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面桃花》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q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胳膊上挂着枣木手杖,顺着石楼的台阶,一步步走到院中。正是麦收时分,庭院闲寂。”这是《人面桃花》的开篇,格非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晚清末年、民国初年的江南官宦小姐秀米的故事,就像是她父亲一步步,徐徐走来。小说取材于清末民初的反清革命历史,讲述陆秀米从一个乡村女子到革命党人的传奇人生。父亲的突然失踪使她開始正视世界,革命党人张季元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象征,两人滋生了情感却因革命党被剿灭特别是张季元的猝死而告终。秀米出嫁途中被土匪绑架至偏野小村花家舍的一处湖心小岛上。读了张季元留下的日记,秀米了解了革命党创立大同世界的真正动机。于是,她后来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对桃花源的梦想、张季元的“大同世界”理想,还有花家舍的土匪实践,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她在经历了牢狱之灾后活了下来,看到了革命胜利之后的乱象才去世,因而又经历了更大的幻灭——对自己曾经为之献身的理想、信仰的幻灭。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中,“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1],在《人面桃花》中,秀米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历史社会背景:晚清末年、民国初年。秀米的时代梦想,社会剧变相互纠缠的传奇的人生就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她父亲追寻的“桃花源”,表哥张季元的“大同新世界”的梦想,都是作者格非想象、虚构出来的,但是创造这一虚构、想象的世界的灵感是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即勒内·韦勒克所主张的:文学的突出特征是“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以上我谈到了“虚构性”与“想象性”,下面来谈谈“创造性”。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是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是音乐的材料一样。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像是是石头一样仅仅是惰性的东西,而是人的创造物”[2],作为文学的材料的语言是人们所创造的,这就体现了任何一部作品,无论是其文学本质形成的材料,还是这部作品的虚构的、想象的世界,都是由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即文学的突出特征:创造性。
  《人面桃花》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以及勾勒了许多典型而具体的事件,但是作为“想象性”的文学,“这里必须廓清一种很普遍的关于意象在文学中的作用的误解。即‘想象性’的文学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3]。“作家只是勾勒出一些人物的草图或者某一特征。[4]”秀米、张季元、六指、花家舍等都是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却并不是意象。“尽管有些读者惯于摹想,而且文学中有些篇章从行文上看似乎也要求这样的想象,但这是心理学上的问题。[5]”,《人面桃花》中,秀米的父亲追寻“桃花源”,花家舍的“老大”王观澄建立花家舍的初衷也是寻找“世外桃源”,这些伏笔似的的联系只不过是作者为了写出晚清民初,新旧交替时,人们心中向往自由的侧面写照,而不是诗中“菊”、“梅”等象征特定具体的意象。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6]”,《人面桃花》,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整个时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与近代中国厚重的历史交织在了一起,悬念迭生,余韵悠长。
  乱世红颜,世俗革命。《人面桃花》中,秀米的少女时代,视角亦放在她身上,从她的眼睛看世界。她母亲的情人张季元爱慕她,她感觉到了,这种情欲汹涌的爱既吸引着她,又令她抗拒。张季元因为革命而死,给秀米留下了一本日记。而《人面桃花》里的革命党人是道貌岸然、嫖妓的乡绅,是面色苍白、调情高手、刻薄残忍的书生,是报复心极强、嗜血的六指畸人。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无论个人或群体付出怎样的努力,人总是无能为力于历史。人是这样渺小,秀米出狱后说:“我觉得自己家就像是一只花间的蚂蚁,一切都是卑微的,琐屑的和没有意义的,但却不可漠视,也无法挽回。”格非让秀米回归了一种他认为最理想的生活。小说最后一章“禁语”是全书最温暖动人、饱含诗意的,也是秀米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秀米和喜鹊终于从喧嚣动乱的外界退回到她们最后的温情脉脉的庭院。秀米种花草、读闲书、观星象,像一个古代士大夫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秀米还学会了种菜、洗衣、纺鞋等作为女人最普通最实在的事。
  格非自己称他在这部作品中力图“通过简单来写复杂,通过清晰描述混乱,通过写实达到寓言的高度。”《人面桃花》的确达到了这种艺术境界。将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的纠缠以艺术的方式再现出来。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和奋斗构成了秀米人生壮美的传奇,将一个不谙世事、天真纯情的少女在历史的大动荡时代身体和心灵逐渐成熟的过程展现了出来。
  注释:
  [1][美] 勒内·韦勒克、[美] 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15页。
  [2]《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11页。
  [3]《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16页。
  [4]《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17页。
