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主要以两大基本原则、机体表情理论和动作表情理论三部分组成,对动作与内心活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舞蹈表演是依附主体——人加之舞蹈动作、情感,通过舞美等艺术手段,来表达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是最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本文从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入手,结合中国舞蹈表演进行研究,分析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中国舞蹈表演各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德尔萨特 舞蹈表演 启示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083-04
19世纪末,“身体文化”兴起,其中最为热潮的是美国的德尔萨特运动,领导者是戏剧教师弗朗科斯·德尔萨特(Delsarte,1811-1871)。此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有两点:其一,由于德尔萨特童年时对学校教学模式的抵触,萌发了他想改善教学中训练方法的想法;其二,源于德尔萨特对基督宗教的挚爱,在宗教影响下,对圣母、圣婴、圣灵三位一体的个人理解。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所展现的舞蹈形象必须带有内心情感和肢体表情,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内心情感有利于肢体表情的表现,肢体表情促使情感真实抒发,表情作为形象塑造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对主题的凸显还是对作品的提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德尔萨特表情体系概述
(一)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致性”与“三位一体”是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所谓“一致性”,指人的内心情感趋向与外部身体动作趋向相一致。大多学者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动作旨意与此时的内心活动意图是相符的,即肢体动作是真相的附属品。在舞蹈艺术中,我们需要的是有灵魂的舞蹈艺术形象,只有将表象与具象、肢体与灵魂高度统一时,艺术作品才更有艺术魅力。
德尔萨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三位一体”理念源于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德尔萨特将基督教“三位一体”理念运用到了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中,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也一定具有上帝的某些特征。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将“一致性”与“三位一体”作为该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在“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发展“三位一体”原则,将人的身体空间分为三个区域:头部、上肢、下肢,它们分别代表着“智慧的”“情感的”与“生命的”。德尔萨特又根据肢体动作运动路线与中轴关系,划分三种运动形式,“离心的”“向心的”与“中心的”,通过这三种运动形式的研究,总结出了“九重一致”(如表1),由“离心的”“向心的”“标准的”三种量的组成,这三种量可两两相组,形成新的量的形式组,每个形式组中一个为主导作用,一个辅助作用,体现着三者密切关系。我们从九宫格模式出发,设想出头部、手部等不同身体部位各九种不同动作,当我们头部的九个不同动作碰撞上手部的九个不同动作时,会出现八十一种不同动作,此时我们继续与其他部位碰撞,会产生数以百计的动作组,这种动作发展模式对舞蹈表演者有着重要意义。
(二)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具体内容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机体表情理论和动作表情理论。机体表情理论包括结构机能、部位技能、关节技能,动作表情理论可分为动作类型和动作法则。但由于德尔萨特本人并没有出版原著,现有资料多为德尔萨特学生整理的笔记,这对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研究存在着一定难度。
1.机体表情理论
结构机能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表情表达功能分析,将人体表情分为三个区域,即生命的、精神的、情感的。德尔萨特将人体分为三大区域,每一区域都是被控制的。
头部(Head) 心理的、智慧的(Mental)
上肢(Upper Torso) 情感的、精神的(Moral)
