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事件
据《南方都市报》,获金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是否造假,在新闻摄影界引发争议。两位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李振盛和许林,在博客上自曝家丑,对以往的“摆拍”经历进行自我批判,试图唤起人们对新闻照片打假的关注。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我们被告知:要说真话。还有一个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被用来作为案例讲给我们听。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知道华盛顿的故事原来只是个无从考证的传说。我们明白小孩子不是父母从垃圾堆拣来的,也没有“马猴子”专门抓晚上爱哭的小孩。对有的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人来说,父亲也不是如母亲所说常年在外地工作,而是早已不幸故去,或是另有新欢。至少,曾经告诉我们要诚实的父母,很多时候并不诚实。如英国心理学家多罗·茜露所言,原因很简单,他们需要我们变成他们心目中所设计的那样,他们需要控制我们,而说谎似乎是唯一不撕破面皮的控制方法。
其实作为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们都不希望被欺骗。可是我们似乎又难以摆脱被欺骗的命运。当父母老去,我们又在新的组织网络里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孩子。真相在哪里?白纸黑字曾经很权威,新闻照片似乎是铁证。但是,至少在柏林奥运会那年,和谐的犹太人社区的报道和图片,已经结束了这种信仰;至少在“超英赶美”那年,“亩产万斤”的报道和图片,已经打破了这种幻觉。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们自曝家丑的勇敢行为,再次迫使我们直面那不堪一问的传媒镜头下的真实:倘若35年前的“阳光灿烂的感觉”(李振盛摄)是用两只闪光灯营造出来的,而那时沐浴在“灿烂”中的人们似乎并未察觉;我们又有何理由信任此时此刻的镜头语言,譬如四处出现的华南虎?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困惑的现代世界,在这里,我们无法如我们的祖先那样直接接触每一样事物,并以自己的直觉判断情势:世界太大,事情太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又太少。我们只能读报,看电视新闻,浏览网页,在关键问题上听听专家的意见。大部分时候我们中的多数已不再考虑新闻图片是否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甚至修改,已不再考虑专家的意见是否隐含着利益、欺诈与阴谋。穿梭在危险之中的我们,似乎仍然相信那种童话般的、简单的诚实。心理学家E·弗洛姆曾说,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组织是小共同体,因为当对方能够凝视着你的眼睛,说谎者就会脸红。可是,在现代世界的超级共同体内,我们总是很难见到别人的眼睛。我们只是透过媒体和专家的承诺,间接地了解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从判断。但是仍然可以进一步追问,对于未知我们努力判断过吗?就我们所知道的事情,我们说出真实了吗?
许林的摄影作品《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群人手执“红宝书”,在热烈讨论。但是如许林所坦承,贴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是他“当时现写的”。在1975年,屋里墙上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语录”,可以推断,人们不再有那么频繁的自发“学习”。“摆拍”,意味着安排人物的“位置”和“装束”,当然还有姿势和表情。那么,发表这些照片,无疑意味着欺骗和误导:它暗示人们,只有照片中的生活才是人们应有的正常生活。另一张拍摄于同一年度的作品《老中青三结合好》的暗示意义是同样的。可是,假如生活真的如照片中那样,次年的历史巨变还会发生吗?
获金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引起争议,这是两位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翻出陈年旧事的直接诱因。在所谓“读图时代”,我们作为受众的判断力和道德心仍然遭受考验。今天的电视镜头,剪辑的技术手段更发达,数字技术甚至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无论是医疗广告还是现场“抓拍”,活动在镜头中的那些人物角色都没有机会面对我们直视的目光。我们也许都知道,事实真相是所有道德价值的基础,可是,我们的愤怒、同情和冷漠都是这些间接信息所决定的,它们经过过滤,甚至经过导演,但很少受到置疑。这不可怕吗?
当伊拉克的战况在新闻官萨哈夫的口中高歌猛进的时候,萨达姆已经危在旦夕。我们后来终于知道了实情。萨哈夫的新闻不是真相,那是欺诈。在分析心理学的视野里,当真实被压抑到无意识层面,压抑到阴影当中,它总有一天会以疯狂的形式回归。美国心理学家威尔·舒茨说:“代替真实的是暴力。”没有坦诚,没有对责任的承担,对自我的反省,对真相的揭示,在内部世界,在无意识和意识的边界,一切难以想象的失控就都有可能降临。俄罗斯心理学家尤里·谢尔巴特赫说:“将谎言在我们星球上降到最低限度是现实的。”你愿意为此而努力吗?■
编辑:卢劲杉
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您对“叩问心门”栏目的关注支持。自2008年第1期开始,我刊将针对每期栏目刊发篇章中所涉心理现象,设置心理自测问卷。只要进入http://www.jcfyzz.com/scripts/xltext/200808/text1.asp,您就可以为自己的心理把脉哦!
