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的内功,也称做内劲功力,它是太极拳的力量素质——劲力的体现,它不仅是肌肉工作时外部表现出来的力量,而且是在太极拳特定形式和意气活动的支配下,通过一系列身法调整,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时,所产生的极富弹性的综合整体的劲力,它是区别于其他长拳类拳术的主要标志。由于这种劲力与单纯外部肌肉表现出来的力量不同,所以人们一般习惯将其称为“内劲”。
陈鑫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内劲何发何行?发于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太极拳的内劲表现出独特的沉实重厚,如内部灌有水银那样沉甸甸的,但流动又如行云,又极为快速、轻灵、圆转,它一般隐于内,而不显于外,能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或集中到某一点,变换极为迅速灵活。功夫纯粹者,能随对方的劲力和方向,沾粘走化丝毫不差。内劲贯注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推手时虽手极轻而威慑力量极大。内劲潜移,化劲松静,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依着何处何处放劲,干脆利落,如矢离弦。
太极拳的内劲,其瞬间的爆发力能将人跌出几丈以外,它的内劲与激光的作用原理确有相似之处。太极拳锻炼时要求全身关节松开,肌肉松弛,与人交手时亦是如此,只有在内劲发放的瞬间,将需要发劲部位的关节和肌肉,由脚而腿,通于背而形于手。同时一紧,这好比激光的光波,同时同步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发劲需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发出巨大的威力。
太极拳的内劲质量及其运用技巧,是评价太极拳训练水平的两个基本要素。作为竞技性的推手,如果没有雄厚的内劲,技巧就无法发挥出来。所以,要练好太极拳技击功夫,必须首先练好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训练是在放松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意气活动与骨肉活动,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方法和两人的内力抗衡锻炼所取得的。该放松的肌肉、关节要充分放松,该用力的肌肉、关节要充分用力(用力的肌肉、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谓实中有虚),并且要有韧性和耐性,拖不垮、打不烂、咬得住。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练习时,首先学会柔运劲,刚落点,缓慢运动和快速发劲相结合,发展刚柔相济的内劲。再次是采用两人实战抗衡和辅助器械(如拉橡皮筋、抖麻辫、抖大杆等手段),加大原运动强度,使身体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广泛的适应性发展,大幅度提高内劲质量。最后进入练习性推手,在与对手的互相推揉摩荡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内劲素质,使之达到雄浑沉厚,刚柔相济的境界。
。
第一步喂劲。所谓喂劲是以有高深内功的人,以母亲给婴儿喂奶的方式,喂劲给对方,也是给初学者引路加功的过程。从古到今,技击教学总是强调言传身教。在身教中,教者在开始阶段有意给对方以一定重量,令对方感到沉重难受,以增长学生的体力(内劲的抗衡能力)和锻炼筋骨肌肉的揉扭能力,以及承受打击时的敢接劲能力。教师往往可以适度地放手打学生,或者有意敞开门户任学生打,然后作出各种各样的变着进行防守反击,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会遭到什么样的攻击,从而学到多种多样的变着,使学者初步摸到一些基本规律,日久则讲求轻灵善变的吞吐运化能力,使推手逐渐向实战过渡。李雅轩先生认为这是必经的阶段,太极拳有形、气、神之三阶段,此是练形的初级,以后则向气与神转化。
