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笔是古人重要的书写工具,在很多名人逸事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本文通过“口诛笔伐”、“江淹梦笔”等和笔有关的成语,把笔在古代文化中除了文具以外负载的更为复杂的感情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笔 成语 故事传说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而文字的运用又必须借助于书写工具。自从笔发明诞生以来,虽然形制多有变化,但迄今为止,还是最为重要的书写工具。在繁星般灿烂的中国文化里,和笔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很多故事因为脍炙人口,已经在语言词汇中形成固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口诛笔伐,有时严于斧钺,其力量不可小觑。《韩诗外传》中说:“君子三避,避文士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唐代徐寅《笔》称赞笔的功用: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淝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也留下了笔扫千军的佳话。
孔融受诛就是笔伐的代表事件之一。据《典略》记载,汉末担任丞相军谋祭酒的路粹,在曹操的授意下,歪曲事实,弹劾孔融,以其文笔使孔融惨遭杀戮暴尸街头无人敢收殓。史书云:“融诛之后,人睹粹所做,无不嘉其才而畏其笔也”。建安十九年,路粹随曹操出征汉中,在军中坐事伏法,最终也没有善终。可见“伴君如虎”。文人往往自以为聪明,曲意逢迎,但也可能某时某事触犯龙颜,招来杀身大祸。
江淹少有才名,擅长诗问,中年之后仕途得意。文章却大不如前,人们称之为“江郎才尽”,由此还有种种传说。此事最早见于钟嵘《诗品》,称江淹从宣城郡罢官,夜里梦见一人,伟岸貌美,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那人,之后便文思枯竭。这个成语还有一种“江淹梦笔”的叫法。
古人常说:“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南朝诗人鲍照也说:“秋毫精劲,霜素凝鲜。”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从追求品位来说,文人对于每天使用的文具提出高要求,都在情理之中。
笔墨精良,究竟能到什么程度?魏晋文学家傅玄说:汉末,有一种笔匣是用黄金雕刻而成的,用美玉做装饰,镶嵌了明珠,还有翡翠制成的花纹。笔杆要么是用带有花纹的犀角制成,要么是用象牙做的。还用优质的狐狸毛为柱,用秋天的兔毛为翰。使用的人一定是穿着珠绣之衣与雕玉之鞋的。从这里一方面展示了汉代笔具已经具备高度的观赏性和工艺性,另一方面笔具尚且如此奢华,上流社会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穷奢极欲也不难想象了。作为书生,虽然考究的对待笔墨不是错事,但是欧阳询的随性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持橐簪笔,原意指帝王的近侍之臣头上插着笔,手里拿着装书的口袋,随时准备回答帝王提出的问题,之后意义逐渐引申为忠于职守。《汉书》中记载:张安世持橐簪笔,事孝武数十年,以备顾问,可谓忠谨矣。后来张安世触怒汉武帝,武帝有意诛杀,幸亏友人以张安世忠于职守,数十年如一日劝解,武帝才饶过他。簪笔是古代习俗,是官员把笔插于发髻间,类似于簪,以便随时取用。最初这么做只是为了实用,后来逐渐成为装饰。现代考古发现,许多汉晋时代的毛笔笔端是削尖的,似乎就是为了簪笔的方便。
《韩诗外传》称:赵简子有家臣叫周舍,他在赵简子的宅邸门下站立了三天三夜。赵简子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是您的忠直之臣。手持墨笔和简牍,跟随在您身后,等发现您犯下过错就把它记下来。”秉笔直书正是形容这些恪尽职守的史官,为今天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个别的时候会有些春秋笔法,但是,整体上还是能一定程度的体现文人的勤勉与气节。
润笔,本来是指写字前将笔稍加浸泡,以利于吸收墨汁,便于书写,后则成为稿费的代名词。今天的稿费,在成语里也雅称为:润笔之资。以前受封爵的人一定要给起草诏书的人送礼,这也称为“润笔”。北周隋朝的大臣郑译,在隋文帝的时候,从隆州刺史的职位上恢复国公的爵位,隋文帝命令李德林起草诏书。高颖开玩笑的说:“笔头干。”郑译回答说:“我外放去做地方官,如今拄着拐杖回来,没有得到一文钱,用什么做润笔呢?”皇帝听了大笑。
