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乡愁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块土地上曾生长过自由的草木,被驯服的庄稼,在那些漫长的岁月中,土地就是土地,无数个世代过去,人的情感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当机器占据这块土地,泥土被覆盖,人们不再关心四季,不再循照节气劳作,甚至不再关心白天或者黑夜,因为机器往往二十四小时不知疲倦地运转。当它们被建起时,我们惊愕于它的庞大、坚硬和创造本身的不可思议,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永恒的错觉,我们会觉得,即使有一天它停下来,被废弃,我们也无力将它拆除,它永久地占有了这块土地,我们对此束手无策。它将永远存在下去。在几代人的时光里,人的情感如藤蔓爬满高大的厂房,缠绕在这些坚硬的机器上,甚至连这里的烟尘、气味和生活一并缠绕在一起,无法分开。我们会通过潘永强的镜头看到这一切,它是如此茂盛。
  工业文明的进程是人的创世纪。人类作为造物主创造了这些钢铁的机器,它们比人坚硬,比人更有力,它们是人的延伸。它们是工具,又创造更多的工具帮助人创造世界。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熔炉里的火犹如炽热的岩浆在重塑世界。这个世界中有各种繁荣,各种舒适,各种欲望,同时也有人的自大和虚妄。当它带来烟雾、噪音、废水,我们又将迁怒于它,但人类已沉溺于这个美丽新世界,不能自拔。人类迷恋科技,同时还会向大地理所当然地索取,于是这些工厂被改造,被搬迁。人是强大的,我们曾经以为无法拆除的工厂会在很短时间内荡然无存,仿佛不曾存在过。极少数的遗存只是我们错乱的乡愁,没有了机器的轰鸣,热火朝天的生产和庸常的生活已然消散。
  站在有限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缅怀的只是一个生活的时代而已,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老去,他们熟知那些高耸的烟囱,机器的轰鸣,熟知那些锈迹斑斑的容器,绚丽的钢水和熊熊的炉火,熟知三班倒和技术比武,也熟知家长里短和蜚言流语,工厂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有一天这个工厂被夷为平地,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永远地消失了,这些图片会唤起他们的记忆。这是对历史的记录,但这样一个工厂、几代人的生活对历史而言微不足道,从纪实摄影的角度看,这组图片真正记录的,是另一种乡愁,不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怀旧,它是人类的乡愁。这是一种来自工业时代的乡愁,犹如我们对土地的缅怀。人类的乡愁曾经扎根在大地的深处,来自机器的乡愁则扎根在历史的深处。工厂和机器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即使它们已经荡然无存,人类情感的藤蔓依然会攥紧它。这组图片就是一种证明,它证明了我们对消失事物的情感。
  對摄影而言,镜头中的每一个瞬间不仅属于当下,更属于历史。当我们跳脱技术、搬迁、安置等当下语境,进入人类文明史的视野来看待潘永强的这组图片,会发现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沧海桑田。我们所看到的仅是汹涌海浪的一个泡沫,它发生,破碎,就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但这历史的瞬间于个体而言却极其漫长,它会跨越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生命。历史会忘记这漫长的生活和绵延的生命,忘掉他们的幸福和不幸,忘掉他们的奋斗和无奈,只余下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在更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消散。这就是摄影的价值所在,它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历史的全息图,不可能,也不需要为我们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历史不需要更多的影像,只此一个瞬间正好。就我们庸常的生活而言,历史需要的不是故事,而是符号。时间会让这些鲜艳的瞬间褪色,直到剩下最纯粹的黑白。
  现在,这些工厂荡然无存,留给我们的,只是弥漫在这些图片中的锈迹斑斑的乡愁。我们最终会发现,时间以外,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土地更恒久而已。
其他文献
近日,作家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被称为“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小说,将京杭大运河作为主角,写出了一百多年来大运河的命運变迁。  大运河对中国的意义何在?不同人寻找出不同的答案,它是古典中国繁盛的顶点,是民间中国汇流的沃野,是文化中国活的博物馆。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70后代表作家,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其所著《耶路撒冷》《水边书》《天上人间》《跑
