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响起,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弊端看得越来越清楚。于是,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针对如今语文教学教得死,练得呆,教学内容窄,题型怪的状况,一些教育界人士主张语文教学应该教法灵活一点,让学生的眼界开阔一点,使学生自主一点。例如 钱梦龙 老师提出的“导读”教法,就能体现这些主张。那么“导读”究竟要干什么呢?顾名思义指导学生阅读。简单说,就是要做到三件事:“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养成习惯。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一句话:教会学生读文章。能力也好,方法也好,习惯也好,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会’字。怎样才能让学生‘会’读?唯一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章里去摸爬滚打,舍此别无他法”。这是 钱梦龙 老师的观点,我很认同他的观点。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工作,关键在于一个“导”字,一个会“导”善“导”的老师,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因为传统的“灌鸭式”教学已不再适应社会需要,它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些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可能会举出许多东西。这里我想采用钱梦龙的回答,他为我们概括了三个方面:一 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二较强的语言思维能力。三 一定的文化素养。由此可看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有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死板地讲,死板地灌,学生在下面只是死记硬老师的“正确答案”,而必须把学生拉到教学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来做学生的“主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即有“讲读”法变为“导读”法。由于“导读”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削弱了,在教学中的位置变得不重要了。于是,就有许多教师陷入了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误区中,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是错误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教学都无法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为主导”并不意位着教师的作用就不重要了。在“导读”中,教师只是由过去的“讲”变成了现在的“导”,而要把一篇课文“导”好,比“讲”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因为“导”要求的教师的个人素质高,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导”不是让教师讲出自己要讲的东西,而是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步地发现教师要讲的东西。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就是运用少而精,启发式的导向方法,启迪主人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己的观察思维意识与想象分析,鉴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灵魂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壮大,增强能力,发挥作用。
教师的“主导”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导之有方。贵在启发学生摘苹果的动机,并把摘苹果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做到启发诱导,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知人’是启发的前提。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2)‘乐之’是启发的开端。孔夫子提倡‘知之着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3)‘疑思问’是启发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调把‘思’和‘问’ 结合起来。(4)举一反三是启发的效果目标。这四点是从孔子的启发教育中悟出来,很有典型性,论的也切中肯綮。现在人们又把启发诱导进行了扩展,分出了三种:“一. 顺启诱导。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调动已知去认识未知,运用已能去解决未能。二.反启诱导。教师从反面进行启发,运用‘以毒攻毒’,把错误思想推入穷途,来一个‘穷则变,变则通’,使学生认得清楚,恍然大悟,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三.侧启诱导。当学生思维与认识欲进不能,欲明而昧时,利用甲乙两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启发学生重温已知的甲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乙事物。这三种启发诱导,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我觉得我们不妨在试讲中用一用,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诱导”方式——“情景诱导”。所谓“情景诱导”,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从而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更积极愉快地去理解分析文章。情景诱导的形式有“一.问题情境 二.演说情境 三.联想情境四.朗读情境 五.故事情境 六.演示情境(包括图片展示 操作演示 幻灯投影)比如,我们在讲《听潮》时便可以采用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情境中体验海的意韵,体验潮的壮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包含的意韵及作者的感情。“情境诱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诱导”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近几年来才被人们喊得很响,叫得很亮。但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关于“诱导”,启发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在我国古代都已经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意思是君子教人,使人聪明,对学生要引导,而不能强牵硬拉,要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而不能压抑推动,要指示他们学习的门径,而不代替他们去求得通达。由此可见,它最早提出了教师对学生的诱导理论。至于“诱导”的事例即实践,我们前边提到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典范。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曾对孔子的诱导艺术大加赞赏“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它的意思是先生有步骤地诱导我们学习,用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的头脑,用礼节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都不行。由此可见,“诱导”并非新事物,而是旧的优良传统。只是这一优良传统直到现在才发出了耀眼的光辉。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导”的艺术,主张“导”的教学。如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育者也”。钱梦龙提出“导读”艺术;宁鸿彬提出“导向式”“指向式”教法。还有现在最著名的魏书生老师的“导”的教学方法。
魏老师的教学得到许多人的称赞。他从来不批改作业,从来不给学生留作业,从来不批改作文。他常到外地去作报告,可落下的课,从来不补。虽然这样,但他教的那个班的语文平均成绩却比重点学校的还要高。那么他是怎样教学的呢?他对学生主要就在于“导”。他所做的工作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书;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其目的指向十分明确: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由此可见,他的教学是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且教师的“主导”已经“导”到根本上了。