下肢(Lower Torso) 生命的、物理的(Vital)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手部和腿部虽统称为人体的四肢,但腿部较多的受到重心及调度的制约,相比之下,手部解放空间较大,其表情语汇更为丰富,手部属于情感的,腿部属于生命的,这是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结构机能”的基本内容。肢体表情在不同空间区域所表达意义不同,例如手部动作在胸部周围或胯部周围时,手部动作应属于性感的情感区域,手部运动在头部时,手部动作应属于精神体现。我们通过对结构机能中身体划分的认识,了解到不同身体区域及运动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一面,这对我们日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部位机能是由两大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动作与姿态分析对应。通过把肢体某一部位放置九宫格圖表里进行分析,用三大动作类型的九种姿态来呈现,总结出身体不同部位与其对应的情感。我们以手部为例,手部属于上肢部位,手主要承担的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手放置额头位置,表示沉思或是头疼;手紧紧握拳,表示愤怒;手五指张开,表示惊厥等。除了手部姿态以外,每一个手指也有指代功能,如小母手指表示灵巧,无名指表示情感,大拇指展现人的生命力。
德尔萨特不仅对身体主要部位进行论述,对各个关节也进行了分析。关节技能中强调关节是思想情感力度的表达。我们以肩、肘、腕三个关节进行举例。肩——当人们在表达某种强烈意愿的时候,肩部会自然耸起,以加深情绪化,强调内心感受;肘——我们设想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其体态弓腰驼背,手肘靠近身体内侧,这一形象也表现出无力、落魄的样子;腕——手腕的灵活度、力度能够间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一位优秀的舞者,必须具备灵活运用手腕舞动的能力。 2.动作表情理论
动作类型:德尔萨特运用空间呈现法将动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相反动作、平行动作与连续动作。相反动作指身体局部运动轨迹程相反方向,表现身体控制平衡的功能,强调身体综合能力与情感。例如我们在过独木桥时,手臂会放在身体两侧,行走时会一只手臂向上一只手臂向下运动,其动作的表现动能就成为了控制人的平衡能力。平行动作指身体局部运动轨迹呈相同方向,其动作的表达意蕴具有柔美、轻缓的情感色彩。连续性动作必须具有连续性,指身体的各个部位依次进行运动。这三大动作类型不仅给舞蹈表演者带来众多益处,在舞蹈表演的动作开发上、舞蹈表演教学上都给予了重要启示。
动作法则:作为舞蹈承受载体人来说,在艺术表演过程中,需要各类有标志性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为进一步开发人体动作的各种可能性,德尔萨特发现,动作的发展及运动是有规律的,并总结归纳为动作法则,其内容包括高度、力度、幅度、动机、顺序、方向、形式、反应、广度九项法则。
高度法则:以手臂为例,由下到上将手臂分为了九个高度,其意义由完全拒绝到完全接受。我们将手臂动作向上、向前运动表现意义为美好的、积极的,向下、向后表现意义为丑陋的、消极的。力度法则,演员表演时力的强弱可表现情感的深浅,在双人舞或者群舞表演时,也可运用相互间动作力度对比来完成不同的情感表达;动机法则,情绪的强弱对动作的幅度有着紧密关系,激动的情绪需要大幅度的动作进行配合,舒缓的情绪需要小幅度动作进行表演;顺序法则,即表演时要顺应由思想到动作的顺序表达;方向法则,肢体运动与空间的不同视角;形式法则,如直线、斜线、圆;速度法则,表演者自身条件会制约舞蹈动作的速度,动作速度与情绪的起伏有着直接联系;反应法则,最真实的反应情绪应是类似于瞠目结舌的状态,做作的动作表情并不能表达真实反应;广度法则,可总结为,情绪越激动,动作广度就越大,反之,动作广度就越小。
二、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中国舞蹈表演的启示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在法国萌发,到了美国达到了发展高峰。斯蒂尔·马凯和泰德·肖恩将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引入到舞蹈学科领域上,斯蒂尔·马凯借鉴德尔萨特一些基本原理创立了“和谐体操”《运动美学》《表达的原理》,深受戏剧家、体操研究者等人的喜爱,并将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泰德·肖恩将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中的动作法则经过提炼、加工、创新成适用于舞蹈领域的新体系,为舞蹈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转变中国舞蹈表演观念的启示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推动了舞蹈艺术观的改变。欧洲早期的现代舞蹈家邓肯、肖恩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学习了德尔萨特的理论,对他们的现代舞蹈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伊莎多拉·邓肯开辟了现代舞先河,摆脱了芭蕾传统的舞蹈模式,以自然放松的舞蹈形式将动作展现出来,使舞蹈更贴近生活,为现代舞的理论基础与艺术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舞之母”。泰德·肖恩与妻子圣·丹尼斯创办的丹尼斯——肖恩学校是美国最早运用身体动作训练的学校,在这里,培育了众多现代舞大师,如玛莎·格莱姆、查尔斯、韦德曼等。肖恩在表演中强调身体与动作的关系,动作语汇主张提炼生活化舞蹈语汇,拒绝程式化,他与邓肯的舞蹈理念有着相同之处,都崇尚自然天成的美。受其三位艺术家的影响,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以动作与心理相结合的舞蹈理念,如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多丽丝·韩芙莉的人道主义舞蹈等。她们都借鉴了德尔萨特表情理论,受到德尔萨特表情理论的影响。