作为喂劲的教师,本身必须有高深的内功和高超的太极拳技击本领。技击运动时,可以做到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不以一招一式制对方,而是靠身法、凭内劲,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内劲已练得纯熟,功夫上了身;推手时同机械自动化动作一样,一开动便能因敌变化(这是由于双方动作变化可以快到百分之几秒,是来不及用意思索分析的。利用皮肤感觉的灵敏,固然能探知对方的来力动向,而制定应付的方法,在极快的动作速度的情况下,往往是不容许临阵“探知”、“制定”的),身无定向,脚无定位,周身各处似弹簧又似水中鱼身,有感皆应,全身处处都可击人又可化人。不论往来行住坐卧,已不加思索,有意无意之间,一触就能将人放出丈外,或控制于手中。
喂劲的老师应该随时指出化解、还击之法,使学者不致流于自行摸索,走入歧途。对重点培养的学生,教师更要以自身为试验对象,多给学生坐桩当靶子,试验技法和放劲,随时指出缺点。当教者与学者技术水平不分上下时,学者应尊重老师的正确指导,但教师应当允许或推荐学者请教技术水平更高的老师,以便迅速提高。
作为被喂劲的学者,必须懂得在老师手里虽然不能自主,但同样受到训练,知道老师的劲是怎样作用于自己身体各部位的,身体的神经、肌肉感觉,会自然而然接受教师身传的技术。运动中要意识中正,方能气势饱满,支撑八面,虚实才能转换。当与教师接劲时,静听其劲路、劲别和体察其重心、外形上的虚实变化,这都要通过身躯、肢体骨肉的活动来执行和体现,即“意气为君,骨肉为臣。”所以,有拳家说先练意后练力,先求松沉,后求柔活,再达刚强。先里后外,意为先柔,形为后随。身柔者可以克刚,意松者,身轻步灵。以意贯力,是为内劲,达于肌表遂为外形,内劲通灵。彼来击之,如打自影,如撞墙壁。上乘功夫,法从心生,苦学勤练,拳中出功。
推手以竞技为目的,极讲究内劲的增长。因此,习拳一定要苦练功夫,功力是最重要的基础,功力越深,所遵守的法则也越少,也更能发挥人体技击潜能。作为学生,要求被喂劲,而增长自己的内劲功力时,一定要拿出浑身的解数,真打实干地在老师身上发力使劲。尽量做到动作时,体内的力量与意念相互为用,或者说是力到意及,意及力到,意力相融,意力合一,即“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连再生力,力量不空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老师那真实的高超技能。但作为发力使劲的初学者首先必须懂得作用力的路线和发力的方法。
脚为根节,身为中节,手臂为稍节;大臂为根节,前臂为中节,手到腕部为稍节。力的传递是由根节经中节最后到达稍节的。在推手中,经常与对方接触的是中节和稍节,也就是前臂和手腕部分。就节段来讲,根节的力量大于中节,中节的力量又大于稍节。所以怎样加强稍节的意力是非常关键和切实的问题。只有稍节得到加强,配合根节的力量传导,方能在与对手接触的中节上得到力的表现。稍节的软弱无力等于自己的胳膊短了一节儿,无形中等于加强了对手的力量,故诀日手头不丢,手腕平直,要有拥劲贯串。在力的传递上,不仅要弄清自身力的传递顺序,而且要把自身的力量传递到对方的身上去。这样才能起到摧败之功,一般说来,自身力量的传递来自根节,形于稍节,而作用到对方身上时,则是要通过他的稍节、中节到根节传到他的身上去。当然,高手也可以直接作用到对方中节和根节,这是中、上乘功夫所为。
其方法是根节松,稍节紧;稍节松,根节紧。上虚下实,下虚上实;点上松,身上紧;身上松,点上紧等等。只有随意自然地掌握,才能作到周身无处不是点,无处不弹簧,无处不发劲,无处不技击。
在推、拉、开、合的转换过程中,要不断用头和身体去“凑合”手,从中摸索种种变化。力习之“有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也。”又必须注意步法和身法的配合,因为攻击往往是在进半步与退半步或更小移动的矛盾状态中进行的,正如拳谚所云:“脚踏中门夺敌位,即是神仙也难防。”譬如:对方双手从下往上奔我的胸部推来时,不要用拙力去顶,而要用在我的双手做向两侧分拧的动作时,肩撑肘横,使对方指向我中线的力量分向两侧,从而失去其构成的威胁,我即将前脚踏进对方裆下(中门),用正面的发劲,将其推出。这样就可以慢慢走向懂劲。只有懂劲了,推手时方可以随时取得主动的地位,才能达到对方不动则已,只要一动就总是被我借力,总是受我指挥。但是,必须懂得,懂劲也是没有止境的,你懂劲了,如果对方比你功夫高,他就比你更懂劲,懂得更细致、更精确,他就取得了“我独知人”的能力,两相比较,你就成了什么也不知,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实际上,受高手喂劲应该贯彻始终,不断向更高功夫的老师学习,是提高自己功夫的极好方法。(待续)
