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年间,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人们难以生存。河北吴桥少年郭庆年丢掉锄头,打上简单的铺盖卷,来到天津的三条石当学徒。
凭借着年少身强力壮和吴桥人好武练武会武打下来的好体格,郭庆年很胜任三条石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凭借刻苦学习、专研,把所能接触到的高精铸造技术偷偷地都学到手里。依靠机敏不怠,度事不板,窥察市场,抓住商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一条发家路:从制作、加工家具合页、抽屉拉手开始,积攒起每一个铜板,到铸造铜盆、铁锅,逐步提高产品种类、提升生产规模,直至在南运河北岸的天津三条石的地盘上,创建了近代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最早、技术最完备、规模最大、工人数量最多、资金最雄厚、影响力最强的企业——郭天成机器铁工厂,重点生产远近驰名、千家万户做饭都可能用得上得“郭天成大铁锅”。
郭天成品牌的铁锅,使用中不用担心遇骤冷极热锅底炸裂,首先成为指定的军需产品,又迅速赢取民间市场,享誉遐迩,覆盖华北、东北、西北,远销新疆,沿古丝绸之路销往中亚、西亚。
郭庆年在机器制造业上又领先同行,独立制造出棉花轧花机、弹花机等,对于促进、发展以农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广大棉农以及整个生产经济链,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好事情,赢得市场,深受城乡客商们的好评和欢迎,名气传至日本。郭天成机器铁工厂为发展近代中国北方机器制造工业,所做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聚敛的财富,在三条石及同时代其它的任何一个工厂,都是不可比的。
郭庆年为发展民族机器制造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迅速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佬。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1911年孙中山等领导、爆发了辛亥革命,给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画上了句号。早就与同盟会取得联系的在天津武林豪杰们,虽然在这次革命中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作为同盟会的一支有生力量保存了下来。
活跃于京津冀等地的武林人士李存义、李瑞东、尚云祥、郝恩光、李星阶、阎道生、程海亭、孙禄堂、李景林、蒋馨山、程相亭、吴俊山等,以三条石的郭天成铁工厂为集聚地,积极研习武学,开始了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创办准备。祖籍吴桥,血液里有武学文化基因的郭庆年,不仅为这些武林豪杰提供了活动地点,同时又积极为成立“武士会”奔走,慷慨资助天津中华武士会从筹备到成立前前后后的大笔经费。
今日纵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基础,没有大把的银子作支柱,那么,任何的一个武术事业上的大手笔都是做不来的。郭庆年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成立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一位最值得纪念和颂扬的近代中国武术的活动家和资助家。
郭庆年热心武术还有一个原因。他有三个儿子,头两个儿子不到而立之年就相继离世,对老郭家人丁不旺忧心忡忡的郭庆年,就把精力全部放在三儿子郭铸山身上,盼郭铸山有一个好身体,顶起门面,延续香火。郭庆年相信,唯能得到高端武术的滋润,在儿子身上寄予的希望才能实现。郭庆年把挣来的钱投向武术,又送儿子郭铸山到武士会习练武艺,达强健体魄,延续香火之愿。
郭庆年信奉“名(明)师出高徒”的道理,一门心思要让儿子拜在武术名师门下。他通过当时的北洋名人曹锟找到督办李景林,经李景林找到程海亭,由程海亭带着郭铸山,到北京给程廷华先生的坟茔磕头拜师,郭铸山就成了程廷华的弟子,程海亭成了郭铸山的师兄,之后程海亭教郭铸山八卦掌,就是师兄代师父向师弟授艺了。
八卦掌大师程廷华1900年谢世,程廷华之子程海亭的年龄比郭铸山长28岁,郭铸山给程廷华的坟茔磕头拜师,成为八卦掌第三代,与李景林、蒋馨山、孙禄堂这些在军政界、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八卦掌传人辈份一样,身份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1928年,天津“中华武士会”解散,郭庆年又慷慨解囊,资助成立以弘扬程式八卦掌为主业的“净业国技研究社。”
郭铸山(1901-1967),郭庆年三子,11岁起,为了强身而拜师程廷华,拜师仪式搞得非常隆重。
郭铸山文化程度不算高,但受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尊师重道,人品又厚道,凡遇长者都是毕恭毕敬,对后学和蔼可亲,对武门人,不分辈分大小,都是彬彬有礼。
1928年秋天,河北省国术馆在天津成立,郭铸山应邀担任董事。
庵姑庙,当年这个在天津林立的寺庙之中并不起眼的小庙,骤然热闹起来。来者非是求菩萨的香客,而都是京津冀三地武术界及军界的头面或上层人物。因为督军李景林经常来此探望程海亭,兴师动众,也惊动了军政要员、实业商贾、文化名人、前朝遗老、后起英俊等纷纷前来拜会结交,东北及西北军许多爱武将佐均来访拜领教,张学良、郭松龄、张宗昌、张之江、傅作义……,几年来踏破门坎。孙禄堂、杨澄甫、吴鉴泉、杜心武等武林名流,更是同程海亭来往平常,成为这里的常客。天津各界人等不少也来攀高,许多富家自己或送子弟拜到程海亭门下习武。
“郭铸山厚道……”,这句话也是评语,出自他的师兄、近代中国武学名家蒋馨山、孙禄堂、程海亭之口,同样出自年龄比他长40岁、而八卦掌辈份反低一辈、同享“华北三山”(蒋馨山、郭铸山、吴俊山)尊称的吴俊山之口。以上四人年龄都比郭铸山大,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句话,足以证明郭铸山高尚的人品。
