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建设上,以研究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了成规模、较稳定的学术队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创办专业期刊、出版学术丛书等形式,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自主化和制度化.学科结构上,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文化史为主干、学术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为主枝、新文化史为生力军的学术格局.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上,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到90年代的回归传统,再到21世纪的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40多年来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石.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建设上,以研究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了成规模、较稳定的学术队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创办专业期刊、出版学术丛书等形式,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自主化和制度化.学科结构上,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文化史为主干、学术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为主枝、新文化史为生力军的学术格局.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上,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到90年代的回归传统,再到21世纪的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40多年来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石.
其他文献
证明对象是诉讼证明活动的聚焦点.此聚焦点是否明晰,决定着诉讼证明活动是否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展开.法律要件事实构造与诉讼认知构造是形塑证明对象的基本因素.从第一个维度来看,法律要件事实作为证明对象具有指向特定性、初步指引性、局部性、复数性和细分性等特征.从第二个维度来看,基于诉讼认知的推理构造,证明对象可以分为基础性的法律要件事实与派生性(或证据性)的待证事实、待证事理.基于诉讼认知的制度构造,即诉讼模式的不同以及对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的不同规定,对法律要件事实被纳入证明对象的范围及其分类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
谶起源于先秦,剧变于汉代.张衡《请禁绝图谶疏》一文所反映的正是谶的源头本义与流变衍生义在东汉时期的共存状态,因此,谶在汉代呈现出极为复杂甚至看似矛盾的形态.谶的本质是政治预言,将谶置于预言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综合其“验”义与谶字记载来展开研究.文章认为:(1)谶的兴起,得益于战国时期的求验风潮,其出现是此风潮发展至极致的结果,具体时间最早在战国末期,至晚在秦汉之交;(2)谶与战国预言一脉相承,其原初形态是一种深受新天道观影响的,以“异象记述+占断之辞”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被方士标榜为“验”的象数占验预言;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四件青铜当卢,以天上的日、月、云纹,地上的祥禽、瑞兽,以及神格化的羽人等组成了内容丰富的纹饰图像.当卢纹饰图像的总体精神,反映了汉人的宇宙观及墓主渴望长生不老和升仙的思想意境.当卢的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较高的错金银技术和均衡连贯的构图,精致浪漫的线条,写实灵动的造型等.而图像的制作则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今本《列子·周穆王》与《穆天子传》重合部分在《穆天子传》未出土前未见于其他文献.张湛注《列子》时,《穆天子传》已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流传近百年.《穆天子传》中的“田猎钓弋”虽然有一定的游乐性,主要目的是提供祭礼之用和粮草补给.而文中“乐”多指外交、军礼等礼乐中的“音乐”,故《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并非淫乐的帝王.《列子·周穆王》中西见王母事件的序次、地点有所改动是伪作者受当时流行观点而窜改的.通过梳理《穆天子传》在两晋的传播情况及张湛同时代人对《穆天子传》的接受情况来看,《列子·周穆王》篇晚出于《穆天子传》.
公平性是政策制定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与救济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往往遭遇许多阻力.此类型的阻力实质是一种基于社会排斥的“邻避”问题,其根源在于公众与政府间的价值观冲突,是民间的功利主义与政策中的平等主义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视角,分析弱势群体政策执行中的邻避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寻求共识,化解矛盾,反对污名;并形成“事前规范,事中管控,事后反馈及补偿”的政策执行模式.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评价的改革创新.以增值评价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实现二者间整体效应,这不仅是推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客观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向往诉求.以增值评价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基础教育探索增值评价的规划设计、建立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增值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增值评价的多元参与、增强基础教育增值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
新出海昏《诗》价值极大,其章序与安大简《诗经》、清华简《诗》类文献有类似之处,但某些篇章与今传本《诗经》有明显的章序差异.通过对新出文献此类现象的梳理,并分析《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断章赋诗”的《诗》用方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诗》文本的编纂过程中各家诗传章序有别的主要原因.“断章赋诗”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既是一种断章取义,又因脱离“歌诗必类”的合乐要求,可能为各家编纂整理《诗》文本提供了不同章序的可能.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进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起步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恢复与创新以及新时代新局面的开启与跃升四个发展阶段.百年来的发展实践推动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当前,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党员的政治能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是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当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够,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专业化水平体现在劳动专业技能、情境创设能力、活动引导能力和效果评价能力四大关键能力.提高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核心是提高他们关键能力.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构建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学习社群、建构促进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
藉由以历史学、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以及所谓“观念史/概念史”等各种研究途径之互相参照,笔者试图综合探讨《荀子》和《吕氏春秋》政治哲学的撰写目的 和思想内容,并藉此期盼阐明《荀》《吕》两书对于战国时局的历史上之固有的思想意义.《荀》《吕》之出现的历史背景,即公元前256年发生的周、鲁两国之灭亡而由此出现的“后周鲁时代”,以如上历史背景为主要契机而诞生的《荀》《吕》政治哲学之共同目标应该在于构想能够治理全天下之人民的国家之建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荀》《吕》政治哲学的主要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