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就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众所周知,教师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理解能力,而对于表达形式的关注,要落实到“写”上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何谓表达?表达是指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肢体,但更多的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教师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的文本,选用不同的语言实践方式。
表达依赖积累
依据“取法乎上”的精神,我国的教材都是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以供学生讽咏、研习、模仿。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通过范文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形成语言或知识上的积累,为今后的独立写作奠定基础。
语言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语言的积累是表达之父。如何积累语言呢?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表達近于完美。”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句段要反复地朗读,熟读成诵。但是积累的语言如果不用,将是一潭死水。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书本中优美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让美好的语言在自己的心里生根发芽。笔者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之后,布置学生写一段有关宋庆龄故居的解说词,要求把关于樟树的生动描写巧妙地引用到自己的解说词中,降低了写作难度,让学生体会到积累语言的乐趣,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的积累 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的是“写作技巧”。方法在认知领域内属于知识的范畴。既然是“知识”就适合积累。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让学生从书本范文的案例中探讨言语形式,学习如何开头、过渡、结尾。
首先,开头。以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开头的《暖流》;以神话故事引起读者兴趣开头的《神奇的克隆》;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开头的《二泉映月》;以描写地理位置作为开头的《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
其次,过渡。以问题来过渡。“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以时间来过渡。“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二泉映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居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最后,结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前后呼应式结尾;《早》中总结提升式结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问题启发式结尾;《望月》中省略留白式结尾;《爱如茉莉》抒情反复式结尾……
当然文章写作知识还包括文题、选材、详略、曲折等等这些都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给学生。
表达注重实践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学语言,用语言。只有通过实际的操练,才能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的语言实践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复述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同样重要。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复述”简单地等同于“背诵”。熟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美国教育家鲁滨逊指出:复述并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课文,而是指抓住文章的要点和关键性词句,进行回忆和复述,然后再和书中的内容相对照,还可以先记住纲目,然后再补充具体内容。它可分为原始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文章的复述,就可以让学生们扮演博物馆的解说员向游客解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过程。让学生列出简要的复述提纲:扬帆起航(利用数据来说话)、友好交往(注意人物的举止)、战胜凶险(如何战胜凶险的)。而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的复述,可以让学生列出复述提纲后,以第一人称来复述课文。
仿写 元代陈瑞礼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全同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就小学习作教学而言,从范式教学开始。这里所说的范式,简言之,就是作文的一个示范性样板,文章思路和框架结构。比如,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文章,即把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先写下来,再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后学生模仿课文第13自然段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写月夜园子里的景物。教学《秦兵马俑》后,让学生模仿文章的构段方式,写一写家乡的“石臼”。这些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结束语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指出:“精神在语言中生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了它所造就的肉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地抓住语言的“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的内容思想,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言意兼得”——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立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1
[2]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6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
表达依赖积累
依据“取法乎上”的精神,我国的教材都是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以供学生讽咏、研习、模仿。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通过范文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形成语言或知识上的积累,为今后的独立写作奠定基础。
语言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语言的积累是表达之父。如何积累语言呢?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表達近于完美。”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句段要反复地朗读,熟读成诵。但是积累的语言如果不用,将是一潭死水。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书本中优美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让美好的语言在自己的心里生根发芽。笔者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之后,布置学生写一段有关宋庆龄故居的解说词,要求把关于樟树的生动描写巧妙地引用到自己的解说词中,降低了写作难度,让学生体会到积累语言的乐趣,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的积累 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的是“写作技巧”。方法在认知领域内属于知识的范畴。既然是“知识”就适合积累。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让学生从书本范文的案例中探讨言语形式,学习如何开头、过渡、结尾。
首先,开头。以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开头的《暖流》;以神话故事引起读者兴趣开头的《神奇的克隆》;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开头的《二泉映月》;以描写地理位置作为开头的《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
其次,过渡。以问题来过渡。“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以时间来过渡。“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二泉映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居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最后,结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前后呼应式结尾;《早》中总结提升式结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问题启发式结尾;《望月》中省略留白式结尾;《爱如茉莉》抒情反复式结尾……
当然文章写作知识还包括文题、选材、详略、曲折等等这些都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给学生。
表达注重实践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学语言,用语言。只有通过实际的操练,才能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的语言实践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复述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同样重要。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复述”简单地等同于“背诵”。熟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美国教育家鲁滨逊指出:复述并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课文,而是指抓住文章的要点和关键性词句,进行回忆和复述,然后再和书中的内容相对照,还可以先记住纲目,然后再补充具体内容。它可分为原始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文章的复述,就可以让学生们扮演博物馆的解说员向游客解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过程。让学生列出简要的复述提纲:扬帆起航(利用数据来说话)、友好交往(注意人物的举止)、战胜凶险(如何战胜凶险的)。而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的复述,可以让学生列出复述提纲后,以第一人称来复述课文。
仿写 元代陈瑞礼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全同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就小学习作教学而言,从范式教学开始。这里所说的范式,简言之,就是作文的一个示范性样板,文章思路和框架结构。比如,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文章,即把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先写下来,再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后学生模仿课文第13自然段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写月夜园子里的景物。教学《秦兵马俑》后,让学生模仿文章的构段方式,写一写家乡的“石臼”。这些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结束语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指出:“精神在语言中生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了它所造就的肉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地抓住语言的“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的内容思想,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言意兼得”——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立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1
[2]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6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