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革,也要求教师使用的教材必须改革从而来适应教师教学法的改革。《纲要》中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导”的教学方法魅力无穷,我们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导”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些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可能会举出许多东西。这里我想采用钱梦龙的回答,他为我们概括了三个方面:一 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二较强的语言思维能力。三 一定的文化素养。由此可看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有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死板地讲,死板地灌,学生在下面只是死记硬老师的“正确答案”,而必须把学生拉到教学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来做学生的“主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即有“讲读”法变为“导读”法。由于“导读”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削弱了,在教学中的位置变得不重要了。于是,就有许多教师陷入了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误区中,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是错误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教学都无法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为主导”并不意位着教师的作用就不重要了。在“导读”中,教师只是由过去的“讲”变成了现在的“导”,而要把一篇课文“导”好,比“讲”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因为“导”要求的教师的个人素质高,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导”不是让教师讲出自己要讲的东西,而是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步地发现教师要讲的东西。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就是运用少而精,启发式的导向方法,启迪主人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己的观察思维意识与想象分析,鉴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灵魂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壮大,增强能力,发挥作用。
教师的“主导”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导之有方。贵在启发学生摘苹果的动机,并把摘苹果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做到启发诱导,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知人’是启发的前提。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2)‘乐之’是启发的开端。孔夫子提倡‘知之着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3)‘疑思问’是启发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调把‘思’和‘问’ 结合起来。(4)举一反三是启发的效果目标。这四点是从孔子的启发教育中悟出来,很有典型性,论的也切中肯綮。现在人们又把启发诱导进行了扩展,分出了三种:“一. 顺启诱导。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调动已知去认识未知,运用已能去解决未能。二.反启诱导。教师从反面进行启发,运用‘以毒攻毒’,把错误思想推入穷途,来一个‘穷则变,变则通’,使学生认得清楚,恍然大悟,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三.侧启诱导。当学生思维与认识欲进不能,欲明而昧时,利用甲乙两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启发学生重温已知的甲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乙事物。这三种启发诱导,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我觉得我们不妨在试讲中用一用,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诱导”方式——“情景诱导”。所谓“情景诱导”,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从而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更积极愉快地去理解分析文章。情景诱导的形式有“一.问题情境 二.演说情境 三.联想情境四.朗读情境 五.故事情境 六.演示情境(包括图片展示 操作演示 幻灯投影)比如,我们在讲《听潮》时便可以采用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情境中体验海的意韵,体验潮的壮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包含的意韵及作者的感情。“情境诱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诱导”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近几年来才被人们喊得很响,叫得很亮。但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关于“诱导”,启发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在我国古代都已经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意思是君子教人,使人聪明,对学生要引导,而不能强牵硬拉,要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而不能压抑推动,要指示他们学习的门径,而不代替他们去求得通达。由此可见,它最早提出了教师对学生的诱导理论。至于“诱导”的事例即实践,我们前边提到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典范。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曾对孔子的诱导艺术大加赞赏“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它的意思是先生有步骤地诱导我们学习,用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的头脑,用礼节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都不行。由此可见,“诱导”并非新事物,而是旧的优良传统。只是这一优良传统直到现在才发出了耀眼的光辉。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导”的艺术,主张“导”的教学。如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育者也”。钱梦龙提出“导读”艺术;宁鸿彬提出“导向式”“指向式”教法。还有现在最著名的魏书生老师的“导”的教学方法。
魏老师的教学得到许多人的称赞。他从来不批改作业,从来不给学生留作业,从来不批改作文。他常到外地去作报告,可落下的课,从来不补。虽然这样,但他教的那个班的语文平均成绩却比重点学校的还要高。那么他是怎样教学的呢?他对学生主要就在于“导”。他所做的工作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书;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其目的指向十分明确: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由此可见,他的教学是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且教师的“主导”已经“导”到根本上了。
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革,也要求教师使用的教材必须改革从而来适应教师教学法的改革。《纲要》中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导”的教学方法魅力无穷,我们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导”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