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过去有一句俗话:“砍的不如旋的圆”。“旋的圆”就是指旋木活的。解放前后都把这一行业称为“旋床子”。笔者13岁就在龙须沟的边上,金鱼池大街53号发兴成旋活铺学徒,一直到1965年左右,才脱产当干部。
解放前,北京东西南北城都有旋床子。解放初期,发展到百余家,最多的地方就是崇文区的金鱼池大街一带,其次是花市。1956年后,组成崇文旋活制品厂。笔者在1963年3月28日,应《北京晚报》之约,在“五色土”副刊的“我和北京”的专栏上发表了一篇千字文,就是反映旋活行业和旋床子工人生活提高的情况,在读者和旋活行业中,引起了较大的影响。
电影《龙须沟》中,就有金鱼池大街旋床工人旋活和砍料的特写镜头,其中不少道具都是我所在的旋活铺做的。为此,我还参加了在长安街首都影院《龙须沟》的首映式。
旋床子的制造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用脚踩的“高床”,另一种是“地床”。地床的产品和操作较“高床”先进,“高床”的活没有地床的活广,现“高床”旋活早已消失了。“地床”是矮床子,工人坐在木板上,手拉弓子杆,杆上栓皮条,用皮条绕上木料,木料在床子上的两个铁“顶针”间转动,工人持刀旋木料为产品。旋床子80%都是地床,电影《龙须沟》里就反映了“地床”旋活的场面。1956年后,大都用上了电力,工人站在床子前持刀操作,木料在朵床上自动旋转,从而提高了产量。但有些活,如细笔杆等,还是“地床”操作,因此,部分地床还得长期保留。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的旋床子逐渐消失了,现今仅有部分“地床”,大都在农村,城里的“地床”即将绝迹。
解放前,旋床子工人生活很苦,还不养老,在“地床”上操作,需弯《北京档案》2009年第5期腰低头,曲腿,脚踏蹬板,左手持各种刀具,右手来回拉弓子杆。因此,老了得一种职业病,即背也弯了,腰也坏了,眼花和罗圈腿。多数人认为这行业太苦,认为自己的命不好,或用因果循环论来解答苦命的原因,如“上辈子缺德,这辈子旋活”,“上辈子打爹骂娘,这辈子学旋活床,吃饭没桌子,睡觉没炕”等等。
“旋床子”的产品联系着各行各业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产品有梨园界的:鼓锤、锣锤、穗子葫芦、刀把、打单皮的键子、胡琴轴等。笔者当年给梅兰芳打单皮的旋过两副“鼓键子”和锣锤、鼓锤。因为他用得可手,不仅付了工钱,还给我买了一斤好茶叶,后来每有乐队的活都介绍给我。
许多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旋活产品,如水桶上的提梁把,煤铲子把、刷子把、擀面棍、捣蒜锤、木拉手、拐杖头等。解放前,有人倒卖“白面儿”,他们把拐棍掏空,上面配上拐杖头,严丝合缝成为一体,以此物走私毒品。
旋活和饮食业相关的产品有:擀烧麦皮用的“走锤”,烙“马蹄烧饼”的“花擀面杖”、擀面的“对擀面杖”、烙大饼的“挑子”、擀馄饨皮的“枣核杆面杖”、刀把等。当年我曾给“都一处”烧麦馆旋过梨木走锤。旋活业最难旋的是“对擀面杖”,讲究把旋好的两根“擀面杖”拿在太阳底下,把两根面棍对齐,不露阳光,才是佳品……
旋活和古建相关的产品:过去楼房的楼梯两旁的楼栏部是旋活产品,非常美观,上边有对瓶、滑车、凸线、暗线等花活。古建挂的宫灯、红灯下边有丝线葫芦等。如故宫红门上的“金钉”,也是旋的。故宫等单位的“门钉”我曾旋过大小不一的有数千个……
旋活行业管玩具叫“耍货”。小孩过去玩的“陀罗”,日伪统治时期时期称“汉奸”。有民谣日:“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长一千”!小孩在冰上、地上边抽边唱。小空轴、大空轴、小木人,小孩学走路的三轱辘小车,各种小玩艺等,也属旋活之类。
旋活产品有不少是铁匠、木匠、瓦匠、铜匠等用的工具,如大锤把、小锤把、凿把、瓦刀把。木匠打眼用的,“钻杆”,解放初期都讲究用花梨、紫檀、红木等硬木,“钻杆”上下由“帽”和“杆”组成,“钻杆”里配上“单簧”或“双簧”,用手一捻“钻帽”来回转,若把“钻帽”和“钻杆”分开,两个壮小伙也拉不开,过去金鱼池大街的木工工具铺,所售的“钻杆”,大部分是我旋的。
与农民日常生活有关的旋活产品,有他们广泛使用的“九廉子把”,纺线用的“锭杆”、“拨锤”,大车上用的鞭杆,套车用的“高庄”,给牲口拴套用的“滑车子”等。
旋活和纺织业相关的产品也很多,如:织布用的“线符”、大线轴、二刃轴、五钱轴、“牙轴“等。我曾去前进纺织厂,他们染布车间染布用的大木轴,上面卷着布匹,在染布的大盆里将大木轴旋圆,木轴特别硬,使一般旋刀根本拿不住,后来我用木工的刨子搞圆的……