期刊
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多青年代表承担了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为振兴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对于两会,他们有哪些关切和期待?他们眼中的两会关键词又是什么?  袁玉宇:创新政策要从产业发展全链条考虑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位于广州开发区的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门口处的3行醒目标语。这也是公司董事长、“80
期刊
岁岁重阳。重阳节是一个养老敬老的日子,节日的热闹欢庆过后,一些关于养老问题的冷思考纷至沓来。  “人活着,钱没了”,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老有所养,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如今格外现实地摆在国人面前。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
期刊
海岱齐鲁,齐文化和鲁文化构成了山东文化图谱的两种底色。齐重商,鲁重文,管仲与孔孟成为了今日山东儒商的道统所在。  通常意义上讲,齐文化的中心在淄博,但一种文化的构成永远复杂多元,稷下学宫在临淄,鱼盐之利又在滨海,鲁中鲁北与胶东的历史进程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  从莱夷部落到泱泱大齐,从胶东郡到登莱府,这片古代的荒蛮海岸历经两千多年的变迁,成为了山东经济的大湾区。  从莱夷到胶东  何为胶东?“胶莱河
期刊
2月21日消息,第6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公布了2019年度的获奖提名作品。  “荷赛”的官网上,标注着比赛的价值取向:精度、公平、公正、尊重、透明、问责。我们争取平等和多样性。我们不歧视任何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血统、宗教和性取向。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荷赛”的价值观和评选标准。  曾有人提问凭作品《奥马伊拉的痛苦》获第29届“荷赛”奖的摄影师弗兰克·福尼尔,“你为什么这么关注灾难和阴暗
期刊
每次到U+,都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仿佛不是在保守土气的济南,好像不是在风格混搭的当代,你是在一幅明清小品里,在一种诗经风雅中,闲情与浮生,似远似近。心却渐渐笃定,神也慢慢闲适,你和自己连接,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文化支撑。君子于役,原也不知其期。这一刻,在小宽椅的包容中,在木纹的温润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恬然与适意就忽然接纳了你的一切。  好的设计,不是家具和装修,而是生活方式的懂得和引领,可以
期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成了许多家庭关心的问题。如果子女为双职工家庭,居家养老的难度会很大。尤其是瘫痪、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的老人,几乎不具备家庭养老的条件。  如果把小型养老服务机构“嵌入”社区,老人既可以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也能让子女随时探望,还可根据个人需要接受“短期入托”或“上门护理”等服务,这样是不是就让居家养老的难题迎刃而解了?这种模式,就是当下悄然兴起的社区养老。它集中了居家养老
期刊
过去,子孙环绕被视为是一种圆满,那些没有孩子的农村老人,无依无靠,被称为“五保户”,政府不得不想办法来救助这些“鳏寡孤独”,这种帮助虽然很微弱,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的养老模式:人必须告别家庭,而投入到社会之中。  现代的死亡,是一套复杂的仪式:工业化的焚烧代替埋葬;集体的墓园,代替了过去的孤坟。人最终的归宿,变成了墓园里一个小小的编号,在他们周围,是那些陌生人的骨灰。和传统的死亡相比,现代的
期刊
我成为写作者,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没有所谓的家学。父母皆为伺候土地的农民,再往上追溯,我爷爷算是四里八乡公认的文人,比如他会写毛笔字,在外地也当过文书,据说也藏过书,喜欢读点东西。但这过于久远,我没有任何记忆,他死的也早。而他这种学养,在家中完全没有延续下去。从我记事起,家中称得上书的,有本关于十二生肖运势的书,带点字的那就是日历了。许多年,我从长辈的口中,不厌其烦地听到过关于爷爷的事迹,在外当
期刊
面对养老,不同阶层有各自的优势,亦有各自的困扰。有人陷于中产之困,在维持生活质量不改变的前提下苦苦挣扎;有人在贫困线上看到希望,以最原始的方式走向生命终点;无儿无女的丁克家庭,往往提早规划养老,也在困难中不断挣扎。  中产:光鲜背后的狼狈  离开会还有五分钟,这时电话响了,是照顾住院父亲的护工。“大夫说让你马上过来一趟,可能要进ICU。昨天又叫了一晚上,不吃不喝不睡。大夫还说已经欠费了,今天必须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