现如今,现代舞在中国的市场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中国舞蹈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无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还是汉唐舞蹈,表演者在节奏及动作处理上都会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如《扇舞丹青》《桃夭》《翠狐》《雀之灵》等。这些融入新元素的舞蹈更受观众的喜爱,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德尔萨特的“结构机能”理论,认为上半身是人体生命器官的生长区域,是“情感的”表现区域,而19世纪的芭蕾对上半身要求严谨,束缚了身体表现了,所以,20世纪的舞蹈家们认识到上身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之后,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创立新的舞蹈理念,为舞台视觉艺术提供了新视角。因此,在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启示下艺术表演观念实现了转变,改变了19世纪的舞蹈状况,在20世纪开启了新的艺术理念。
(二)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舞蹈形象塑造的启示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中的“一致性”原则对舞蹈演员舞台表演有着重要意义。舞蹈中的每个动作语汇都赋有本身意义与情感色彩,“一致性”原则强调人体动作与内心情感色彩相一致,更加追求物质与精神相一致,这一理论在舞台表演上极具科学性,并广为学者钻研。例如在傣族舞蹈作品《孔雀飞来》中,舞蹈的选材来源于云南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为素材,将傣族图腾孔雀作为艺术创作的形象表现傣族人们悠然自得、趣意年华的生活状态。想要抓住作品的精华之处,首先要了解傣族地区人文、历史及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等,然后再通过对动作的提炼,把孔雀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作品在表演上,将孔雀的生活化动作经过加工,转变为舞蹈语汇,无论是手型还是舞步,跳跃还是技巧,都有着数种表现方式,舞者捕捉住孔雀生活状态的每一瞬间,如昂头、转身、开屏等,仿佛自己就是一尊优雅的孔雀,通过肢体语言呈现给观众,传达出和谐、欢乐、幸福、吉祥的寓意,达到身心的统一,强化审美愉悦感。从表演来看,表演者首先要做到“悦耳悦目”,即身体感官的基础上加入想象、理解等因素,让人的感官器官感受到愉悦。其次做到“悅心悦意”,即表演者将情感与精神上的因素带入,使人获得超出感官器官之上的内在愉悦。最终要做到“悦志越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致性”原则。由此可见,在形象塑造中,准确把握形象是优秀舞蹈作品的可靠保证,内心情感的把握远比动作的形象模仿重要的多,“一致性”的最终目标是强调情感对个体的重要性,并非情感取代动作,必须将舞蹈动作和内心情感相结合,由内到外,达到身心一致。 (三)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中国舞蹈表演方法的启示
德尔萨特的“九宫格”图表,启发了中国舞蹈表演新方法。“九宫格”以“离心的”“标准的”“向心的”三种动作形式为理论基础,其对应不同的情感。当每个关节与身体部位发生碰撞时,至少出现九种不同的动作,当更多的关节碰撞身体部位时,得到的结果是会出现多的动作语汇,我们假设全身的关节部位都被调动起来时,会产生数以百计的动作组。由此可见,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九宫格”为演员的即兴表演提供了丰富肢体语汇的方法,不同的肢体语汇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也就是说,在即兴舞蹈中,表演者创造出多少动作,同样也会表演出多少样式的情感。肢体动作是情感枢纽的反馈,是情感樞纽的功能体现,旋转、舞姿、体态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对情感的回应,人所反映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是情感的再塑,这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表演者在即兴舞蹈表演中抓住音乐风格,提升舞者舞感。同时,“九宫格”是德尔萨特在进行演员身体的表情能力培养中惯用的方法,德尔萨特试图让学生根据“九宫格”所提供的方法去发现动作,让身体在不同空间中呈现出各式各样赋有情感的动作语汇,通过反复推敲,最终达到解放肢体,使肢体崇尚自由,以至在日后的舞蹈表演中能够准确运用身体表情抒发内心情感。
三、结语
德尔萨特本人虽没有出版著作,但我们根据相关资料,肯定他为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肢体动作从内到外的形态美,动作单一表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动作。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作为培养身体表情的理论体系,他提出的“身心一致”理念以及对之后舞蹈家们的影响,无疑对中国舞蹈表演具有重要启示,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时黛.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及其对舞蹈教育的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马丽萍.简介德尔萨特、达尔克罗兹的艺术教育体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6).
