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本市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暴露出许多问题,媒体报道在资本市场中扮演了“监督”的角色。本文基于此,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出发,利用声誉机制分析了媒体报道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角色,最后提出媒体应该如何监督资本市场。
关键词:媒体报道 公司治理 监督
一、媒体报道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角色的机制分析
本文认为媒体关注通过影响公司经理人的声誉来提高公司治理。当上市公司出现丑闻并被媒体报道出来时,身为公司经理人的他们将会受到媒体“狂轰乱炸',似包围,其社会声誉也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这也会导致公司经理人的货币收入降低,而避免长远的货币损失, 公司经理人为了维持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而对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积极地回应,会有激励放弃暂时的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提高了公司治理。
媒体的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遭受惩罚成本的预期来发挥其约束作用的,也就是说当且仅当(1)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选择谋取私利。
E(私人利益)>ΣpiRCi+πB=E(声誉成本)+E(法律处罚)(1)
其中,E表示不同收益或成本的期望价值,RCi表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声誉成本。
pi表示投资者i通过媒体观察到且相信媒体报道的概率,π表示上市公司管理者被惩罚的概率,B表示惩罚所带来的直接损失。首先假定在没有媒体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谋取私利,就需要向监管部门行贿来避免处罚,即只需要(2)式成立,公司管理层就有利可图。
E(私人利益)-I>0 (2)
一旦有媒体介入其中,但假定此时财经媒体只有一家,且其被上市公司管理层所收买,上市公司花费D1,假定D=f(n),其中n是财经媒体的数量,并且 ,也就是说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花费收买媒体的成本越来越多,由于上市公司对监管部门进行了行贿,监管部门不打算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则唯有在(3)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进行谋取私利的行为。
E(私人利益)-I-D1>0 (3)
随着媒体的数量增加,即使市场上的所有财经主流媒体被上市公司所收买,上市公司花费D1,且D2>D1 。一部分非主流财经媒体仍对其谋取私利的行为报道,但假定其影响力不够,由于上市公司对监管部门进行了行贿,监管部门不打算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则唯有在(4)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进行谋取私利的行为。
E(私人利益)-I-D2-ΣpiRCi>0 (4)
伴随着媒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收买财经媒体的成本D也会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市场中的媒体数量的激增,财经媒体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旦其报道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管部门也不得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处罚,则唯有在(5)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进行谋取私利的行为。
E(私人利益)-I-D3-ΣpiRCi-πB>0 (5)
比较(1)式、(2)式、(3)式和(4)式,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媒体数量的增加以及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其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成本,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行为。
媒体这种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功能将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影响公式(1)的右边,从而最终影响经理人的决策。
第一条途径是,媒体报道能够改变pi的值,即管理者的行为信息被财经媒体和投资者获取并最终使经理人声誉损失的概率提高。第二条途径是财经媒体报道会显著增加声誉成本RCi。由于不同的财经媒体面对的投资者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投資者i,管理者面对的声誉成本不同。第三条途径是财经媒体报道会增加法律惩罚实施的概率π。更大范围内对其丑闻的了解,必然会导致法律惩罚的可能性增加。最后一条途径是,财经媒体报道会导致法律惩罚的力度B的增加。当经理人决策所带来的声誉成本和法律惩罚的期望值高于可能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时,理性的经理人将选择放弃该项决策。媒体的存在于是通过影响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的“声誉”,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了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透明度。
二、发挥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
(一)发挥媒体独立性,打造媒体公信力
媒体的独立性要求其不仅能够理性、务实、客观报道上市公司正面新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发现上市公司存在问题时,能够经受住相关公司的压力和媒体经营部门的阻力,挺身而出据实的揭露相关问题,行使外部监督的职能。
报道的质量是维系财经媒体公信力的最基本要素,没有高质量的财经报道,也就不会被投资者所相信,所以即使披露了某个公司的重大事项也不能提醒投资者,也就起不到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
(二)从外部改善媒体的生存环境
媒体要想充分发挥其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作用,需要有一个能让它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这是因为媒体仅仅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主要是起中介的作用,首先是把信息传递给信息系统中客体,其次才是通过信息的扩散来进行舆论监督,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也会没法发挥作用。
(1)减少行政干预,提高媒体报道自由度
发挥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这需要让信息能在市场中自由的流通,而媒体的自由报道则是信息自由流通的重要保证。其次,有关上市公司存在的内幕交易,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等等各种违规违法的行为也是主要通过媒体的曝光才使得投资者知晓,通过媒体的曝光,投资者才能及时卖出该公司的股票以减少损失。同时借此警醒公司经理人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投资者利益。
(2)从法律上保护舆论监督
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公司治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却常常处于一种无奈和尴尬的境地。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媒体的自由报道和舆论监督缺乏相应法律上的保障和维护。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新闻舆论的法律体系,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条款适用于媒体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财经媒体只能依据宪法所赋予公民和组织的知情权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督,因此要想更好的发挥财经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蓝文永.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会计之友,2009.
