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越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古至今辐射东亚、东南亚地区,造就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今的语言学、社会学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近年来越文化保护的各项措施和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越文化”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越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越文化”是南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近年来,绍兴市政府一直把越文化保护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依据“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持续推进我市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越文化的含义似乎一直在向外延伸,人们对于越文化的理解认识也存在片面性,“非遗”保护工作虽在正在有序开展,却无可避免片面性与机械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一、越文化的定义及重要地位
1、越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的经典代表
绍兴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深远的地域,承绍兴一方水土的本地文化越文化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越文化在千年变迁中随着绍兴这个地域概念的变化而变化,文化自身随着地域的扩大向外辐射——从中心区绍兴出发,流播到浙江省内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辐射日本、東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隐性的越文化圈。但纵然越文化的定义是灵活的,内容是无时无刻的变化发展着的,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先今的越文化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及确定性,所以笔者认为,越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经典代表,且是先秦时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
2、越文化的地位:多区域多领域多时代的“掌上明珠”
越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越文化的独特地位,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更加多元的越文化在不同的维度上都展现出完整且清晰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使越文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区域多领域多时代的“掌上明珠”。从文化延续性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越地人才辈出,古有陆游、王羲之,今有鲁迅、蔡元培。各个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精粹在代际之间传承,铸成了越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因此,越文化可谓是中国文化旁系的重要分支,甚至是诸多领域大家共同的精神原型与文化溯源。
二、越文化保护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1、已经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越文化保护模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绍兴本地的越文化保护工作始终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积极开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越文化保护模式。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网公示要闻可见,绍兴市政府始终积极引导当地中小学、民间机构参与越文化保护,鼓励民众参与,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基本形成了保护模式。
2、文化保护区保护的概念过大,仍然不够明确
因越文化覆盖范围上的特殊性已经越文化保护开展时间并不长客观因素,越文化保护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细分方面还有所欠缺,一些领导小组仍未及时成立,地区间的合作也有待加强。整体全面的越文化保护规划和计划将是越文化保护的必经之路。
三、越文化加强保护的有效措施
1、多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开展越文化宣传工作
在越文化保护宣传方面,应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多平台、多途径、多形式介绍普及绍兴特色非遗文化(即越文化),始终把传统媒体宣传放在重要位置,同时积极与流媒体展开合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媒体着力加强非遗宣传,提升绍兴非遗传播影响力。政府也应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日等大力开展活态传承活动,加快建设越文化展览演出场所,越文化遗产馆,综合展示馆等,以实体形式留存非遗文化形式,把意识形态层面的宣传与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
2、让越文化融合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文教有序融合
要分年龄段、分活动形式地推动越文化融入绍兴素质教育,加强与越城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推进越文化相关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创立非遗公益项目,定期进入中小学课堂进行宣传与演绎,并在区内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绍兴非遗文化内容的比重,让非遗文化在新生代中扎根;在绍兴越城区高校群中招募志愿者进行越文化宣传工作,让越文化融入实践教育;同时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将越文化作为选修课纳入学校的课堂教育之中,并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和课程规范,与越文化保护专家和相关工作者合作,推出微课和公益讲座,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推广和科普。
3、进一步完善越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加强越文化非遗项目名录建设,承接非遗中心下放的非遗项目,进一步完善越城区非遗名录体系,建立科学的录入标准和程序,对外定期公示实施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升级。还要设立濒危项目名录,对于有极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项目予以设立重点保护项目,对其项目实施特定的保护措施。
4、打造非遗品牌,促进新时代越文化形象转变
打造独特非遗品牌,增强越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民俗节日、口耳相传绍兴故事、特色戏剧等品牌单位,让越文化借不同的载体融入新时代建设,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等,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激活非遗力量,弘扬非遗价值。
通过戏剧表演,越文化主题节日活动、项目展览等,给予广大市民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又展现了文旅融合的互动性。此外,组织绍兴非遗精品走出绍兴,与外地非遗项目联动进行展示表演也是非遗项目进行形象转变的重要途径,不把越文化发展局限于本地,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和更立体的展示效果,使优秀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有利于改善非遗文化的传承度,深化非遗保护成效,为非遗融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基于越文化品格的浙商精神.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 5月第三期.1009-1505(2010)03-0088-05
[2]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市.文广旅游局完成对越城区非遗管理工作事项的移交工作.市文广局召开非遗工作半年度会议.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第五届绍兴非遗集市圆满落幕.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3] 陈莉.提升非遗生命力,复兴区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大众文艺.2017年 17期.1007-5828
[4] 徐蓓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刍论.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 1期.1674-0092
