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在广大中小学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实现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教育。
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方面。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和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而要达到上述目的,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以下途径加以实现。
调整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的权威与领导,学生必须听从和顺服;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学生的任务是对教师所授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师生关系是教与被教的关系,大大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原有知识的继承者,而缺乏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索与追求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教师再要想充当一名无所不知的传授者,已很难胜任。教师的职能与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必须与学生共享新知,共同探究新知,甚至共同合作创造新知,教师正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点拨者。
那么,对于现今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来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做哪些具体的改变呢?
1.教学方法的转变
首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的培养为主。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操作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多于理论的学习。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过于严谨的理论和过于专业的术语只能使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讲述的时间绝不应该超过整堂课的40%。美国的一个图书馆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里形象的把亲自动手操作的效果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他们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某种意义而言,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在高等学府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里他们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领会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并且使他们摆脱了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摆脱出来,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对于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动手能力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对每个学生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去了解一个学生呢?只能靠我们主动地去接近学生,能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发现并加以个别辅导,但绝不是替他完成操作。让学生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介于亦师亦友之间,让学生在一个崭新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拓展其创造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应该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查询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查找与下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的网上探究式学习,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
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话,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的,在现在的课程教材领域中涌现出很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加以借鉴。现在的教育内容应该加强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态度和精神的熏陶,注意引发科学过程的体验,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开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始终能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平台,来加以掌握。而创新教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能得以实现了。
总之,创新是我们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民族竞争的关键,而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靠教育来培养。我们只有彻底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方面。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和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而要达到上述目的,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以下途径加以实现。
调整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的权威与领导,学生必须听从和顺服;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学生的任务是对教师所授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师生关系是教与被教的关系,大大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原有知识的继承者,而缺乏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索与追求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教师再要想充当一名无所不知的传授者,已很难胜任。教师的职能与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必须与学生共享新知,共同探究新知,甚至共同合作创造新知,教师正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点拨者。
那么,对于现今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来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做哪些具体的改变呢?
1.教学方法的转变
首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的培养为主。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操作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多于理论的学习。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过于严谨的理论和过于专业的术语只能使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讲述的时间绝不应该超过整堂课的40%。美国的一个图书馆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里形象的把亲自动手操作的效果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他们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某种意义而言,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在高等学府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里他们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领会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并且使他们摆脱了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摆脱出来,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对于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动手能力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对每个学生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去了解一个学生呢?只能靠我们主动地去接近学生,能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发现并加以个别辅导,但绝不是替他完成操作。让学生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介于亦师亦友之间,让学生在一个崭新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拓展其创造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应该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查询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查找与下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的网上探究式学习,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
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话,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的,在现在的课程教材领域中涌现出很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加以借鉴。现在的教育内容应该加强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态度和精神的熏陶,注意引发科学过程的体验,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开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始终能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平台,来加以掌握。而创新教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能得以实现了。
总之,创新是我们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民族竞争的关键,而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靠教育来培养。我们只有彻底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