[4]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2010.
[5]平心.舞蹈表演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关键词:德尔萨特 舞蹈表演 启示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083-04
19世纪末,“身体文化”兴起,其中最为热潮的是美国的德尔萨特运动,领导者是戏剧教师弗朗科斯·德尔萨特(Delsarte,1811-1871)。此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有两点:其一,由于德尔萨特童年时对学校教学模式的抵触,萌发了他想改善教学中训练方法的想法;其二,源于德尔萨特对基督宗教的挚爱,在宗教影响下,对圣母、圣婴、圣灵三位一体的个人理解。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所展现的舞蹈形象必须带有内心情感和肢体表情,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内心情感有利于肢体表情的表现,肢体表情促使情感真实抒发,表情作为形象塑造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对主题的凸显还是对作品的提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德尔萨特表情体系概述
(一)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致性”与“三位一体”是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所谓“一致性”,指人的内心情感趋向与外部身体动作趋向相一致。大多学者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动作旨意与此时的内心活动意图是相符的,即肢体动作是真相的附属品。在舞蹈艺术中,我们需要的是有灵魂的舞蹈艺术形象,只有将表象与具象、肢体与灵魂高度统一时,艺术作品才更有艺术魅力。
德尔萨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三位一体”理念源于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德尔萨特将基督教“三位一体”理念运用到了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中,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也一定具有上帝的某些特征。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将“一致性”与“三位一体”作为该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在“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发展“三位一体”原则,将人的身体空间分为三个区域:头部、上肢、下肢,它们分别代表着“智慧的”“情感的”与“生命的”。德尔萨特又根据肢体动作运动路线与中轴关系,划分三种运动形式,“离心的”“向心的”与“中心的”,通过这三种运动形式的研究,总结出了“九重一致”(如表1),由“离心的”“向心的”“标准的”三种量的组成,这三种量可两两相组,形成新的量的形式组,每个形式组中一个为主导作用,一个辅助作用,体现着三者密切关系。我们从九宫格模式出发,设想出头部、手部等不同身体部位各九种不同动作,当我们头部的九个不同动作碰撞上手部的九个不同动作时,会出现八十一种不同动作,此时我们继续与其他部位碰撞,会产生数以百计的动作组,这种动作发展模式对舞蹈表演者有着重要意义。
(二)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具体内容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机体表情理论和动作表情理论。机体表情理论包括结构机能、部位技能、关节技能,动作表情理论可分为动作类型和动作法则。但由于德尔萨特本人并没有出版原著,现有资料多为德尔萨特学生整理的笔记,这对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研究存在着一定难度。
1.机体表情理论
结构机能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表情表达功能分析,将人体表情分为三个区域,即生命的、精神的、情感的。德尔萨特将人体分为三大区域,每一区域都是被控制的。
头部(Head) 心理的、智慧的(Mental)
上肢(Upper Torso) 情感的、精神的(Moral)
下肢(Lower Torso) 生命的、物理的(Vital)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手部和腿部虽统称为人体的四肢,但腿部较多的受到重心及调度的制约,相比之下,手部解放空间较大,其表情语汇更为丰富,手部属于情感的,腿部属于生命的,这是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结构机能”的基本内容。肢体表情在不同空间区域所表达意义不同,例如手部动作在胸部周围或胯部周围时,手部动作应属于性感的情感区域,手部运动在头部时,手部动作应属于精神体现。我们通过对结构机能中身体划分的认识,了解到不同身体区域及运动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一面,这对我们日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部位机能是由两大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动作与姿态分析对应。通过把肢体某一部位放置九宫格圖表里进行分析,用三大动作类型的九种姿态来呈现,总结出身体不同部位与其对应的情感。我们以手部为例,手部属于上肢部位,手主要承担的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手放置额头位置,表示沉思或是头疼;手紧紧握拳,表示愤怒;手五指张开,表示惊厥等。除了手部姿态以外,每一个手指也有指代功能,如小母手指表示灵巧,无名指表示情感,大拇指展现人的生命力。
