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注意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生活开展了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在课堂活动中再现生活
为了使幼儿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幼儿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是生活的再现。
《品德与社会》课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利用电教手段丰富课堂活动
多媒體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幼儿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学习材料,幼儿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中,美丽的星球、七大洲、四大洋,举世闻名的建筑,异国他乡的风光,精彩纷呈的图片,真正把幼儿带入了一个美丽灿烂、声情并茂、富于挑战性的知识海洋,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
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又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资料、信息输入微机,100多种交通标志与标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加强安全教育。幼儿畅谈心中的感受,收到良好的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就文提问,幼儿看书回答的老框子,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 联系经验,回归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儿童会面临着各种问题,也会有各种困惑,老师引导他们在活动当中主动去判断、选择、认识、体验情感 ,总结经验。回归生活的过程是尊重人的过程,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这个方式, 对幼儿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另外,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利用生活经验,还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经历,或者亲历。但是并不是说联系经验、联系生活,回到生活的原点就完了,还要再寻求新的起点,让儿童们有更多新经验的体验,通过经验的分析、判断、讨论研究,再生成新的问题。这也是学会建构他的价值观的过程。联系生活的经验,不只是把生活事件、把经验作为证据,作为事例来教学,而要挖掘生活经验、生活事件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要有助于幼儿道德素质、情感、行为规范、生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程实施时,我们要 挖掘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不要把它作为历史来讲,也不要把它仅仅作为案例来实施。
四、将课堂拓展至生活
陶行之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向社会延伸,让幼儿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春游归来》一课,课前让幼儿进行环境污染调查,幼儿发现污染最严重的是村里的小河:河水散发着臭气,河面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污浊不堪……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显然仅靠孩子们的力量是力所不能及的。于是我们带领学生探寻污染原因,并设计出可行性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他们的现实生活受到教育,获取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散发出独有的光彩。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注意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生活开展了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在课堂活动中再现生活
为了使幼儿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幼儿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是生活的再现。
《品德与社会》课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利用电教手段丰富课堂活动
多媒體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幼儿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学习材料,幼儿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中,美丽的星球、七大洲、四大洋,举世闻名的建筑,异国他乡的风光,精彩纷呈的图片,真正把幼儿带入了一个美丽灿烂、声情并茂、富于挑战性的知识海洋,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
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又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资料、信息输入微机,100多种交通标志与标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加强安全教育。幼儿畅谈心中的感受,收到良好的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就文提问,幼儿看书回答的老框子,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 联系经验,回归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儿童会面临着各种问题,也会有各种困惑,老师引导他们在活动当中主动去判断、选择、认识、体验情感 ,总结经验。回归生活的过程是尊重人的过程,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这个方式, 对幼儿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另外,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利用生活经验,还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经历,或者亲历。但是并不是说联系经验、联系生活,回到生活的原点就完了,还要再寻求新的起点,让儿童们有更多新经验的体验,通过经验的分析、判断、讨论研究,再生成新的问题。这也是学会建构他的价值观的过程。联系生活的经验,不只是把生活事件、把经验作为证据,作为事例来教学,而要挖掘生活经验、生活事件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要有助于幼儿道德素质、情感、行为规范、生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程实施时,我们要 挖掘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不要把它作为历史来讲,也不要把它仅仅作为案例来实施。
四、将课堂拓展至生活
陶行之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向社会延伸,让幼儿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春游归来》一课,课前让幼儿进行环境污染调查,幼儿发现污染最严重的是村里的小河:河水散发着臭气,河面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污浊不堪……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显然仅靠孩子们的力量是力所不能及的。于是我们带领学生探寻污染原因,并设计出可行性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他们的现实生活受到教育,获取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散发出独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