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后,80年代开始流行于世,并立即引起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认同,80年代末期开始在我国传播,并在90年代得到确立,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伟大事业,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中学地理教材的相关内容,是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教育的。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质正是人地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地理学在研究和实践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方面,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能够发挥地理学科文理渗透、科技交叉的特长。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
一、以新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在环境与发展的有机联系和互补策略上研究探讨得还很不够。长期以来,人类只顾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眼前利益,向环境无限制地索取,杀鸡取卵,而导致环境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受到危及,这些是人类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是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没有正确形成的表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总体素质不高,就业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少,尤其耕地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和水资源危机问题已迫在眉睫,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恶化的趋势,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摆脱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其重要任务就在于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直接参与者——全体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观念,增强参与实施的观念和责任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能力
1.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把主导作用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习发展,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具有一种真正参与的能力。面对21世纪的地理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 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际参与训练为目的,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小课堂,广泛地参与各种地理课外活动,如进行地理社会调查,撰写地理知识小论文,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实际参与环保宣传、植树造林、清理“白色垃圾”等,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拓宽视野,更好地树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念。这样使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参与的地理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我国于1994年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在全世界率先推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级行动纲领。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伟大事业,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中学地理教材的相关内容,是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教育的。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质正是人地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地理学在研究和实践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方面,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能够发挥地理学科文理渗透、科技交叉的特长。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
一、以新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在环境与发展的有机联系和互补策略上研究探讨得还很不够。长期以来,人类只顾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眼前利益,向环境无限制地索取,杀鸡取卵,而导致环境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受到危及,这些是人类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是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没有正确形成的表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总体素质不高,就业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少,尤其耕地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和水资源危机问题已迫在眉睫,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恶化的趋势,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摆脱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其重要任务就在于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直接参与者——全体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观念,增强参与实施的观念和责任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能力
1.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把主导作用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习发展,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具有一种真正参与的能力。面对21世纪的地理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 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际参与训练为目的,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小课堂,广泛地参与各种地理课外活动,如进行地理社会调查,撰写地理知识小论文,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实际参与环保宣传、植树造林、清理“白色垃圾”等,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拓宽视野,更好地树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念。这样使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参与的地理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我国于1994年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在全世界率先推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级行动纲领。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