德尔萨特不仅对身体主要部位进行论述,对各个关节也进行了分析。关节技能中强调关节是思想情感力度的表达。我们以肩、肘、腕三个关节进行举例。肩——当人们在表达某种强烈意愿的时候,肩部会自然耸起,以加深情绪化,强调内心感受;肘——我们设想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其体态弓腰驼背,手肘靠近身体内侧,这一形象也表现出无力、落魄的样子;腕——手腕的灵活度、力度能够间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一位优秀的舞者,必须具备灵活运用手腕舞动的能力。 2.动作表情理论
动作类型:德尔萨特运用空间呈现法将动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相反动作、平行动作与连续动作。相反动作指身体局部运动轨迹程相反方向,表现身体控制平衡的功能,强调身体综合能力与情感。例如我们在过独木桥时,手臂会放在身体两侧,行走时会一只手臂向上一只手臂向下运动,其动作的表现动能就成为了控制人的平衡能力。平行动作指身体局部运动轨迹呈相同方向,其动作的表达意蕴具有柔美、轻缓的情感色彩。连续性动作必须具有连续性,指身体的各个部位依次进行运动。这三大动作类型不仅给舞蹈表演者带来众多益处,在舞蹈表演的动作开发上、舞蹈表演教学上都给予了重要启示。
动作法则:作为舞蹈承受载体人来说,在艺术表演过程中,需要各类有标志性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为进一步开发人体动作的各种可能性,德尔萨特发现,动作的发展及运动是有规律的,并总结归纳为动作法则,其内容包括高度、力度、幅度、动机、顺序、方向、形式、反应、广度九项法则。
高度法则:以手臂为例,由下到上将手臂分为了九个高度,其意义由完全拒绝到完全接受。我们将手臂动作向上、向前运动表现意义为美好的、积极的,向下、向后表现意义为丑陋的、消极的。力度法则,演员表演时力的强弱可表现情感的深浅,在双人舞或者群舞表演时,也可运用相互间动作力度对比来完成不同的情感表达;动机法则,情绪的强弱对动作的幅度有着紧密关系,激动的情绪需要大幅度的动作进行配合,舒缓的情绪需要小幅度动作进行表演;顺序法则,即表演时要顺应由思想到动作的顺序表达;方向法则,肢体运动与空间的不同视角;形式法则,如直线、斜线、圆;速度法则,表演者自身条件会制约舞蹈动作的速度,动作速度与情绪的起伏有着直接联系;反应法则,最真实的反应情绪应是类似于瞠目结舌的状态,做作的动作表情并不能表达真实反应;广度法则,可总结为,情绪越激动,动作广度就越大,反之,动作广度就越小。
二、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中国舞蹈表演的启示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在法国萌发,到了美国达到了发展高峰。斯蒂尔·马凯和泰德·肖恩将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引入到舞蹈学科领域上,斯蒂尔·马凯借鉴德尔萨特一些基本原理创立了“和谐体操”《运动美学》《表达的原理》,深受戏剧家、体操研究者等人的喜爱,并将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泰德·肖恩将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中的动作法则经过提炼、加工、创新成适用于舞蹈领域的新体系,为舞蹈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转变中国舞蹈表演观念的启示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推动了舞蹈艺术观的改变。欧洲早期的现代舞蹈家邓肯、肖恩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学习了德尔萨特的理论,对他们的现代舞蹈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伊莎多拉·邓肯开辟了现代舞先河,摆脱了芭蕾传统的舞蹈模式,以自然放松的舞蹈形式将动作展现出来,使舞蹈更贴近生活,为现代舞的理论基础与艺术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舞之母”。泰德·肖恩与妻子圣·丹尼斯创办的丹尼斯——肖恩学校是美国最早运用身体动作训练的学校,在这里,培育了众多现代舞大师,如玛莎·格莱姆、查尔斯、韦德曼等。肖恩在表演中强调身体与动作的关系,动作语汇主张提炼生活化舞蹈语汇,拒绝程式化,他与邓肯的舞蹈理念有着相同之处,都崇尚自然天成的美。受其三位艺术家的影响,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以动作与心理相结合的舞蹈理念,如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多丽丝·韩芙莉的人道主义舞蹈等。她们都借鉴了德尔萨特表情理论,受到德尔萨特表情理论的影响。现如今,现代舞在中国的市场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中国舞蹈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无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还是汉唐舞蹈,表演者在节奏及动作处理上都会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如《扇舞丹青》《桃夭》《翠狐》《雀之灵》等。这些融入新元素的舞蹈更受观众的喜爱,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德尔萨特的“结构机能”理论,认为上半身是人体生命器官的生长区域,是“情感的”表现区域,而19世纪的芭蕾对上半身要求严谨,束缚了身体表现了,所以,20世纪的舞蹈家们认识到上身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之后,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创立新的舞蹈理念,为舞台视觉艺术提供了新视角。因此,在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启示下艺术表演观念实现了转变,改变了19世纪的舞蹈状况,在20世纪开启了新的艺术理念。
