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杜拉拉升职记》再次把“杜拉拉”推向公众的视野。
杜拉拉是谁?如果你是职场中人,那么想象一下这些情形:是不是你干了很多工作可上司却不待见你?可能你有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下属,也许你的平级争风吃醋、不怀好意;或许你的客户长得像二五八万,你却要设法摆平他……明白了吧?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教育、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她从一个朴实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一个企业高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杜拉拉成为中国白领职场奋斗的缩影。
美国人或许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做事讲究“程序化”却值得借鉴。举一个例子:做菜放调料,中国人会说“盐少许,糖少许,花椒若干”。老外会对少许、若干这样的词感到迷惘。美国人的说法是:盐多少克,糖多少克,花椒多少克。这样就量化了。对烹调没有经验的人会觉得容易操作——把抽象复杂的东西进行量化、程序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这就是专业技术的力量。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将复杂生活符号化、人物化正是“杜拉拉”的成功之处,因为小说总比教科书读来更不费脑子。同时,大多数欧美企业,信奉的是“有正确的过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杜拉拉”的另一成功秘诀。
《杜拉拉升职记》写的是一家虚拟公司。按照作者的意图,它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移动或者联想在中国的地位。小说中的主人公杜拉拉是个综合体,很多读者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杜拉拉是个很普通的人:聪明度不过略高于平均水平;和大部分人一样,开始的时候她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糊里糊涂地埋头苦干;觉悟之年已届三十。还算不晚,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还来得及给自己谋一个好前程好生活……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愿望。
据说,中国人内心深处希望的退休年龄,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早的。同时,由于国人所处的社会福利体系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就决定了白领们需要尽早给自己谋划经济上的保障——因此,有足够的见识去判断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去获取这样的工作机会,对大部分人而言是最现实可行的。
杜拉拉的职业发展很艰辛。据说,外企培养一个人力资源经理需要至少5年,人力资源总监则至少8年,这还是其中机缘和天资比较好的那部分人。一个职员并非做满了5年就能当上经理,有的人在本职上千了10年,经理职位还遥遥无期。如果不是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的情形比比皆是。
很多人问“杜拉拉”为什么畅销。我在这里再举个例子,《杜拉拉升职记》中说:在设定目标的时候,需要运用Smart原则。其中的A是Attainable的缩写,“可达成”的意思。也就是“目标要高,但是不能太高”。高度以努力一下跳起来正好能够得着为宜。如果太高太难,人们就会对这样的目标失去信心和兴趣。
杜拉拉是个普通人,姿色中上,但凡看着顺眼的人都够得上这个姿色等级,她的聪明程度也谈不上出类拔萃。在高等教育普及得不错的年代,拿个大学文凭也很应该。她能做得到的事情,一般人就有可能做得到。当然,她是个努力的人,大家也要通过努力才能有那样层级的收获。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杜拉拉”能在读者中获得认同的原因。
作为职场读物,“杜拉拉”既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先有目的,再谈方法,方法服务于目的”。在《杜拉拉升职记》里有一节,叫“Why比What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正如前面所说,“有正确的过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说到底,所有的过程、规则和技巧都是为了正确的结果。
人不喜欢做事情目的性太强,但那只可以是个人生活的价值观。在职场中,绝大部分人打工是为了谋生。为了更好地谋生,目的性是很重要的,真希望每一个职场中人都能够早一点悟到。
杜拉拉是谁?如果你是职场中人,那么想象一下这些情形:是不是你干了很多工作可上司却不待见你?可能你有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下属,也许你的平级争风吃醋、不怀好意;或许你的客户长得像二五八万,你却要设法摆平他……明白了吧?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教育、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她从一个朴实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一个企业高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杜拉拉成为中国白领职场奋斗的缩影。
美国人或许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做事讲究“程序化”却值得借鉴。举一个例子:做菜放调料,中国人会说“盐少许,糖少许,花椒若干”。老外会对少许、若干这样的词感到迷惘。美国人的说法是:盐多少克,糖多少克,花椒多少克。这样就量化了。对烹调没有经验的人会觉得容易操作——把抽象复杂的东西进行量化、程序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这就是专业技术的力量。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将复杂生活符号化、人物化正是“杜拉拉”的成功之处,因为小说总比教科书读来更不费脑子。同时,大多数欧美企业,信奉的是“有正确的过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杜拉拉”的另一成功秘诀。
《杜拉拉升职记》写的是一家虚拟公司。按照作者的意图,它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移动或者联想在中国的地位。小说中的主人公杜拉拉是个综合体,很多读者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杜拉拉是个很普通的人:聪明度不过略高于平均水平;和大部分人一样,开始的时候她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糊里糊涂地埋头苦干;觉悟之年已届三十。还算不晚,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还来得及给自己谋一个好前程好生活……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愿望。
据说,中国人内心深处希望的退休年龄,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早的。同时,由于国人所处的社会福利体系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就决定了白领们需要尽早给自己谋划经济上的保障——因此,有足够的见识去判断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去获取这样的工作机会,对大部分人而言是最现实可行的。
杜拉拉的职业发展很艰辛。据说,外企培养一个人力资源经理需要至少5年,人力资源总监则至少8年,这还是其中机缘和天资比较好的那部分人。一个职员并非做满了5年就能当上经理,有的人在本职上千了10年,经理职位还遥遥无期。如果不是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的情形比比皆是。
很多人问“杜拉拉”为什么畅销。我在这里再举个例子,《杜拉拉升职记》中说:在设定目标的时候,需要运用Smart原则。其中的A是Attainable的缩写,“可达成”的意思。也就是“目标要高,但是不能太高”。高度以努力一下跳起来正好能够得着为宜。如果太高太难,人们就会对这样的目标失去信心和兴趣。
杜拉拉是个普通人,姿色中上,但凡看着顺眼的人都够得上这个姿色等级,她的聪明程度也谈不上出类拔萃。在高等教育普及得不错的年代,拿个大学文凭也很应该。她能做得到的事情,一般人就有可能做得到。当然,她是个努力的人,大家也要通过努力才能有那样层级的收获。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杜拉拉”能在读者中获得认同的原因。
作为职场读物,“杜拉拉”既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先有目的,再谈方法,方法服务于目的”。在《杜拉拉升职记》里有一节,叫“Why比What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正如前面所说,“有正确的过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说到底,所有的过程、规则和技巧都是为了正确的结果。
人不喜欢做事情目的性太强,但那只可以是个人生活的价值观。在职场中,绝大部分人打工是为了谋生。为了更好地谋生,目的性是很重要的,真希望每一个职场中人都能够早一点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