郑译颇有才华,但是品行不佳,贪赃枉法,声名狼籍,事母不孝,引起朝野公愤,但是杨坚念在同学旧谊从轻发落,不久又恢复爵位。于是,才有高颖这番嘲弄。一群人在敢怒不敢言的尴尬中,高颖的“笔头干”显得极为可爱。郑译的润笔之资,就这样赖帐了。但是古代的文人中有些就是靠这润笔费过生活的。
汉代的班超也曾为官府抄书,古人称做“佣书”。长期劳苦不堪,于是将笔扔在地上,说:“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焉能久事笔砚。”这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在西域二十二年,所能直接指挥的汉朝的军队数量非常少,但是,他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依靠西域当地亲汉势力,彻底驱逐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最终获封“定远侯”,实现了自己当初立下的志愿。
一部分书生,把笔当作跳板。一部分文人把笔当作终身的事业。
“书圣”王羲之曾经向晋代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见到了王羲之的书法,对太常王策说:“这个年轻人一定会使用笔的要决。我最近看他的书法,有老成熟练的智慧。”卫夫人还流着泪说:“王羲之书法的名声今后一定会超过我。”且不用说传世的《兰亭序》,后来,晋安帝时,下令重写北郊的祭文。工人要铲掉已经写在木头上的文字,发现,王羲之的墨迹已经渗入到木头里面,有七分深了。这个小故事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成书于东汉末的《释名》说:“笔是记述的意思,指描述事物而将其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古代的笔由来已久。有的人把笔当做作战的武器,有的人制笔展示奢华生活,有的人把笔当做谋生的工具,有的人借笔表达宏大的志向,有的人把笔当做一生的事业。各式各样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挥毫泼墨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让成语思想内涵更深刻;成语,让传说易记易用更简洁。不管是成语还是笔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一样值得我们传承,一样值得我们铭记。
关键词:笔 成语 故事传说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而文字的运用又必须借助于书写工具。自从笔发明诞生以来,虽然形制多有变化,但迄今为止,还是最为重要的书写工具。在繁星般灿烂的中国文化里,和笔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很多故事因为脍炙人口,已经在语言词汇中形成固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口诛笔伐,有时严于斧钺,其力量不可小觑。《韩诗外传》中说:“君子三避,避文士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唐代徐寅《笔》称赞笔的功用: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淝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也留下了笔扫千军的佳话。
孔融受诛就是笔伐的代表事件之一。据《典略》记载,汉末担任丞相军谋祭酒的路粹,在曹操的授意下,歪曲事实,弹劾孔融,以其文笔使孔融惨遭杀戮暴尸街头无人敢收殓。史书云:“融诛之后,人睹粹所做,无不嘉其才而畏其笔也”。建安十九年,路粹随曹操出征汉中,在军中坐事伏法,最终也没有善终。可见“伴君如虎”。文人往往自以为聪明,曲意逢迎,但也可能某时某事触犯龙颜,招来杀身大祸。
江淹少有才名,擅长诗问,中年之后仕途得意。文章却大不如前,人们称之为“江郎才尽”,由此还有种种传说。此事最早见于钟嵘《诗品》,称江淹从宣城郡罢官,夜里梦见一人,伟岸貌美,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那人,之后便文思枯竭。这个成语还有一种“江淹梦笔”的叫法。
古人常说:“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南朝诗人鲍照也说:“秋毫精劲,霜素凝鲜。”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从追求品位来说,文人对于每天使用的文具提出高要求,都在情理之中。