郭铸山痴迷武术,不善经营实业,致郭家买卖日趋落下,经常有债主上门讨债。郭铸山在山东国术馆授艺多年,1967年病逝于天津的女儿家中。
凭借着年少身强力壮和吴桥人好武练武会武打下来的好体格,郭庆年很胜任三条石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凭借刻苦学习、专研,把所能接触到的高精铸造技术偷偷地都学到手里。依靠机敏不怠,度事不板,窥察市场,抓住商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一条发家路:从制作、加工家具合页、抽屉拉手开始,积攒起每一个铜板,到铸造铜盆、铁锅,逐步提高产品种类、提升生产规模,直至在南运河北岸的天津三条石的地盘上,创建了近代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最早、技术最完备、规模最大、工人数量最多、资金最雄厚、影响力最强的企业——郭天成机器铁工厂,重点生产远近驰名、千家万户做饭都可能用得上得“郭天成大铁锅”。
郭天成品牌的铁锅,使用中不用担心遇骤冷极热锅底炸裂,首先成为指定的军需产品,又迅速赢取民间市场,享誉遐迩,覆盖华北、东北、西北,远销新疆,沿古丝绸之路销往中亚、西亚。
郭庆年在机器制造业上又领先同行,独立制造出棉花轧花机、弹花机等,对于促进、发展以农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广大棉农以及整个生产经济链,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好事情,赢得市场,深受城乡客商们的好评和欢迎,名气传至日本。郭天成机器铁工厂为发展近代中国北方机器制造工业,所做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聚敛的财富,在三条石及同时代其它的任何一个工厂,都是不可比的。
郭庆年为发展民族机器制造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迅速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佬。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1911年孙中山等领导、爆发了辛亥革命,给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画上了句号。早就与同盟会取得联系的在天津武林豪杰们,虽然在这次革命中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作为同盟会的一支有生力量保存了下来。
活跃于京津冀等地的武林人士李存义、李瑞东、尚云祥、郝恩光、李星阶、阎道生、程海亭、孙禄堂、李景林、蒋馨山、程相亭、吴俊山等,以三条石的郭天成铁工厂为集聚地,积极研习武学,开始了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创办准备。祖籍吴桥,血液里有武学文化基因的郭庆年,不仅为这些武林豪杰提供了活动地点,同时又积极为成立“武士会”奔走,慷慨资助天津中华武士会从筹备到成立前前后后的大笔经费。
今日纵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基础,没有大把的银子作支柱,那么,任何的一个武术事业上的大手笔都是做不来的。郭庆年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成立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一位最值得纪念和颂扬的近代中国武术的活动家和资助家。
郭庆年热心武术还有一个原因。他有三个儿子,头两个儿子不到而立之年就相继离世,对老郭家人丁不旺忧心忡忡的郭庆年,就把精力全部放在三儿子郭铸山身上,盼郭铸山有一个好身体,顶起门面,延续香火。郭庆年相信,唯能得到高端武术的滋润,在儿子身上寄予的希望才能实现。郭庆年把挣来的钱投向武术,又送儿子郭铸山到武士会习练武艺,达强健体魄,延续香火之愿。
郭庆年信奉“名(明)师出高徒”的道理,一门心思要让儿子拜在武术名师门下。他通过当时的北洋名人曹锟找到督办李景林,经李景林找到程海亭,由程海亭带着郭铸山,到北京给程廷华先生的坟茔磕头拜师,郭铸山就成了程廷华的弟子,程海亭成了郭铸山的师兄,之后程海亭教郭铸山八卦掌,就是师兄代师父向师弟授艺了。
八卦掌大师程廷华1900年谢世,程廷华之子程海亭的年龄比郭铸山长28岁,郭铸山给程廷华的坟茔磕头拜师,成为八卦掌第三代,与李景林、蒋馨山、孙禄堂这些在军政界、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八卦掌传人辈份一样,身份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1928年,天津“中华武士会”解散,郭庆年又慷慨解囊,资助成立以弘扬程式八卦掌为主业的“净业国技研究社。”
郭铸山(1901-1967),郭庆年三子,11岁起,为了强身而拜师程廷华,拜师仪式搞得非常隆重。
郭铸山文化程度不算高,但受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尊师重道,人品又厚道,凡遇长者都是毕恭毕敬,对后学和蔼可亲,对武门人,不分辈分大小,都是彬彬有礼。
1928年秋天,河北省国术馆在天津成立,郭铸山应邀担任董事。
庵姑庙,当年这个在天津林立的寺庙之中并不起眼的小庙,骤然热闹起来。来者非是求菩萨的香客,而都是京津冀三地武术界及军界的头面或上层人物。因为督军李景林经常来此探望程海亭,兴师动众,也惊动了军政要员、实业商贾、文化名人、前朝遗老、后起英俊等纷纷前来拜会结交,东北及西北军许多爱武将佐均来访拜领教,张学良、郭松龄、张宗昌、张之江、傅作义……,几年来踏破门坎。孙禄堂、杨澄甫、吴鉴泉、杜心武等武林名流,更是同程海亭来往平常,成为这里的常客。天津各界人等不少也来攀高,许多富家自己或送子弟拜到程海亭门下习武。
“郭铸山厚道……”,这句话也是评语,出自他的师兄、近代中国武学名家蒋馨山、孙禄堂、程海亭之口,同样出自年龄比他长40岁、而八卦掌辈份反低一辈、同享“华北三山”(蒋馨山、郭铸山、吴俊山)尊称的吴俊山之口。以上四人年龄都比郭铸山大,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句话,足以证明郭铸山高尚的人品。
郭铸山痴迷武术,不善经营实业,致郭家买卖日趋落下,经常有债主上门讨债。郭铸山在山东国术馆授艺多年,1967年病逝于天津的女儿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