陈鑫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内劲何发何行?发于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太极拳的内劲表现出独特的沉实重厚,如内部灌有水银那样沉甸甸的,但流动又如行云,又极为快速、轻灵、圆转,它一般隐于内,而不显于外,能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或集中到某一点,变换极为迅速灵活。功夫纯粹者,能随对方的劲力和方向,沾粘走化丝毫不差。内劲贯注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推手时虽手极轻而威慑力量极大。内劲潜移,化劲松静,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依着何处何处放劲,干脆利落,如矢离弦。
太极拳的内劲,其瞬间的爆发力能将人跌出几丈以外,它的内劲与激光的作用原理确有相似之处。太极拳锻炼时要求全身关节松开,肌肉松弛,与人交手时亦是如此,只有在内劲发放的瞬间,将需要发劲部位的关节和肌肉,由脚而腿,通于背而形于手。同时一紧,这好比激光的光波,同时同步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发劲需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发出巨大的威力。
太极拳的内劲质量及其运用技巧,是评价太极拳训练水平的两个基本要素。作为竞技性的推手,如果没有雄厚的内劲,技巧就无法发挥出来。所以,要练好太极拳技击功夫,必须首先练好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训练是在放松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意气活动与骨肉活动,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方法和两人的内力抗衡锻炼所取得的。该放松的肌肉、关节要充分放松,该用力的肌肉、关节要充分用力(用力的肌肉、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谓实中有虚),并且要有韧性和耐性,拖不垮、打不烂、咬得住。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练习时,首先学会柔运劲,刚落点,缓慢运动和快速发劲相结合,发展刚柔相济的内劲。再次是采用两人实战抗衡和辅助器械(如拉橡皮筋、抖麻辫、抖大杆等手段),加大原运动强度,使身体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广泛的适应性发展,大幅度提高内劲质量。最后进入练习性推手,在与对手的互相推揉摩荡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内劲素质,使之达到雄浑沉厚,刚柔相济的境界。
。
第一步喂劲。所谓喂劲是以有高深内功的人,以母亲给婴儿喂奶的方式,喂劲给对方,也是给初学者引路加功的过程。从古到今,技击教学总是强调言传身教。在身教中,教者在开始阶段有意给对方以一定重量,令对方感到沉重难受,以增长学生的体力(内劲的抗衡能力)和锻炼筋骨肌肉的揉扭能力,以及承受打击时的敢接劲能力。教师往往可以适度地放手打学生,或者有意敞开门户任学生打,然后作出各种各样的变着进行防守反击,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会遭到什么样的攻击,从而学到多种多样的变着,使学者初步摸到一些基本规律,日久则讲求轻灵善变的吞吐运化能力,使推手逐渐向实战过渡。李雅轩先生认为这是必经的阶段,太极拳有形、气、神之三阶段,此是练形的初级,以后则向气与神转化。