作者简介:
莫伊阳(2001年 1月——),汉族,浙江湖州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语言文学分院英语专业学生。
关键词:越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越文化”是南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近年来,绍兴市政府一直把越文化保护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依据“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持续推进我市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越文化的含义似乎一直在向外延伸,人们对于越文化的理解认识也存在片面性,“非遗”保护工作虽在正在有序开展,却无可避免片面性与机械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一、越文化的定义及重要地位
1、越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的经典代表
绍兴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深远的地域,承绍兴一方水土的本地文化越文化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越文化在千年变迁中随着绍兴这个地域概念的变化而变化,文化自身随着地域的扩大向外辐射——从中心区绍兴出发,流播到浙江省内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辐射日本、東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隐性的越文化圈。但纵然越文化的定义是灵活的,内容是无时无刻的变化发展着的,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先今的越文化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及确定性,所以笔者认为,越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经典代表,且是先秦时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
2、越文化的地位:多区域多领域多时代的“掌上明珠”
越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越文化的独特地位,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更加多元的越文化在不同的维度上都展现出完整且清晰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使越文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区域多领域多时代的“掌上明珠”。从文化延续性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越地人才辈出,古有陆游、王羲之,今有鲁迅、蔡元培。各个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精粹在代际之间传承,铸成了越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因此,越文化可谓是中国文化旁系的重要分支,甚至是诸多领域大家共同的精神原型与文化溯源。
二、越文化保护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1、已经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越文化保护模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绍兴本地的越文化保护工作始终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积极开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越文化保护模式。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网公示要闻可见,绍兴市政府始终积极引导当地中小学、民间机构参与越文化保护,鼓励民众参与,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基本形成了保护模式。
2、文化保护区保护的概念过大,仍然不够明确
因越文化覆盖范围上的特殊性已经越文化保护开展时间并不长客观因素,越文化保护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细分方面还有所欠缺,一些领导小组仍未及时成立,地区间的合作也有待加强。整体全面的越文化保护规划和计划将是越文化保护的必经之路。
三、越文化加强保护的有效措施
1、多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开展越文化宣传工作
在越文化保护宣传方面,应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多平台、多途径、多形式介绍普及绍兴特色非遗文化(即越文化),始终把传统媒体宣传放在重要位置,同时积极与流媒体展开合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媒体着力加强非遗宣传,提升绍兴非遗传播影响力。政府也应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日等大力开展活态传承活动,加快建设越文化展览演出场所,越文化遗产馆,综合展示馆等,以实体形式留存非遗文化形式,把意识形态层面的宣传与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
2、让越文化融合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文教有序融合
要分年龄段、分活动形式地推动越文化融入绍兴素质教育,加强与越城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推进越文化相关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创立非遗公益项目,定期进入中小学课堂进行宣传与演绎,并在区内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绍兴非遗文化内容的比重,让非遗文化在新生代中扎根;在绍兴越城区高校群中招募志愿者进行越文化宣传工作,让越文化融入实践教育;同时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将越文化作为选修课纳入学校的课堂教育之中,并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和课程规范,与越文化保护专家和相关工作者合作,推出微课和公益讲座,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推广和科普。
3、进一步完善越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加强越文化非遗项目名录建设,承接非遗中心下放的非遗项目,进一步完善越城区非遗名录体系,建立科学的录入标准和程序,对外定期公示实施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升级。还要设立濒危项目名录,对于有极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项目予以设立重点保护项目,对其项目实施特定的保护措施。
4、打造非遗品牌,促进新时代越文化形象转变
打造独特非遗品牌,增强越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民俗节日、口耳相传绍兴故事、特色戏剧等品牌单位,让越文化借不同的载体融入新时代建设,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等,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激活非遗力量,弘扬非遗价值。
通过戏剧表演,越文化主题节日活动、项目展览等,给予广大市民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又展现了文旅融合的互动性。此外,组织绍兴非遗精品走出绍兴,与外地非遗项目联动进行展示表演也是非遗项目进行形象转变的重要途径,不把越文化发展局限于本地,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和更立体的展示效果,使优秀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有利于改善非遗文化的传承度,深化非遗保护成效,为非遗融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基于越文化品格的浙商精神.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 5月第三期.1009-1505(2010)03-0088-05
[2]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市.文广旅游局完成对越城区非遗管理工作事项的移交工作.市文广局召开非遗工作半年度会议.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第五届绍兴非遗集市圆满落幕.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3] 陈莉.提升非遗生命力,复兴区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大众文艺.2017年 17期.1007-5828
[4] 徐蓓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刍论.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 1期.1674-0092
作者简介:
莫伊阳(2001年 1月——),汉族,浙江湖州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语言文学分院英语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