[2]管宏伟,信息披露违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2017.
[3]刘畅.紫鑫药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案例研究.财会通讯,2016.
关键词:媒体报道 公司治理 监督
一、媒体报道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角色的机制分析
本文认为媒体关注通过影响公司经理人的声誉来提高公司治理。当上市公司出现丑闻并被媒体报道出来时,身为公司经理人的他们将会受到媒体“狂轰乱炸',似包围,其社会声誉也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这也会导致公司经理人的货币收入降低,而避免长远的货币损失, 公司经理人为了维持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而对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积极地回应,会有激励放弃暂时的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提高了公司治理。
媒体的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遭受惩罚成本的预期来发挥其约束作用的,也就是说当且仅当(1)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选择谋取私利。
E(私人利益)>ΣpiRCi+πB=E(声誉成本)+E(法律处罚)(1)
其中,E表示不同收益或成本的期望价值,RCi表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声誉成本。
pi表示投资者i通过媒体观察到且相信媒体报道的概率,π表示上市公司管理者被惩罚的概率,B表示惩罚所带来的直接损失。首先假定在没有媒体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谋取私利,就需要向监管部门行贿来避免处罚,即只需要(2)式成立,公司管理层就有利可图。
E(私人利益)-I>0 (2)
一旦有媒体介入其中,但假定此时财经媒体只有一家,且其被上市公司管理层所收买,上市公司花费D1,假定D=f(n),其中n是财经媒体的数量,并且 ,也就是说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花费收买媒体的成本越来越多,由于上市公司对监管部门进行了行贿,监管部门不打算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则唯有在(3)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进行谋取私利的行为。
E(私人利益)-I-D1>0 (3)
随着媒体的数量增加,即使市场上的所有财经主流媒体被上市公司所收买,上市公司花费D1,且D2>D1 。一部分非主流财经媒体仍对其谋取私利的行为报道,但假定其影响力不够,由于上市公司对监管部门进行了行贿,监管部门不打算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则唯有在(4)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进行谋取私利的行为。
E(私人利益)-I-D2-ΣpiRCi>0 (4)
伴随着媒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收买财经媒体的成本D也会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市场中的媒体数量的激增,财经媒体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旦其报道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管部门也不得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处罚,则唯有在(5)式成立时,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进行谋取私利的行为。
E(私人利益)-I-D3-ΣpiRCi-πB>0 (5)
比较(1)式、(2)式、(3)式和(4)式,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媒体数量的增加以及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其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成本,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行为。
媒体这种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谋取私利的功能将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影响公式(1)的右边,从而最终影响经理人的决策。
第一条途径是,媒体报道能够改变pi的值,即管理者的行为信息被财经媒体和投资者获取并最终使经理人声誉损失的概率提高。第二条途径是财经媒体报道会显著增加声誉成本RCi。由于不同的财经媒体面对的投资者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投資者i,管理者面对的声誉成本不同。第三条途径是财经媒体报道会增加法律惩罚实施的概率π。更大范围内对其丑闻的了解,必然会导致法律惩罚的可能性增加。最后一条途径是,财经媒体报道会导致法律惩罚的力度B的增加。当经理人决策所带来的声誉成本和法律惩罚的期望值高于可能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时,理性的经理人将选择放弃该项决策。媒体的存在于是通过影响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的“声誉”,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了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透明度。
二、发挥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
(一)发挥媒体独立性,打造媒体公信力
媒体的独立性要求其不仅能够理性、务实、客观报道上市公司正面新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发现上市公司存在问题时,能够经受住相关公司的压力和媒体经营部门的阻力,挺身而出据实的揭露相关问题,行使外部监督的职能。
报道的质量是维系财经媒体公信力的最基本要素,没有高质量的财经报道,也就不会被投资者所相信,所以即使披露了某个公司的重大事项也不能提醒投资者,也就起不到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
(二)从外部改善媒体的生存环境
媒体要想充分发挥其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作用,需要有一个能让它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这是因为媒体仅仅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主要是起中介的作用,首先是把信息传递给信息系统中客体,其次才是通过信息的扩散来进行舆论监督,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也会没法发挥作用。
(1)减少行政干预,提高媒体报道自由度
发挥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这需要让信息能在市场中自由的流通,而媒体的自由报道则是信息自由流通的重要保证。其次,有关上市公司存在的内幕交易,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等等各种违规违法的行为也是主要通过媒体的曝光才使得投资者知晓,通过媒体的曝光,投资者才能及时卖出该公司的股票以减少损失。同时借此警醒公司经理人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投资者利益。
(2)从法律上保护舆论监督
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公司治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却常常处于一种无奈和尴尬的境地。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媒体的自由报道和舆论监督缺乏相应法律上的保障和维护。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新闻舆论的法律体系,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条款适用于媒体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财经媒体只能依据宪法所赋予公民和组织的知情权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督,因此要想更好的发挥财经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蓝文永.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会计之友,2009.
[2]管宏伟,信息披露违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2017.
[3]刘畅.紫鑫药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案例研究.财会通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