以上所说的旋活都是用量大的产品。我还旋过用量小的产品,如:起重用的“滑子”,象棋子,蝈蝈盒,放风筝用的线挂子轴、把,练魔术用的道具、景泰兰用的模具、练功用的“太极尺”,还有两人用的“太极棍”,展览会上用的模具。解放后开国典礼升旗用的旗杆顶,是我们对门“荣华号”的沈国均旋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行业都机械化了,不少日用品都被塑料等代替了,根本用不上過去的旋活产品了。
但有些产品目前还需要,如擀面杖、京剧等乐队的工具及楼栏等,但需要量太少。因此,北京还有少量旋活的,多数是“电床”和少量的“地床”。花椒木旋的木球,能活筋活血,防治高血压等,但寻找旋活的也很难了。
旋活床子活杂,技术也复杂,他们用的原料是花梨、红木、檀木、杨柳木等,看什么产品,用什么木料。旋活工人用的工具除地床或高床一架外,还有旋木活用的平马、槽刀、斜刀、小槽刀、从五厘到一寸的自制钻头等。此外还要有一个“六道木”做的弓子杆和裹腿布等。
旋活业的工序有:劈、锯、砍、旋、钻等。用大锯锯粗木,还要用“劈斧”和大锤把粗木劈成小料,再用砍斧砍圆,然后拿到床子上去旋、钻孔等。有些细活,旋后还得用砂纸打磨,用蜡挂光等。在当脱产干部前,这些工序我都干过,说不上样样精通,也都拿得起来,不少顾客点名道姓地让我给他们旋各种用品,许多产品还在使用着。
我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从事旋活工作,获得过厂级、区级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技术革新能手、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等称号,这些奖状约有20张左右,我至今仍保存着。另外还保存着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文章所获的奖状和奖品40多件,它们无言地证明着我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双贡献。
如今,我已70岁了,再不写写旋活床子的往事,就再无人提起了,因此,记下一笔,以供老幼读者的谈资,让人们知道,在北京的历史上,还有旋床子这个行业。
解放前,北京东西南北城都有旋床子。解放初期,发展到百余家,最多的地方就是崇文区的金鱼池大街一带,其次是花市。1956年后,组成崇文旋活制品厂。笔者在1963年3月28日,应《北京晚报》之约,在“五色土”副刊的“我和北京”的专栏上发表了一篇千字文,就是反映旋活行业和旋床子工人生活提高的情况,在读者和旋活行业中,引起了较大的影响。
电影《龙须沟》中,就有金鱼池大街旋床工人旋活和砍料的特写镜头,其中不少道具都是我所在的旋活铺做的。为此,我还参加了在长安街首都影院《龙须沟》的首映式。
旋床子的制造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用脚踩的“高床”,另一种是“地床”。地床的产品和操作较“高床”先进,“高床”的活没有地床的活广,现“高床”旋活早已消失了。“地床”是矮床子,工人坐在木板上,手拉弓子杆,杆上栓皮条,用皮条绕上木料,木料在床子上的两个铁“顶针”间转动,工人持刀旋木料为产品。旋床子80%都是地床,电影《龙须沟》里就反映了“地床”旋活的场面。1956年后,大都用上了电力,工人站在床子前持刀操作,木料在朵床上自动旋转,从而提高了产量。但有些活,如细笔杆等,还是“地床”操作,因此,部分地床还得长期保留。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的旋床子逐渐消失了,现今仅有部分“地床”,大都在农村,城里的“地床”即将绝迹。
解放前,旋床子工人生活很苦,还不养老,在“地床”上操作,需弯《北京档案》2009年第5期腰低头,曲腿,脚踏蹬板,左手持各种刀具,右手来回拉弓子杆。因此,老了得一种职业病,即背也弯了,腰也坏了,眼花和罗圈腿。多数人认为这行业太苦,认为自己的命不好,或用因果循环论来解答苦命的原因,如“上辈子缺德,这辈子旋活”,“上辈子打爹骂娘,这辈子学旋活床,吃饭没桌子,睡觉没炕”等等。
“旋床子”的产品联系着各行各业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产品有梨园界的:鼓锤、锣锤、穗子葫芦、刀把、打单皮的键子、胡琴轴等。笔者当年给梅兰芳打单皮的旋过两副“鼓键子”和锣锤、鼓锤。因为他用得可手,不仅付了工钱,还给我买了一斤好茶叶,后来每有乐队的活都介绍给我。
