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05-0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包罗万象,写作风格各具特色,体裁功用各有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具有个性化,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熟知的道理。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理解差异,恰恰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我在过往的教学中有过的种种尴尬片段为例——【问题呈现】案例一:在教学《落花生》时,请学生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的说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有的说要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急忙否定了学生“要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的想法,把学生引向“做像花生一样的人“的轨道上。案例二: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中,我这样来引导:“一首诗,妈妈说它精彩极了,爸爸又说它糟糕透了,你们看法如何?请大家细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细读之后,我让学生談体会。结果,有的说精彩,一个孩子能写诗不容易;有的说糟糕,因为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肯定不行。看着他们似乎有争论不休的状况,我马上作出结论:“都有道理,反正都说明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学生感觉老师说得有理,都赞同地点了点头。【追因诊断】以上教学片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我过多地关注了教学的任务和课堂的秩序,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在这样的意识主导下,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难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更难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错失了个性差异运用的契机。二、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也是导致不敢让学生讨论继续问题深入的原因。如果我对教材的解读是全方位的,那么课堂上出现学生个性差异理解时,我完全可以快速思维,沉着应战,即便是短时间内难以寻求满意答案,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其间,我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明晰。这样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三、对于学生的种种感受,我在备课时没有做多角度的细致研究,所以在课堂上一旦出现特殊情况,自己心中没有底,于是除了匆匆带过就是赶紧“拨乱反正”,让他们的思维回到常规的正渠道上来,没有再让他们做进一步猜想。而这样下去的结果便是,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小,阅读的理解渐渐雷同,思维慢慢被扼制,语文的视野也逐渐缩小。【矫正策略】其实上述案例,我可以感受到学生语言解读中的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犹如昙花一现,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想来实在可惜。经过认真思考,不断反思,我对以上课堂行为进行了矫正,也找到自身的诸多不足,期待以后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学生的个性差异所带来的教学资源,并不断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一、案例一中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文章所处的时代是20世纪初,当时,许地山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民主人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地学点本领,做个有用的人。父亲才会拿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的可贵品质,告诉孩子们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这也是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因解读者的不同体验而发生了变化。学生能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对文本做出发展的个性认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就这课而言,我们应该引导那些“愿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吧,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结合文本的环境来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两者水乳交融。二、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阅读体会,并借助讨论,让学生陈述观念以形成差异,本是开了个好头。遗憾的是因为出现差异,我便就此止步,越俎代庖,以讲代导,失去了放大生成的机会,使得差异运用的价值大打折扣。经过反思后,在第二次教学时,我便改了方法。在学生形成差异后,我以“‘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为辩题,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请看下面的片段:甲方:我们觉得这首诗是“精彩极了”,要不然妈妈是不会那么赞扬,更不会那么高兴的。乙方:我方认为这首诗是“糟糕透了”。因为爸爸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对诗的好与丑比妈妈更有判别能力。因此,我方认为爸爸的评价可信。甲方:我们认为不能这样说。“我”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又是第一次写诗,写得再差也是精彩的。乙方:怎么能说再差也是精彩的呢?正因为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又是第一次写诗,肯定写不好,爸爸是实话实说,是“糟糕透了”。(掌声)甲方:我方认为,评价孩子的诗,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孩子的第一首诗,应得到充分肯定,应该给他“精彩极了”的评价。乙方:正因为是第一次写诗,就更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诗;如果本来不像许,还要大加赞扬,孩子就会飘飘然,翘尾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掌声)(双方还有许多精彩的发言,大家各持己见,气氛相当热烈)可见,要使差异成为教学资源,不仅要关注差异本身,更要关注差异运用,关注差异运用的过程。没有差异,就谈不上运用,也就谈不上差异资源的生成;仅有差异而不加运用,或者轻描淡写地运用,那差异的资源价值就会大大丧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差异资源,拓宽学生语文视野,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辩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语感训练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简介:赵玲,(1978,1-),女,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大学本科。