎来一个看来比福利分房要平等得多的模式。货币分房按照补人不补房的原则,取代了"谁占谁有",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权大大占、权小小占的旧体制弊端。制度的设计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但是现实并不能让人乐观。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司司长谢家瑾承认:有些城市住房公积金成了"唐僧肉",不但大量向其它领域发放,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公积金个人使用率竟然为零,有些地方则把老百姓的这些血汗钱拿去当了地方政府的"扶贫款"。
  对货币分房的前景,现实的情况又怎样呢?具体到广州,有人作过计算,按照货币分房的补贴(市级干部每月补助933元),广州市市长林树森两夫妇的收入加补贴要买他们符合职务标准的130平方米的房子,起码要50多年!而且,还是在银行提供无息贷款的情况下才能如愿。高昂的房价使得货币分房的补贴犹如杯水车薪。
  另外,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在现在经济形势下难有过高的期望。货币分房的现实让人们明显地底气不足。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不成熟,在交易成本过高的制约下,住房二级市场大多还是启而未动,雷声小,雨点也小。与此同时,在一级市场上,大量的空置房仍然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而房屋的大量积压是政府心中难言的痛。
  住房补贴杯水车薪,并且还因单位而异,不完全明朗化。由于住房补贴仅仅限于机关事业单位,而我国城镇居民中的主体是工商企业单位的职工,这部分人由于经济形势恶化,企业效益不好等原因,补贴的最终兑现,实在难以乐观。
  从外部原因来考虑,目前的房价居高不下,下调的空间又实在有限。有经济学家曾经乐观地提出通过大幅度减免占房地产成本6成以上的土地转让费和近百种税费,让房价"软着陆"。但考虑到国情和现实,可能性几乎为零。另外,房屋质量等问题导致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也让市场难以振奋。
  房改政策的滞后效应还会影响到一级市场。虽然末班车已经开出,但是,人们一下子还难以从观望期盼的情感中走出,走入市场还要时间;启动二级市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刺激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现在的不景气必然拖住了一级市场的发展。另外,不能忽略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仍然没有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腐败和暴利问题,房价依然奇昂无比。百姓即使百分之百爱国,响应政府号召的话,也是心有余而钱不足。□
  (编辑:张良摄影:蔡惠忠谢成华)
其他文献
流有各种流法    目前国有资产天天都在流,而且流到个人腰包的不少。报载国有资产一年流失400亿,可能还不止此数(国务院研究室有一个报告,1982年~1992年10年间,有5000亿资产流失)。当然,不能说原有的国有制一统天下瓦解了就一定是坏事。"流失"没有褒贬的意思,流有各种流法。我担心目前这种流法会引起社会问题。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基层的人感觉到,公共资产正在向有权有势的人那里流,而自
期刊
正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宗家邦,因为在接受河南省电台记者(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委托制作国庆特别节目《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采访时,酒后失态,口出狂言:"焦裕禄精神我一听就烦",引来舆论一片讨伐之声,很快被河南开封市市委免去县委书记的职务。一个40岁不到的年轻干部,本来可望在事业上大有作为,不料祸从口出,一言丧"邦",昨天还是堂堂的县委书记,一夜
期刊
易手引发轩然大波    1999年12月18日,一条消息震动了网络界:国内著名的网站163.net(163电子邮局)被出售,这成了国内第一宗大规模的网站交易。卖家是广州电信局所属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买家是深圳新飞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交价为5000万元人民币。报道称,之所以卖掉这家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是因为其前途受到资金匮乏的威胁,不得不作出"靓女先嫁"的选择。  一名已从飞华跳槽到新飞网的
期刊
就像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中的主人公,俄罗斯代总统普京,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层面种种危机交织的"后叶利钦时代"复杂的现实,同样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危险的道路上。  同许多叶利钦总统核心权力圈子中的人士一样,俄罗斯前副总理、财政部长安那托利·丘拜斯也经历了许多宦海浮沉:叶利钦两次把他炒了"鱿鱼"。作为一个著名的改革派人士,有"私有化之父"称号的丘拜斯不仅在  90年代初
期刊
叶利钦在世界舞台上跳着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政治芭蕾,在留给后人的政治剧照中,庞大的身躯,笨拙的体态,以及风吹即倒,屡屡感冒肺炎的身体,不时口出狂言的硬气,浓缩了俄国政治家乃至俄国的国际形象。    叶利钦:一个俄国政治的符号    叶利钦本身就是俄罗斯政治,乃至俄罗斯国家的一个典型符号。庞大却已年迈,步履蹒跚依然充满斗性,透过叶利钦,我们能够注视历史和现实中的俄罗斯。  叶利钦讲话最喜欢的开头就是
期刊
两个星期前,就在新一轮俄罗斯议会下院---俄国家杜马大选正式举行的前一夜,俄罗斯总理普京访问了俄联邦安全局(FSB)总部。联邦安全局的前身是苏联著名的情报机构---克格勃(KGB)。作为一名老资格的安全部门官员,普京此行目的是同他在安全局的同事们一起举行一个纪念活动。不过,对安全局的官员来说,再也没有比看到特工出身的普京,有希望当上总统更令人高兴的事了。  一名与会的安全部官员说:"终于,我们当中
期刊
据报载,随着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生活腐化、贪污受贿被查处后,近日南昌市内的一些酒店、商场、汽车站、夜总会、药铺等企事业机关单位马上掀起一股刮字风,将胡副省长在任时题写的"金字招牌"铲掉---休怪这种颇具"人走茶凉"的做法,谁愿让一个"闻名全国"的大贪官的"墨宝"及名字高挂在自家大门上呢?再回想起前些年,我在东莞也目睹当原市委书记欧阳德被查处后,出现的类似的情况……  为什么颇具"中国特色"的领导
期刊
俄罗斯政坛的风云就像俄罗斯的天气一样,上午还是阳光明媚,下午可能就飘起了雪花。在世界历史上,关于俄罗斯这块广袤的土地,给人的印象是:无边的寒冷、伏尔加烈酒、辽阔的大草原、优雅深沉的人民---还有,与俄罗斯历史相伴的政治强人。无论是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是斯大林、赫鲁晓夫,直至叶利钦,似乎只有强有力的领导,才能相称于这片国土。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这似乎是一种必然。当拿破仑陷于库图佐夫的坚壁
期刊
"天花板"开了一道窗    两年前,民营企业广东华帝集团营销部经理姚吉庆被华帝的7名创始人初定为接班的候选人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将对他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两年来,考察在悄悄地进行。几个月前,老板们找他谈话,说华帝要进行"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了,他仍觉得这只是老板们对未来的许多设想中的一个而已,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他没想到的是,很快,老板们就真的来交班了!  1999年12月
期刊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迁: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并由此导致政府和企业关系转变;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变化。我们且从这些变化当中来看一看企业面临的困难,看看国有企业的两难选择问题。    不重组难,重组也难    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现在采取的是双重的价值标准、管理方式和交易规划。对于民营企业可用一句话来形容:黄鹤楼上看帆船,是市场标准。而国有企业,主要是政治标准,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