笔墨精良,究竟能到什么程度?魏晋文学家傅玄说:汉末,有一种笔匣是用黄金雕刻而成的,用美玉做装饰,镶嵌了明珠,还有翡翠制成的花纹。笔杆要么是用带有花纹的犀角制成,要么是用象牙做的。还用优质的狐狸毛为柱,用秋天的兔毛为翰。使用的人一定是穿着珠绣之衣与雕玉之鞋的。从这里一方面展示了汉代笔具已经具备高度的观赏性和工艺性,另一方面笔具尚且如此奢华,上流社会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穷奢极欲也不难想象了。作为书生,虽然考究的对待笔墨不是错事,但是欧阳询的随性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持橐簪笔,原意指帝王的近侍之臣头上插着笔,手里拿着装书的口袋,随时准备回答帝王提出的问题,之后意义逐渐引申为忠于职守。《汉书》中记载:张安世持橐簪笔,事孝武数十年,以备顾问,可谓忠谨矣。后来张安世触怒汉武帝,武帝有意诛杀,幸亏友人以张安世忠于职守,数十年如一日劝解,武帝才饶过他。簪笔是古代习俗,是官员把笔插于发髻间,类似于簪,以便随时取用。最初这么做只是为了实用,后来逐渐成为装饰。现代考古发现,许多汉晋时代的毛笔笔端是削尖的,似乎就是为了簪笔的方便。
《韩诗外传》称:赵简子有家臣叫周舍,他在赵简子的宅邸门下站立了三天三夜。赵简子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是您的忠直之臣。手持墨笔和简牍,跟随在您身后,等发现您犯下过错就把它记下来。”秉笔直书正是形容这些恪尽职守的史官,为今天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个别的时候会有些春秋笔法,但是,整体上还是能一定程度的体现文人的勤勉与气节。
润笔,本来是指写字前将笔稍加浸泡,以利于吸收墨汁,便于书写,后则成为稿费的代名词。今天的稿费,在成语里也雅称为:润笔之资。以前受封爵的人一定要给起草诏书的人送礼,这也称为“润笔”。北周隋朝的大臣郑译,在隋文帝的时候,从隆州刺史的职位上恢复国公的爵位,隋文帝命令李德林起草诏书。高颖开玩笑的说:“笔头干。”郑译回答说:“我外放去做地方官,如今拄着拐杖回来,没有得到一文钱,用什么做润笔呢?”皇帝听了大笑。
郑译颇有才华,但是品行不佳,贪赃枉法,声名狼籍,事母不孝,引起朝野公愤,但是杨坚念在同学旧谊从轻发落,不久又恢复爵位。于是,才有高颖这番嘲弄。一群人在敢怒不敢言的尴尬中,高颖的“笔头干”显得极为可爱。郑译的润笔之资,就这样赖帐了。但是古代的文人中有些就是靠这润笔费过生活的。
汉代的班超也曾为官府抄书,古人称做“佣书”。长期劳苦不堪,于是将笔扔在地上,说:“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焉能久事笔砚。”这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在西域二十二年,所能直接指挥的汉朝的军队数量非常少,但是,他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依靠西域当地亲汉势力,彻底驱逐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最终获封“定远侯”,实现了自己当初立下的志愿。
一部分书生,把笔当作跳板。一部分文人把笔当作终身的事业。
“书圣”王羲之曾经向晋代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见到了王羲之的书法,对太常王策说:“这个年轻人一定会使用笔的要决。我最近看他的书法,有老成熟练的智慧。”卫夫人还流着泪说:“王羲之书法的名声今后一定会超过我。”且不用说传世的《兰亭序》,后来,晋安帝时,下令重写北郊的祭文。工人要铲掉已经写在木头上的文字,发现,王羲之的墨迹已经渗入到木头里面,有七分深了。这个小故事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成书于东汉末的《释名》说:“笔是记述的意思,指描述事物而将其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古代的笔由来已久。有的人把笔当做作战的武器,有的人制笔展示奢华生活,有的人把笔当做谋生的工具,有的人借笔表达宏大的志向,有的人把笔当做一生的事业。各式各样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挥毫泼墨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让成语思想内涵更深刻;成语,让传说易记易用更简洁。不管是成语还是笔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一样值得我们传承,一样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