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日语专业在应用方面的需求逐渐加大,很多高校增加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应运而生,由于是新设课程,缺乏以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需要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先期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的实践总结于科研,逐渐完善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及课程建设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在应用方面的考量。在日语专业方面,近几年来,像商务日语翻译、商务日语函电、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开设,在实际应用环节,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也屡见不鲜,所以在大学日语教育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一、跨文化交际及其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行为和目标是交际。除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等物理性特征的差异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同范围,层次的文化渗透于各个元素和环节之中,无所不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异国文化的介入,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编码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文化信息不能完全重叠,不重叠的部分就容易产生误会、争论等。因此,充分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加深理解,将大大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模式的顺利进行,提高交际的效率。
二、在课堂中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长期以来,受日语教学偏重单词语法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日语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从事语言基础教学和研究的人占绝大多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而且研究目的不明确,脱离中国日语教学实际,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成绩优异,毕业时缺很难说出一口流利的日语。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以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可以插入日常交际和衣食住行方面文化的学习,同时,注重中日两国在这些方面的异同,在对比之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巩固。只有不被自身文化限制思想意识,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与日本人自由交流。教师也可以从诗歌、歌曲、电影等方面分析两国文化的不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学生只有对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学好日语这门语言,才能有助于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现今中日两国文化区别还是相当大的,比如:在传统节日上,中国的端午节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日子。而在日本五月五则要挂上鲤鱼旗为男孩子祈福,希望男孩子未来健康成长。送红包我国以双数为吉利数字,而日本人则喜欢单数。送礼上,中国是送得越多代表关系越好,日本则是礼轻情意重,太贵重的礼物反而会给对方压力。中国人在喝酒时喜欢拼酒,不喝是不给对方面子,容易伤感情,而日本人则不会强求,只看各人酒量大小,比较随意。这些文化上的不同,如果处理不好,会在交际中让对方感到不舒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上,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这时教师可以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中日两国文化的共同点是什么?让学生们主动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日本文化,不至于走向片面化。
跨文化交际的重点在于交际。在了解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之后,可进行会话、阅读、听力等相关材料的练习,教师可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在讲解一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之后,结合内容相关联的话题进行练习,例如會话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也可以找出交际当中的错误案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经典的日本电影或是电视剧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两国文化的不同,多媒体课件与书本文字不同,它更生动形象,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说话方式。教师可以在播放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看之后进行适当的引导,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总结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灵芝.日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高蕊.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6).
[3]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沈美华.浅谈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6]马虹.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1).
[7]周韬,刘辉.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8]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9]贾小妹,缪桂华.试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10]安小康.浅析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作者简介:
李琳(1983—),女,汉族,山东栖霞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及课程建设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在应用方面的考量。在日语专业方面,近几年来,像商务日语翻译、商务日语函电、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开设,在实际应用环节,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也屡见不鲜,所以在大学日语教育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一、跨文化交际及其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行为和目标是交际。除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等物理性特征的差异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同范围,层次的文化渗透于各个元素和环节之中,无所不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异国文化的介入,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编码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文化信息不能完全重叠,不重叠的部分就容易产生误会、争论等。因此,充分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加深理解,将大大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模式的顺利进行,提高交际的效率。
二、在课堂中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长期以来,受日语教学偏重单词语法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日语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从事语言基础教学和研究的人占绝大多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而且研究目的不明确,脱离中国日语教学实际,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成绩优异,毕业时缺很难说出一口流利的日语。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以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可以插入日常交际和衣食住行方面文化的学习,同时,注重中日两国在这些方面的异同,在对比之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巩固。只有不被自身文化限制思想意识,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与日本人自由交流。教师也可以从诗歌、歌曲、电影等方面分析两国文化的不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学生只有对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学好日语这门语言,才能有助于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现今中日两国文化区别还是相当大的,比如:在传统节日上,中国的端午节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日子。而在日本五月五则要挂上鲤鱼旗为男孩子祈福,希望男孩子未来健康成长。送红包我国以双数为吉利数字,而日本人则喜欢单数。送礼上,中国是送得越多代表关系越好,日本则是礼轻情意重,太贵重的礼物反而会给对方压力。中国人在喝酒时喜欢拼酒,不喝是不给对方面子,容易伤感情,而日本人则不会强求,只看各人酒量大小,比较随意。这些文化上的不同,如果处理不好,会在交际中让对方感到不舒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上,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这时教师可以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中日两国文化的共同点是什么?让学生们主动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日本文化,不至于走向片面化。
跨文化交际的重点在于交际。在了解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之后,可进行会话、阅读、听力等相关材料的练习,教师可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在讲解一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之后,结合内容相关联的话题进行练习,例如會话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也可以找出交际当中的错误案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经典的日本电影或是电视剧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两国文化的不同,多媒体课件与书本文字不同,它更生动形象,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说话方式。教师可以在播放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看之后进行适当的引导,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总结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灵芝.日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高蕊.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6).
[3]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沈美华.浅谈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6]马虹.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1).
[7]周韬,刘辉.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8]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9]贾小妹,缪桂华.试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10]安小康.浅析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作者简介:
李琳(1983—),女,汉族,山东栖霞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