许多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旋活产品,如水桶上的提梁把,煤铲子把、刷子把、擀面棍、捣蒜锤、木拉手、拐杖头等。解放前,有人倒卖“白面儿”,他们把拐棍掏空,上面配上拐杖头,严丝合缝成为一体,以此物走私毒品。
旋活和饮食业相关的产品有:擀烧麦皮用的“走锤”,烙“马蹄烧饼”的“花擀面杖”、擀面的“对擀面杖”、烙大饼的“挑子”、擀馄饨皮的“枣核杆面杖”、刀把等。当年我曾给“都一处”烧麦馆旋过梨木走锤。旋活业最难旋的是“对擀面杖”,讲究把旋好的两根“擀面杖”拿在太阳底下,把两根面棍对齐,不露阳光,才是佳品……
旋活和古建相关的产品:过去楼房的楼梯两旁的楼栏部是旋活产品,非常美观,上边有对瓶、滑车、凸线、暗线等花活。古建挂的宫灯、红灯下边有丝线葫芦等。如故宫红门上的“金钉”,也是旋的。故宫等单位的“门钉”我曾旋过大小不一的有数千个……
旋活行业管玩具叫“耍货”。小孩过去玩的“陀罗”,日伪统治时期时期称“汉奸”。有民谣日:“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长一千”!小孩在冰上、地上边抽边唱。小空轴、大空轴、小木人,小孩学走路的三轱辘小车,各种小玩艺等,也属旋活之类。
旋活产品有不少是铁匠、木匠、瓦匠、铜匠等用的工具,如大锤把、小锤把、凿把、瓦刀把。木匠打眼用的,“钻杆”,解放初期都讲究用花梨、紫檀、红木等硬木,“钻杆”上下由“帽”和“杆”组成,“钻杆”里配上“单簧”或“双簧”,用手一捻“钻帽”来回转,若把“钻帽”和“钻杆”分开,两个壮小伙也拉不开,过去金鱼池大街的木工工具铺,所售的“钻杆”,大部分是我旋的。
与农民日常生活有关的旋活产品,有他们广泛使用的“九廉子把”,纺线用的“锭杆”、“拨锤”,大车上用的鞭杆,套车用的“高庄”,给牲口拴套用的“滑车子”等。
旋活和纺织业相关的产品也很多,如:织布用的“线符”、大线轴、二刃轴、五钱轴、“牙轴“等。我曾去前进纺织厂,他们染布车间染布用的大木轴,上面卷着布匹,在染布的大盆里将大木轴旋圆,木轴特别硬,使一般旋刀根本拿不住,后来我用木工的刨子搞圆的……
以上所说的旋活都是用量大的产品。我还旋过用量小的产品,如:起重用的“滑子”,象棋子,蝈蝈盒,放风筝用的线挂子轴、把,练魔术用的道具、景泰兰用的模具、练功用的“太极尺”,还有两人用的“太极棍”,展览会上用的模具。解放后开国典礼升旗用的旗杆顶,是我们对门“荣华号”的沈国均旋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行业都机械化了,不少日用品都被塑料等代替了,根本用不上過去的旋活产品了。
但有些产品目前还需要,如擀面杖、京剧等乐队的工具及楼栏等,但需要量太少。因此,北京还有少量旋活的,多数是“电床”和少量的“地床”。花椒木旋的木球,能活筋活血,防治高血压等,但寻找旋活的也很难了。
旋活床子活杂,技术也复杂,他们用的原料是花梨、红木、檀木、杨柳木等,看什么产品,用什么木料。旋活工人用的工具除地床或高床一架外,还有旋木活用的平马、槽刀、斜刀、小槽刀、从五厘到一寸的自制钻头等。此外还要有一个“六道木”做的弓子杆和裹腿布等。
旋活业的工序有:劈、锯、砍、旋、钻等。用大锯锯粗木,还要用“劈斧”和大锤把粗木劈成小料,再用砍斧砍圆,然后拿到床子上去旋、钻孔等。有些细活,旋后还得用砂纸打磨,用蜡挂光等。在当脱产干部前,这些工序我都干过,说不上样样精通,也都拿得起来,不少顾客点名道姓地让我给他们旋各种用品,许多产品还在使用着。
我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从事旋活工作,获得过厂级、区级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技术革新能手、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等称号,这些奖状约有20张左右,我至今仍保存着。另外还保存着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文章所获的奖状和奖品40多件,它们无言地证明着我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双贡献。
如今,我已70岁了,再不写写旋活床子的往事,就再无人提起了,因此,记下一笔,以供老幼读者的谈资,让人们知道,在北京的历史上,还有旋床子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