教学方向:语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05-0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包罗万象,写作风格各具特色,体裁功用各有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具有个性化,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熟知的道理。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理解差异,恰恰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我在过往的教学中有过的种种尴尬片段为例——【问题呈现】案例一:在教学《落花生》时,请学生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的说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有的说要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急忙否定了学生“要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的想法,把学生引向“做像花生一样的人“的轨道上。案例二: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中,我这样来引导:“一首诗,妈妈说它精彩极了,爸爸又说它糟糕透了,你们看法如何?请大家细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细读之后,我让学生談体会。结果,有的说精彩,一个孩子能写诗不容易;有的说糟糕,因为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肯定不行。看着他们似乎有争论不休的状况,我马上作出结论:“都有道理,反正都说明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学生感觉老师说得有理,都赞同地点了点头。【追因诊断】以上教学片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我过多地关注了教学的任务和课堂的秩序,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在这样的意识主导下,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难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更难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错失了个性差异运用的契机。二、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也是导致不敢让学生讨论继续问题深入的原因。如果我对教材的解读是全方位的,那么课堂上出现学生个性差异理解时,我完全可以快速思维,沉着应战,即便是短时间内难以寻求满意答案,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其间,我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明晰。这样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三、对于学生的种种感受,我在备课时没有做多角度的细致研究,所以在课堂上一旦出现特殊情况,自己心中没有底,于是除了匆匆带过就是赶紧“拨乱反正”,让他们的思维回到常规的正渠道上来,没有再让他们做进一步猜想。而这样下去的结果便是,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小,阅读的理解渐渐雷同,思维慢慢被扼制,语文的视野也逐渐缩小。【矫正策略】其实上述案例,我可以感受到学生语言解读中的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犹如昙花一现,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想来实在可惜。经过认真思考,不断反思,我对以上课堂行为进行了矫正,也找到自身的诸多不足,期待以后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学生的个性差异所带来的教学资源,并不断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一、案例一中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文章所处的时代是20世纪初,当时,许地山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民主人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地学点本领,做个有用的人。父亲才会拿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的可贵品质,告诉孩子们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这也是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因解读者的不同体验而发生了变化。学生能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对文本做出发展的个性认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就这课而言,我们应该引导那些“愿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吧,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结合文本的环境来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两者水乳交融。二、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阅读体会,并借助讨论,让学生陈述观念以形成差异,本是开了个好头。遗憾的是因为出现差异,我便就此止步,越俎代庖,以讲代导,失去了放大生成的机会,使得差异运用的价值大打折扣。经过反思后,在第二次教学时,我便改了方法。在学生形成差异后,我以“‘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为辩题,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请看下面的片段:甲方:我们觉得这首诗是“精彩极了”,要不然妈妈是不会那么赞扬,更不会那么高兴的。乙方:我方认为这首诗是“糟糕透了”。因为爸爸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对诗的好与丑比妈妈更有判别能力。因此,我方认为爸爸的评价可信。甲方:我们认为不能这样说。“我”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又是第一次写诗,写得再差也是精彩的。乙方:怎么能说再差也是精彩的呢?正因为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又是第一次写诗,肯定写不好,爸爸是实话实说,是“糟糕透了”。(掌声)甲方:我方认为,评价孩子的诗,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孩子的第一首诗,应得到充分肯定,应该给他“精彩极了”的评价。乙方:正因为是第一次写诗,就更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诗;如果本来不像许,还要大加赞扬,孩子就会飘飘然,翘尾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掌声)(双方还有许多精彩的发言,大家各持己见,气氛相当热烈)可见,要使差异成为教学资源,不仅要关注差异本身,更要关注差异运用,关注差异运用的过程。没有差异,就谈不上运用,也就谈不上差异资源的生成;仅有差异而不加运用,或者轻描淡写地运用,那差异的资源价值就会大大丧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差异资源,拓宽学生语文视野,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辩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语感训练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简介:赵玲,(1978,1-),女,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大学本科。教学方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