据《南方都市报》,获金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是否造假,在新闻摄影界引发争议。两位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李振盛和许林,在博客上自曝家丑,对以往的“摆拍”经历进行自我批判,试图唤起人们对新闻照片打假的关注。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我们被告知:要说真话。还有一个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被用来作为案例讲给我们听。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知道华盛顿的故事原来只是个无从考证的传说。我们明白小孩子不是父母从垃圾堆拣来的,也没有“马猴子”专门抓晚上爱哭的小孩。对有的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人来说,父亲也不是如母亲所说常年在外地工作,而是早已不幸故去,或是另有新欢。至少,曾经告诉我们要诚实的父母,很多时候并不诚实。如英国心理学家多罗·茜露所言,原因很简单,他们需要我们变成他们心目中所设计的那样,他们需要控制我们,而说谎似乎是唯一不撕破面皮的控制方法。
其实作为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们都不希望被欺骗。可是我们似乎又难以摆脱被欺骗的命运。当父母老去,我们又在新的组织网络里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孩子。真相在哪里?白纸黑字曾经很权威,新闻照片似乎是铁证。但是,至少在柏林奥运会那年,和谐的犹太人社区的报道和图片,已经结束了这种信仰;至少在“超英赶美”那年,“亩产万斤”的报道和图片,已经打破了这种幻觉。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们自曝家丑的勇敢行为,再次迫使我们直面那不堪一问的传媒镜头下的真实:倘若35年前的“阳光灿烂的感觉”(李振盛摄)是用两只闪光灯营造出来的,而那时沐浴在“灿烂”中的人们似乎并未察觉;我们又有何理由信任此时此刻的镜头语言,譬如四处出现的华南虎?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困惑的现代世界,在这里,我们无法如我们的祖先那样直接接触每一样事物,并以自己的直觉判断情势:世界太大,事情太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又太少。我们只能读报,看电视新闻,浏览网页,在关键问题上听听专家的意见。大部分时候我们中的多数已不再考虑新闻图片是否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甚至修改,已不再考虑专家的意见是否隐含着利益、欺诈与阴谋。穿梭在危险之中的我们,似乎仍然相信那种童话般的、简单的诚实。心理学家E·弗洛姆曾说,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组织是小共同体,因为当对方能够凝视着你的眼睛,说谎者就会脸红。可是,在现代世界的超级共同体内,我们总是很难见到别人的眼睛。我们只是透过媒体和专家的承诺,间接地了解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从判断。但是仍然可以进一步追问,对于未知我们努力判断过吗?就我们所知道的事情,我们说出真实了吗?
许林的摄影作品《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群人手执“红宝书”,在热烈讨论。但是如许林所坦承,贴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是他“当时现写的”。在1975年,屋里墙上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语录”,可以推断,人们不再有那么频繁的自发“学习”。“摆拍”,意味着安排人物的“位置”和“装束”,当然还有姿势和表情。那么,发表这些照片,无疑意味着欺骗和误导:它暗示人们,只有照片中的生活才是人们应有的正常生活。另一张拍摄于同一年度的作品《老中青三结合好》的暗示意义是同样的。可是,假如生活真的如照片中那样,次年的历史巨变还会发生吗?
获金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引起争议,这是两位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翻出陈年旧事的直接诱因。在所谓“读图时代”,我们作为受众的判断力和道德心仍然遭受考验。今天的电视镜头,剪辑的技术手段更发达,数字技术甚至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无论是医疗广告还是现场“抓拍”,活动在镜头中的那些人物角色都没有机会面对我们直视的目光。我们也许都知道,事实真相是所有道德价值的基础,可是,我们的愤怒、同情和冷漠都是这些间接信息所决定的,它们经过过滤,甚至经过导演,但很少受到置疑。这不可怕吗?
当伊拉克的战况在新闻官萨哈夫的口中高歌猛进的时候,萨达姆已经危在旦夕。我们后来终于知道了实情。萨哈夫的新闻不是真相,那是欺诈。在分析心理学的视野里,当真实被压抑到无意识层面,压抑到阴影当中,它总有一天会以疯狂的形式回归。美国心理学家威尔·舒茨说:“代替真实的是暴力。”没有坦诚,没有对责任的承担,对自我的反省,对真相的揭示,在内部世界,在无意识和意识的边界,一切难以想象的失控就都有可能降临。俄罗斯心理学家尤里·谢尔巴特赫说:“将谎言在我们星球上降到最低限度是现实的。”你愿意为此而努力吗?■
编辑:卢劲杉
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您对“叩问心门”栏目的关注支持。自2008年第1期开始,我刊将针对每期栏目刊发篇章中所涉心理现象,设置心理自测问卷。只要进入http://www.jcfyzz.com/scripts/xltext/200808/text1.asp,您就可以为自己的心理把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