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权衡是指比较衡量。生活中时时刻刻面临着权衡:利与弊、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权衡体现了人的眼光,也彰显着人的境界。
题目解析
如材料所说,“生活中时时刻刻面临着权衡”,那么,权衡什么?谁去权衡?在哪些情况下应当进行权衡?在写作中,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清楚哪些事有权衡的必要,而哪些事是打着“权衡”的幌子,实则是犹豫不定、首鼠两端。材料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利与弊、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这些角度可单独处理,也可综合起来考量,如在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利弊得失。因此,我们需要先分析清楚“利与弊”“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等角度的判断准则。
由于每个人立场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這直接关系到其是否具有“权衡”的必要性。而是否有权衡的必要和价值,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是人的“眼光”“境界”的体现。因此,除了关注被权衡的对象的价值,更要讨论“权衡”的施与者,即人在权衡时的心态和缘由。权衡者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做出的选择,也应是必要的参考。甚至,写作中还应考虑权衡的最终结果,从结果回溯到权衡之初来重新衡量的必要性。上述思考,可作为我们分析材料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一些问题,如:反复权衡是否意味着不够果敢?遇事不权衡是否是天性鲁莽?一个遇事爱权衡的人是否就是老谋深算?权衡时考虑了经济等问题是否就是斤斤计较?权衡时重视眼前是否是鼠目寸光?权衡时重视了长远是否是不够脚踏实地?权衡时以个体为先,是否就是自私自利?甚至,权衡究竟是该为己还是为人?千金难买“我愿意”,假如一个人遇事不喜权衡,只愿凭直觉行事,究竟是好是坏呢?当我们能够真正地辩证看这些问题时,关于“权衡”的分析就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由此延伸开去,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讨论“权衡”的价值问题,还要努力地借“权衡”来展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被定为诬罔罪名,按律当斩。面对死亡,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司马迁之所以选择隐忍苟活,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运用示例
天平的双方载着你心脏的两瓣,舍其一而不可,然而行至岔路口又不得不弃其一而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坦露自己选择腐刑前的心路历程,这是痛苦的挣扎,亦是无奈的排遣辩白,更是坚定的信念凭证,较量到最后,出路只剩一条,人的眼光和境界最终为人权衡出他自己来。这构成了一个循环,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于是我们从《史记》中认识到了有如此洞见的太史公,而又因为他的目光长远,才有了忍痛握笔挥毫成卷的举动。———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张若涵
适用素材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曾作《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人,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和爱人在一起。但在爱情与自由之间,裴多菲毅然选择了自由。1849年,他奔赴战场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于同年牺牲,年仅26岁。
运用示例
权衡时,人心中仿佛有一架天平,天平倾向哪一方无疑是人心的外现。除去层层客观环境的影响,权衡的核心中一定蕴含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从一个人的选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取舍权衡,透过权衡,可以窥见人的真心。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的优先选择与取向排序,在诗中表露无遗。———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李尤琦
适用素材
哈佛公开课上有一个著名的铁轨问题。两条铁轨,一条已废弃,有一个孩子在那里玩耍;另一条正常通行,却有五个正在玩耍的孩子。火车呼啸而来,假如你是火车司机,看到了五个孩子,此时刹车已来不及了,只能选择变轨,可以挽救这五个孩子的性命,却会撞死那个无辜的孩子,你会怎样选择?
运用示例
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法庭,诉讼、辩护,双方永无休止地明争暗斗,搅扰着你的安宁,直到法官一锤定音,你似乎才能得到短暂的宁静。但有些时候,无论你如何权衡,发现自己始终进退两难。哈佛大学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两条铁轨,选哪条都有人死亡,一边是无辜的一条人命,一边是违反规定的五条人命,这样的难题,如何权衡?———一考生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权衡是指比较衡量。生活中时时刻刻面临着权衡:利与弊、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权衡体现了人的眼光,也彰显着人的境界。
题目解析
如材料所说,“生活中时时刻刻面临着权衡”,那么,权衡什么?谁去权衡?在哪些情况下应当进行权衡?在写作中,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清楚哪些事有权衡的必要,而哪些事是打着“权衡”的幌子,实则是犹豫不定、首鼠两端。材料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利与弊、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这些角度可单独处理,也可综合起来考量,如在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利弊得失。因此,我们需要先分析清楚“利与弊”“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等角度的判断准则。
由于每个人立场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這直接关系到其是否具有“权衡”的必要性。而是否有权衡的必要和价值,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是人的“眼光”“境界”的体现。因此,除了关注被权衡的对象的价值,更要讨论“权衡”的施与者,即人在权衡时的心态和缘由。权衡者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做出的选择,也应是必要的参考。甚至,写作中还应考虑权衡的最终结果,从结果回溯到权衡之初来重新衡量的必要性。上述思考,可作为我们分析材料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一些问题,如:反复权衡是否意味着不够果敢?遇事不权衡是否是天性鲁莽?一个遇事爱权衡的人是否就是老谋深算?权衡时考虑了经济等问题是否就是斤斤计较?权衡时重视眼前是否是鼠目寸光?权衡时重视了长远是否是不够脚踏实地?权衡时以个体为先,是否就是自私自利?甚至,权衡究竟是该为己还是为人?千金难买“我愿意”,假如一个人遇事不喜权衡,只愿凭直觉行事,究竟是好是坏呢?当我们能够真正地辩证看这些问题时,关于“权衡”的分析就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由此延伸开去,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讨论“权衡”的价值问题,还要努力地借“权衡”来展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被定为诬罔罪名,按律当斩。面对死亡,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司马迁之所以选择隐忍苟活,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运用示例
天平的双方载着你心脏的两瓣,舍其一而不可,然而行至岔路口又不得不弃其一而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坦露自己选择腐刑前的心路历程,这是痛苦的挣扎,亦是无奈的排遣辩白,更是坚定的信念凭证,较量到最后,出路只剩一条,人的眼光和境界最终为人权衡出他自己来。这构成了一个循环,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于是我们从《史记》中认识到了有如此洞见的太史公,而又因为他的目光长远,才有了忍痛握笔挥毫成卷的举动。———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张若涵
适用素材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曾作《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人,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和爱人在一起。但在爱情与自由之间,裴多菲毅然选择了自由。1849年,他奔赴战场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于同年牺牲,年仅26岁。
运用示例
权衡时,人心中仿佛有一架天平,天平倾向哪一方无疑是人心的外现。除去层层客观环境的影响,权衡的核心中一定蕴含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从一个人的选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取舍权衡,透过权衡,可以窥见人的真心。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的优先选择与取向排序,在诗中表露无遗。———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李尤琦
适用素材
哈佛公开课上有一个著名的铁轨问题。两条铁轨,一条已废弃,有一个孩子在那里玩耍;另一条正常通行,却有五个正在玩耍的孩子。火车呼啸而来,假如你是火车司机,看到了五个孩子,此时刹车已来不及了,只能选择变轨,可以挽救这五个孩子的性命,却会撞死那个无辜的孩子,你会怎样选择?
运用示例
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法庭,诉讼、辩护,双方永无休止地明争暗斗,搅扰着你的安宁,直到法官一锤定音,你似乎才能得到短暂的宁静。但有些时候,无论你如何权衡,发现自己始终进退两难。哈佛大学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两条铁轨,选哪条都有人死亡,一边是无辜的一条人命,一边是违反规定的五条人命,这样的难题,如何权衡?———一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