(二)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舞蹈形象塑造的启示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中的“一致性”原则对舞蹈演员舞台表演有着重要意义。舞蹈中的每个动作语汇都赋有本身意义与情感色彩,“一致性”原则强调人体动作与内心情感色彩相一致,更加追求物质与精神相一致,这一理论在舞台表演上极具科学性,并广为学者钻研。例如在傣族舞蹈作品《孔雀飞来》中,舞蹈的选材来源于云南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为素材,将傣族图腾孔雀作为艺术创作的形象表现傣族人们悠然自得、趣意年华的生活状态。想要抓住作品的精华之处,首先要了解傣族地区人文、历史及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等,然后再通过对动作的提炼,把孔雀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作品在表演上,将孔雀的生活化动作经过加工,转变为舞蹈语汇,无论是手型还是舞步,跳跃还是技巧,都有着数种表现方式,舞者捕捉住孔雀生活状态的每一瞬间,如昂头、转身、开屏等,仿佛自己就是一尊优雅的孔雀,通过肢体语言呈现给观众,传达出和谐、欢乐、幸福、吉祥的寓意,达到身心的统一,强化审美愉悦感。从表演来看,表演者首先要做到“悦耳悦目”,即身体感官的基础上加入想象、理解等因素,让人的感官器官感受到愉悦。其次做到“悅心悦意”,即表演者将情感与精神上的因素带入,使人获得超出感官器官之上的内在愉悦。最终要做到“悦志越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致性”原则。由此可见,在形象塑造中,准确把握形象是优秀舞蹈作品的可靠保证,内心情感的把握远比动作的形象模仿重要的多,“一致性”的最终目标是强调情感对个体的重要性,并非情感取代动作,必须将舞蹈动作和内心情感相结合,由内到外,达到身心一致。 (三)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对中国舞蹈表演方法的启示
德尔萨特的“九宫格”图表,启发了中国舞蹈表演新方法。“九宫格”以“离心的”“标准的”“向心的”三种动作形式为理论基础,其对应不同的情感。当每个关节与身体部位发生碰撞时,至少出现九种不同的动作,当更多的关节碰撞身体部位时,得到的结果是会出现多的动作语汇,我们假设全身的关节部位都被调动起来时,会产生数以百计的动作组。由此可见,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九宫格”为演员的即兴表演提供了丰富肢体语汇的方法,不同的肢体语汇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也就是说,在即兴舞蹈中,表演者创造出多少动作,同样也会表演出多少样式的情感。肢体动作是情感枢纽的反馈,是情感樞纽的功能体现,旋转、舞姿、体态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对情感的回应,人所反映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是情感的再塑,这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表演者在即兴舞蹈表演中抓住音乐风格,提升舞者舞感。同时,“九宫格”是德尔萨特在进行演员身体的表情能力培养中惯用的方法,德尔萨特试图让学生根据“九宫格”所提供的方法去发现动作,让身体在不同空间中呈现出各式各样赋有情感的动作语汇,通过反复推敲,最终达到解放肢体,使肢体崇尚自由,以至在日后的舞蹈表演中能够准确运用身体表情抒发内心情感。
三、结语
德尔萨特本人虽没有出版著作,但我们根据相关资料,肯定他为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德尔萨特表情体系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肢体动作从内到外的形态美,动作单一表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动作。德尔萨特表情体系作为培养身体表情的理论体系,他提出的“身心一致”理念以及对之后舞蹈家们的影响,无疑对中国舞蹈表演具有重要启示,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时黛.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及其对舞蹈教育的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马丽萍.简介德尔萨特、达尔克罗兹的艺术教育体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6).
[4]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2010.
[5]平心.舞蹈表演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