  [5]《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17页。
  [6]《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18页。
  作者简介:李笑园(1994—),女,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其他文献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在众多译本之中,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本文以朱生豪的译作为研究对象,初探朱生豪翻译理念,  【关键词】:朱生豪;翻译理念;莎士比亚戏剧  引言  朱生豪一生译莎士比亚剧作共31部,其作品选词精准,生动畅晓,语义明确,音韵优美。 方平曾认为以文字的妥帖和畅销而言,当以朱译本为第一 朱生豪的译文,兼顾音节,音韵,语调,语气。
期刊
妹妹刚上初中的时候,每周都会打电话给她,讲很多“鸡汤话”,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说话。可能是年长妹妹好几岁的原因,因此在他们看来有点啰嗦,尽是一些大话,套话,甚至在他们眼中我有点“苛刻”,有点“己所不欲,施于人”的味道。说话的内容不外乎就是“好好学习的那一套”,而每次回答的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嗯”,“哦”,“好的”,“知道了”……,甚至隔三叉五连电话都找理由不接了。难道是“心灵鸡汤”变了味儿,成
期刊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确认问题: (Research question)  笔者于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泰国法身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实习。通过搜集法身寺的资料以及询问法身寺里的僧侣,可将法身寺的汉语教学状况描述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法身寺汉语教学萌芽阶段。自1975年中泰建交以来,中泰关系发展如火如荼,趋势良好,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密切。而法身寺致力于弘扬佛
期刊
【摘要】:湘西苗族服饰式样繁多,款式各异,而且最能体现该民族特征。本文简要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湘西苗族服饰,对湘西苗族服饰的变迁做了一番梳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湘西苗族服饰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服饰;变迁  一、神话传说中的苗族服饰  中国古代文献最早记载苗族服饰方面的文字可能应该算是对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及三苗族人的描绘了。《神异经·西荒经》及《龙鱼河图》等史料描绘蚩尤的形象为“身多毛
期刊
【摘要】:莫言在《檀香刑》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残酷的死亡刑法,这些死刑的执行者通过这种特殊的仪式来标明自己的统治权力。极尽惨烈的种种刑罚给各位看客带来了心灵上的崇高震慑,在这种压抑、残暴的环境下,人民大众对统治阶层心生敬畏。总之,在这里“死亡仪式”与权力的象征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性。  【关键词】:刑罚;崇高;死亡仪式;权力象征;  一、“死亡仪式”中的“生命礼仪”  要了解《檀香刑》中的“死
期刊
【摘要】:中泰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都非常密切,在各方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样地,深受印度文学影响的泰国文学也在中国文学思潮的渗透和熏陶下得到了发展。文章将对中国历史题材类唱片小说《三国演义》对泰国散文文学的影响进行浅析。  【关键词】:中泰;文学;散文;影响  一、引言  翻开历史的篇章,中泰两国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可追溯到泰国素可泰王朝也就是中国宋代时期。中国文学伴随
期刊
双鲤别问渐行远  鸿雁归处那时吟  柳絮挽留南浦别  芳草凄凄帘外处  芭蕉飘渺 凄寒萧条  子規不归 折桂采薇  静候燕归来  尺素来问故人云  关外古道一人行  何时鹧鸪归堂前  伊人 一语 燕归来
期刊
【摘要】: 《水浒传》回目具有叙事功能,它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既是对正文信息的浓缩又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回目不仅涉及该回情节发展、人物主次、内容框架,而且具有语言特征、结构策略甚至小说的创作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因此,从回目的设置上,可以发现小说的叙事特点和作家的艺术构思。  【关键词】: 《水浒传》;回目;叙事  在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结构中,许多都有“回目”,它具有提点回中内容的重要作用,苏曼殊
期刊
虽然生在里川,长在里川却因种种缘由未能到过嶂石岩一游领略一下嶂石岩这方名胜古迹的风采,五月里一个响晴天的下午乘车驱往嶂石岩。因为去年的洪水灾害通往嶂石岩的路被冲垮了很多路段我们只得绕道北行,车在崎岖不平的河道里艰难的颠簸行驶终于奔向柏油马路。傍晚时我们到达了嶂石岩景区,车把我送到一个叫“西阁庄园”的宾馆,宾馆前面一花池花池里面的月季枝叶娇艳欲滴,含苞待放的花蕾娇羞的半掩在枝叶缝隙间向我们点头致意好
期刊
【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戏剧史上继奥尼尔之后的又一知名剧作家,《欲望号街车》被公认为其代表作。剧中,威廉斯把女主人公布兰奇放入一个梦幻世界。她不满现实,把自己掩盖在幻想中自欺欺人。斯坦利是北方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直面现实、杜绝欺骗。现实的斯坦利和充满幻想的布兰奇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以布兰奇的精神失常告终。本文从布兰奇和斯坦利的人物形象入手,旨在分析其代表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继而剖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