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笔记一则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从汉朝起,越来越多的学问研究者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解读、诠释孔子的思想,今人杨伯峻所撰《论语译注》便是其一,笔者以本篇读书笔记记录下阅读《论语》及《论语译注》时的简单心得体会,包括孔子的思想境界之高和杨伯峻先生的治学严谨之处。
  关键词:论语,论语译注
  《论语》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一书,共有 20 篇,495 条语录,因此也称为“论五百”。《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讲“礼”75 次, 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 109 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但孔子的思想体系还是“礼”和“仁”的统一。“仁”是內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礼”是“仁”的外在标准。
  在《论语》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孔子“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一句“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就将孔子对于“仁”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冶长》篇中孔子陈其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简洁明了却道出了体贴、爱惜百姓的仁政的真谛。《先进》篇里,孔子大骂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敛而附益之”。冉求不体察百姓,一味为季氏搜刮财物,便触及了孔子“仁”的原则。《颜渊》篇中“子贡问政”,孔子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放于粮食和军备之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此处已对“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陈述。孔子不仅自己主张“仁”,而且也一直向弟子传播“仁”的学说,《颜渊》篇中“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有若认为如果百姓的用度够,国君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国君怎么会够,这样的述说足以说明其对于民富与国富的关系有着极深刻的认识。
  孔子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不断被推崇,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之后许多朝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能够使各阶级的人群安于现状,而且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越来越多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解读、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比较通行的注本有,魏何晏集解、宋邢昺梳的《论语注疏》,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还有清刘宾楠的《论语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其所作的《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非常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被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因此,杨伯峻版的《论语译注》可以算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一本较为权威的书。
  打开杨先生的这部书,马上就能了解到他的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对于《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在注释中,对于有异议的字,杨先生要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往往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例如,对于《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的“时”字,杨先生虽然在译文中将其译为“按一定的时间”,但是在注释中,他引用了两种解释,一是王肃的《论语注》中的解释:“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的意思;一是朱熹《论语集注》中将“时”解释为“时常”。对于《为政》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的“殆”字,杨先生在译文中将其解为“疑惑”,在注释中同样给出了两种解释,一是“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说本王引之《经义述闻》)”,一是“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同时杨先生也引《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罔”“殆”对文:“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人殆。”(“无小人殆”卽“无殆小人”,因韵脚而倒装。),并指出“旧注有以‘罔然无所得’释“罔”,以‘精神疲殆’释‘殆’的,似乎难以圆通”。同样,对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字,除了译文中“聪明智慧”的翻译,在注释中也给出了“知”字如字读的翻译:这就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再有,“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一句,“何有于我哉”取“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之意,但作者仍然保留了另一种译法,即“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并说明了“这种译 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爲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除了在注释中保留不同说法,翻译不武断、不绝对化之外,杨先生还会仔细研读对比不同版本的注本,同时加以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给出尽量贴合对话所在时代和所处环境下的翻译。例如,在“学而时习之”句中对“习”字选取“实习”之意,杨先生是这样说的:“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爲实习爲好。”再如,《里仁》篇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对于“贯”字取用了“贯穿、统贯”的解释,认为《阮元·揅经室集》的“一贯说”中认为论语的“贯”字都是“行”、“事”的意义未必可信。还有,《先进》篇中,对“由也兼人,故退之”中“兼人”一词的翻译,杨先生显然做过了细致的思考,他认为“孔安国和朱熹都把‘兼人’解爲‘胜人’,但子路虽勇,未必‘务在胜尚人’;反不如张敬夫把‘兼人’解为‘勇为’为适当。”
  当然,我们学习《论语》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的译注,不管《论语》的哪种释注、解说都只是一家之言,其译文通常只是选取一种含义,而《论语》本书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做不到这一点,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是不及原书。因此,我们应该多看不同译本的《论语》,待熟悉之后,再认真思考《论语》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
  [2] 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班编:《中国古代文学要籍介绍》,北京:北京图书馆,1979年。
  [3] 丁华等编:《文史大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在从事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探索把握儿童音乐审美教育中“寓教于乐(yuè)”与“寓教于乐(lè)”双重品格及其合理内涵,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与课堂实践活动,将审美教育中的精品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为实现“以审美教育的精品意识打造高职声乐精品课程”这一根本目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审美教育;精品意识;“寓教于乐(yuè)”;“寓教于乐
期刊
摘要:合唱是声乐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会在指挥的情况下,通过多人的方式进行声乐的融合,它是目前普及率非常广泛的一种演出方式,人声是合唱艺术中的关键要点,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保证在旋律上的融合,从而激发观众的共鸣。那么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就有着一定的必要性,需要根据合唱的曲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本篇文章通过对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应用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加强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运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
期刊
摘要:传统的展示方式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海量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展现,VR动画可以有效地解决闽南漆线雕传统工艺的大量资源与有效实体的展示空间问题,优化虚拟空间,克服物理空间环境的局限,让观众印象深刻。并通过拓展创意,与虚拟空间交互,并运用虚拟空间的构想性,将有限的物理空间扩展到无限的虚拟空间。也可以降低维修保养费用,进行虚拟修复工程,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  关键词:传统工艺 佛像工艺 保护文化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在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文化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点,对于群众文化的发扬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文化馆不僅要起到群众文化发扬的作用,还要重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从而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  关键词:文化馆;党政宣传;职能;群众文化  前言  文化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所在,对人民群众文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络用语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网络用语也因其简洁性,创造性,通俗性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本文将基于交际翻译理论对网络用语的英译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用语;交际翻译理论;翻译  一、网络用语定义  2001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对网络用语做出了最有影响的定义。他将网络用语定义为“一种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并能反映网络独特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观点,深入研究其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形成与发展的逻辑,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明晰,最后走向成熟,贫困理论的观点以及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中国化,中国精准扶贫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创新。中国精准扶贫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提出了精准施策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创新理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精准扶贫  一、引言  2021年,
期刊
内容摘要: 蓝瑛山水画以浅绛、设色为主,没骨重彩青绿山水是蓝瑛艺术后期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其颜色华丽明艳,不落俗套,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蓝瑛所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其白云红树图的创作背景,并从其构图、设色进行分类论述,进而总结出其没骨山水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关键词:蓝瑛; 没骨山水 ;特点  一、蓝瑛简介及《白云红树图》的创作背景  蓝瑛,字田叔,自称东郭老农、东皋
期刊
摘要:《“愚民与娱民”的电波——抗战时期伪满地区的音乐广播研究》发表于《音乐研究》音乐研究2014年9月第5期,该期刊论文在音乐广播研究领域具有创新及新颖性突破的期刊论文。以多角度来阐释抗日战争时期伪满广播音乐,充分展示了实证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魅力该论文期刊研究对其他地区及其他时间段的广播音乐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文章主要从”陈文“专题论述思路独特及撰写方法的独特来揭晓它是如何开辟研究抗日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即使科技已经发展到当前这般极为超前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仍然不能停止。古代文学教学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相关的知识,对古代文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提升学生古代文学修养的同时,也进一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传承;古代文学教育;高校教育教学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期刊
摘要:肖像画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反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透过人物表情可以直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处理好画面中人物的表情才能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弗兰斯·哈尔斯的肖像画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他画面中人物的“笑”是一大亮点。哈尔斯以博大的胸怀,不仅描绘了荷兰上层社会贵族的笑,还对社会中的下层人民抱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出底层人民美丽动人的笑。通过对哈尔斯作品的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