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条件。据200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中国网民已达9400万人,其中21~35岁的青年人占到79.7%。[1]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年了解世界、探究人生的渠道之一。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容、新鲜的信息、漂亮的主页,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既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带给他们新的行为理念,也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果能趋利避害,从塑造健康美好的人生角度来利用网络,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的积极作用
(1)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拥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剧,不同民族、区域文化碰撞督促着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 给当代学生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 从而更容易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多方面的信息。
(2)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很强,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电脑随时可帮助他们查阅各种资料,使学习效率成倍增加。
(3)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了桥梁。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洞察大千世界的发展变化,了解国际先进科学技术。
(4)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的时空概念,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多样化的网络学习;从授课到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成绩统计,全部自动完成,教学反馈迅速高效;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轻松浏览电子图书馆,方便下载各种所需图书资料。
(5)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大学生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BBS等网络媒介与外界联系沟通,倾吐心声,张扬个性,结识世界各地的新朋友,满足了年轻人渴望交往的天性。
2.网络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1)网络可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由于网络上的内容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本不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混乱。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互联网上, 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网上居主导地位,西方势力借助网络优势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标准, 对我们加紧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青年大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西化”影响,造成了价值目标的模糊化和错位。
(2)网络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由于上网可以不用真实姓名,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任何约束,不用担心受到惩戒。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约束,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削弱、自由意识的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
(3)网络使大学生出现非社会化和反社会化倾向。青少年阶段是人们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导致沉迷于个人小天地,致使人际关系淡漠,不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对社会关系、社会性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4)网络致使大学生的感知能力降低。网络信息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化和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认识世界,使青少年逐渐忽视思考、追问的思维方式,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使其思辨的意识变得迟钝,甚至个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2]
(5)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中, 80%左右的人上网主要目的是聊天和游戏,这一调查结果无疑是触目惊心的。[3]不少学生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导致成绩下降,而且由于沉溺于网上聊天和网上互动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
二、学校教育克服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措施
1. 充实德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选择健康有效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正确确立至关重要。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信的人。这就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要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实守信、勇敢坚毅、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热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全人类。这样,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处理问题往往能从大局出发,而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其次,德育内容要有针性。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这一阶段应该抓好道德理想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大学生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2.建立网络德育师资队伍
要想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信息、解决网络出现的问题,开展有效工作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应包括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兼职班主任、两课教师,也应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及网络操作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对网络知识和网络伦理道德的掌握和理解,力争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
加强管理,保证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安全监督检查,注意收集、分析网上信息,保留并扩大有益信息的影响,对反动、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阻止有害信息入侵校园网。要规范网络运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知道每个人在网络中的责任和义务,在上网时自觉、自律。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以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其次是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网络管理部门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提倡,通过多种媒介对网络伦理的内容、网络法规、有关网络案例的广泛深入报道、传播,使人人都受到网络伦理教育,形成网络伦理道德观念,知道什么是网络不道德行为,什么是网络犯罪行为,什么是必须恪守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什么是应当遵循的游戏规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创造一个良性有序的网络环境。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挽救“网络成瘾”的学生
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有益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下工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思想、文化、娱乐、体育、学术科技等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以此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巩固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增强其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要组织和发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党校、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志愿者及有关社团积极上网,用大量的正面信息占领网上阵地,形成讲正气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高校网上德育系统,开设网上学术讲座、网上团校、网上心理咨询、网上答疑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加强网上宣传,将被动式灌输转变为学校与学生互动式参与,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活泼有趣,从而达到以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参加社区义务活动,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既增加了活动的参与广度,增长了才干,又可以争夺“落网青年”,可谓是一举两得。
5.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与外界交流的教育基地。只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包括政府、家庭、网站、学者专家等多种成分在内,实现多方统一协调,目标一致,配合密切,才能消灭网络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晋峰.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初探[J]. 山西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4):34.
[2]谭铁伟.试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4):33.
[3]颜泉东.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中小学图书情报,2004(3):44.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的积极作用
(1)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拥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剧,不同民族、区域文化碰撞督促着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 给当代学生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 从而更容易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多方面的信息。
(2)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很强,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电脑随时可帮助他们查阅各种资料,使学习效率成倍增加。
(3)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了桥梁。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洞察大千世界的发展变化,了解国际先进科学技术。
(4)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的时空概念,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多样化的网络学习;从授课到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成绩统计,全部自动完成,教学反馈迅速高效;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轻松浏览电子图书馆,方便下载各种所需图书资料。
(5)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大学生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BBS等网络媒介与外界联系沟通,倾吐心声,张扬个性,结识世界各地的新朋友,满足了年轻人渴望交往的天性。
2.网络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1)网络可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由于网络上的内容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本不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混乱。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互联网上, 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网上居主导地位,西方势力借助网络优势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标准, 对我们加紧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青年大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西化”影响,造成了价值目标的模糊化和错位。
(2)网络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由于上网可以不用真实姓名,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任何约束,不用担心受到惩戒。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约束,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削弱、自由意识的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
(3)网络使大学生出现非社会化和反社会化倾向。青少年阶段是人们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导致沉迷于个人小天地,致使人际关系淡漠,不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对社会关系、社会性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4)网络致使大学生的感知能力降低。网络信息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化和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认识世界,使青少年逐渐忽视思考、追问的思维方式,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使其思辨的意识变得迟钝,甚至个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2]
(5)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中, 80%左右的人上网主要目的是聊天和游戏,这一调查结果无疑是触目惊心的。[3]不少学生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导致成绩下降,而且由于沉溺于网上聊天和网上互动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
二、学校教育克服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措施
1. 充实德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选择健康有效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正确确立至关重要。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信的人。这就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要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实守信、勇敢坚毅、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热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全人类。这样,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处理问题往往能从大局出发,而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其次,德育内容要有针性。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这一阶段应该抓好道德理想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大学生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2.建立网络德育师资队伍
要想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信息、解决网络出现的问题,开展有效工作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应包括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兼职班主任、两课教师,也应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及网络操作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对网络知识和网络伦理道德的掌握和理解,力争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
加强管理,保证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安全监督检查,注意收集、分析网上信息,保留并扩大有益信息的影响,对反动、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阻止有害信息入侵校园网。要规范网络运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知道每个人在网络中的责任和义务,在上网时自觉、自律。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以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其次是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网络管理部门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提倡,通过多种媒介对网络伦理的内容、网络法规、有关网络案例的广泛深入报道、传播,使人人都受到网络伦理教育,形成网络伦理道德观念,知道什么是网络不道德行为,什么是网络犯罪行为,什么是必须恪守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什么是应当遵循的游戏规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创造一个良性有序的网络环境。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挽救“网络成瘾”的学生
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有益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下工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思想、文化、娱乐、体育、学术科技等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以此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巩固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增强其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要组织和发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党校、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志愿者及有关社团积极上网,用大量的正面信息占领网上阵地,形成讲正气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高校网上德育系统,开设网上学术讲座、网上团校、网上心理咨询、网上答疑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加强网上宣传,将被动式灌输转变为学校与学生互动式参与,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活泼有趣,从而达到以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参加社区义务活动,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既增加了活动的参与广度,增长了才干,又可以争夺“落网青年”,可谓是一举两得。
5.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与外界交流的教育基地。只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包括政府、家庭、网站、学者专家等多种成分在内,实现多方统一协调,目标一致,配合密切,才能消灭网络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晋峰.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初探[J]. 山西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4):34.
[2]谭铁伟.试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4):33.
[3]颜泉东.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中小学图书情报,20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