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已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以多媒体为依托,依据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实施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育技术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15-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到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国家农远工程的普及,有力地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环境,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基本掌握了现代教学技术,能合理利用多媒体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渠道、用简捷巧妙的方法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在直观的、绘声绘色的情境中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达到发现、探索、创新的目的。
一、激情导趣,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可以创造大量在普通教学中无法得到的教学提示,引导孩子在全新的教学情境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更能诱发他们探索创新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受到一些教师的启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课前用一根细线系一个小球,握住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力甩动,使小球高速旋转,并用手机录像然后制成课件),播放时一边操作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并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我看到了一个圆”、“这个圆是小球旋转产生的”、“小球始终绕着手握的绳子旋转,没有被甩出去。”紧接着稍微放慢播放速度重放一遍再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有的学生说出了“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小绳子和无数个小球”、“绳子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学生这些简朴的语言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概念: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上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所画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圆这个具体的平面图形而抽象的概念得以理解,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绳子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圆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二、类比推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教育是创造活动中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要取得不论是哪个层次上的成果,都需要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大脑能迅速地运转,它突出的一面就是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将所研究的问题加以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卫星接收的资源整合制作了一个课件 ,其中认识1平方厘米,课件演示:一把小尺把一个小正方形四条边都量了一遍,学生清楚地看到每条边的长度都是1厘米,然后再得出结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让学生想像并用手比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画,这样他们很自然说出了1平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学生积累了经验之后很快地又得出了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學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在学生不易理解时相互讨论交流,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三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我先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同学们一起早餐,他们有秩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和早点。观察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你们发现有几种饮料和几种早点?学生很快汇报了自己的结果:共有牛奶和果汁两种饮料,油条、蛋卷和面包三种早点。这时提出问题:如果每人选择一样饮料和一样早点,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纷纷猜测,说出自己的结果。当出现多种结果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法,证明他们的猜想,最后又课件演示,让他们在演示中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较为顺利地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必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的认知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育技术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15-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到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国家农远工程的普及,有力地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环境,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基本掌握了现代教学技术,能合理利用多媒体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渠道、用简捷巧妙的方法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在直观的、绘声绘色的情境中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达到发现、探索、创新的目的。
一、激情导趣,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可以创造大量在普通教学中无法得到的教学提示,引导孩子在全新的教学情境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更能诱发他们探索创新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受到一些教师的启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课前用一根细线系一个小球,握住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力甩动,使小球高速旋转,并用手机录像然后制成课件),播放时一边操作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并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我看到了一个圆”、“这个圆是小球旋转产生的”、“小球始终绕着手握的绳子旋转,没有被甩出去。”紧接着稍微放慢播放速度重放一遍再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有的学生说出了“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小绳子和无数个小球”、“绳子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学生这些简朴的语言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概念: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上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所画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圆这个具体的平面图形而抽象的概念得以理解,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绳子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圆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二、类比推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教育是创造活动中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要取得不论是哪个层次上的成果,都需要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大脑能迅速地运转,它突出的一面就是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将所研究的问题加以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卫星接收的资源整合制作了一个课件 ,其中认识1平方厘米,课件演示:一把小尺把一个小正方形四条边都量了一遍,学生清楚地看到每条边的长度都是1厘米,然后再得出结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让学生想像并用手比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画,这样他们很自然说出了1平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学生积累了经验之后很快地又得出了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學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在学生不易理解时相互讨论交流,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三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我先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同学们一起早餐,他们有秩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和早点。观察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你们发现有几种饮料和几种早点?学生很快汇报了自己的结果:共有牛奶和果汁两种饮料,油条、蛋卷和面包三种早点。这时提出问题:如果每人选择一样饮料和一样早点,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纷纷猜测,说出自己的结果。当出现多种结果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法,证明他们的猜想,最后又课件演示,让他们在演示中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较为顺利地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必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的认知能力产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