作为喂劲的教师,本身必须有高深的内功和高超的太极拳技击本领。技击运动时,可以做到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不以一招一式制对方,而是靠身法、凭内劲,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内劲已练得纯熟,功夫上了身;推手时同机械自动化动作一样,一开动便能因敌变化(这是由于双方动作变化可以快到百分之几秒,是来不及用意思索分析的。利用皮肤感觉的灵敏,固然能探知对方的来力动向,而制定应付的方法,在极快的动作速度的情况下,往往是不容许临阵“探知”、“制定”的),身无定向,脚无定位,周身各处似弹簧又似水中鱼身,有感皆应,全身处处都可击人又可化人。不论往来行住坐卧,已不加思索,有意无意之间,一触就能将人放出丈外,或控制于手中。
喂劲的老师应该随时指出化解、还击之法,使学者不致流于自行摸索,走入歧途。对重点培养的学生,教师更要以自身为试验对象,多给学生坐桩当靶子,试验技法和放劲,随时指出缺点。当教者与学者技术水平不分上下时,学者应尊重老师的正确指导,但教师应当允许或推荐学者请教技术水平更高的老师,以便迅速提高。
作为被喂劲的学者,必须懂得在老师手里虽然不能自主,但同样受到训练,知道老师的劲是怎样作用于自己身体各部位的,身体的神经、肌肉感觉,会自然而然接受教师身传的技术。运动中要意识中正,方能气势饱满,支撑八面,虚实才能转换。当与教师接劲时,静听其劲路、劲别和体察其重心、外形上的虚实变化,这都要通过身躯、肢体骨肉的活动来执行和体现,即“意气为君,骨肉为臣。”所以,有拳家说先练意后练力,先求松沉,后求柔活,再达刚强。先里后外,意为先柔,形为后随。身柔者可以克刚,意松者,身轻步灵。以意贯力,是为内劲,达于肌表遂为外形,内劲通灵。彼来击之,如打自影,如撞墙壁。上乘功夫,法从心生,苦学勤练,拳中出功。
推手以竞技为目的,极讲究内劲的增长。因此,习拳一定要苦练功夫,功力是最重要的基础,功力越深,所遵守的法则也越少,也更能发挥人体技击潜能。作为学生,要求被喂劲,而增长自己的内劲功力时,一定要拿出浑身的解数,真打实干地在老师身上发力使劲。尽量做到动作时,体内的力量与意念相互为用,或者说是力到意及,意及力到,意力相融,意力合一,即“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连再生力,力量不空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老师那真实的高超技能。但作为发力使劲的初学者首先必须懂得作用力的路线和发力的方法。
脚为根节,身为中节,手臂为稍节;大臂为根节,前臂为中节,手到腕部为稍节。力的传递是由根节经中节最后到达稍节的。在推手中,经常与对方接触的是中节和稍节,也就是前臂和手腕部分。就节段来讲,根节的力量大于中节,中节的力量又大于稍节。所以怎样加强稍节的意力是非常关键和切实的问题。只有稍节得到加强,配合根节的力量传导,方能在与对手接触的中节上得到力的表现。稍节的软弱无力等于自己的胳膊短了一节儿,无形中等于加强了对手的力量,故诀日手头不丢,手腕平直,要有拥劲贯串。在力的传递上,不仅要弄清自身力的传递顺序,而且要把自身的力量传递到对方的身上去。这样才能起到摧败之功,一般说来,自身力量的传递来自根节,形于稍节,而作用到对方身上时,则是要通过他的稍节、中节到根节传到他的身上去。当然,高手也可以直接作用到对方中节和根节,这是中、上乘功夫所为。
其方法是根节松,稍节紧;稍节松,根节紧。上虚下实,下虚上实;点上松,身上紧;身上松,点上紧等等。只有随意自然地掌握,才能作到周身无处不是点,无处不弹簧,无处不发劲,无处不技击。
在推、拉、开、合的转换过程中,要不断用头和身体去“凑合”手,从中摸索种种变化。力习之“有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也。”又必须注意步法和身法的配合,因为攻击往往是在进半步与退半步或更小移动的矛盾状态中进行的,正如拳谚所云:“脚踏中门夺敌位,即是神仙也难防。”譬如:对方双手从下往上奔我的胸部推来时,不要用拙力去顶,而要用在我的双手做向两侧分拧的动作时,肩撑肘横,使对方指向我中线的力量分向两侧,从而失去其构成的威胁,我即将前脚踏进对方裆下(中门),用正面的发劲,将其推出。这样就可以慢慢走向懂劲。只有懂劲了,推手时方可以随时取得主动的地位,才能达到对方不动则已,只要一动就总是被我借力,总是受我指挥。但是,必须懂得,懂劲也是没有止境的,你懂劲了,如果对方比你功夫高,他就比你更懂劲,懂得更细致、更精确,他就取得了“我独知人”的能力,两相比较,你就成了什么也不知,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实际上,受高手喂劲应该贯彻始终,不断向更高功夫的老师学习,是提高自己功夫的极好方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