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形成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灵活开放、充满变数、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如何借新课程理念,探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之路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最直接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思维就不能展开,更不能深入。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搞好思维训练的前提。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也易于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一个学生是这样记述他的老师的:上课铃声刚停,数学老师冲进教室,走上讲台,转身“亮相”,熠熠发光的双眼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每个同学都屏住呼吸,望着他。只见他指着天花板上的日光管大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形状的?……这就是圆柱。”(一瞬间,使我产生强烈的印象:这节课是立体几何,今天讲“圆柱”,圆柱就是这个样子的。)他有一根闪闪发亮的教鞭(不是惩罚学生的工具),他用教鞭在黑板上一比画,就使我们费解的问题迎刃而解。教鞭就像一根魔棍,指到哪里,哪里的东西就会活起来……从这位学生的记述中,我们发现这位老师用高昂、饱满的情绪吸引、感染学生,用紧凑、生动的提问讲授,紧紧攫住学生的心,为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创设了较好的情境。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开头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精心预设教学,制造学生“意外”认知冲突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体,课前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精心的预设准备。如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假设,预留出弹性空间,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的不同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教学“租船”问题时,先让学生说从情境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大部分学生想:44÷5=8(条)……4(人),所以至少租8条船。他们没想到多出来的4人,怎么办呢?数学教学应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会应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程序,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来表示,我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是学生的几种解法:①5×8=40(人),8条船坐40人,还剩4人,需9条船。②从44人里依次去掉5人,去8次后还有4人,需租9条船。③用小棒代表船,用圆片代表人,摆一摆,得知结果。本例对于前面只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一次不小的“意外”,是思维的飞跃。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去学数学,通过回归“生活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敢问、爱问、更应该会问。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善于甚至不会质疑,即使提出一些问题,涉及面也不广,抓不住主要内容,或者提的问题简单而没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质量。引导学生会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课题入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问: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质疑就紧紧地抓住这节课的目标。②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折处质疑。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生提问:能否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尝试,这种方法行不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质疑”真正成为新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中心学校)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最直接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思维就不能展开,更不能深入。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搞好思维训练的前提。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也易于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一个学生是这样记述他的老师的:上课铃声刚停,数学老师冲进教室,走上讲台,转身“亮相”,熠熠发光的双眼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每个同学都屏住呼吸,望着他。只见他指着天花板上的日光管大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形状的?……这就是圆柱。”(一瞬间,使我产生强烈的印象:这节课是立体几何,今天讲“圆柱”,圆柱就是这个样子的。)他有一根闪闪发亮的教鞭(不是惩罚学生的工具),他用教鞭在黑板上一比画,就使我们费解的问题迎刃而解。教鞭就像一根魔棍,指到哪里,哪里的东西就会活起来……从这位学生的记述中,我们发现这位老师用高昂、饱满的情绪吸引、感染学生,用紧凑、生动的提问讲授,紧紧攫住学生的心,为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创设了较好的情境。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开头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精心预设教学,制造学生“意外”认知冲突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体,课前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精心的预设准备。如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假设,预留出弹性空间,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的不同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教学“租船”问题时,先让学生说从情境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大部分学生想:44÷5=8(条)……4(人),所以至少租8条船。他们没想到多出来的4人,怎么办呢?数学教学应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会应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程序,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来表示,我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是学生的几种解法:①5×8=40(人),8条船坐40人,还剩4人,需9条船。②从44人里依次去掉5人,去8次后还有4人,需租9条船。③用小棒代表船,用圆片代表人,摆一摆,得知结果。本例对于前面只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一次不小的“意外”,是思维的飞跃。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去学数学,通过回归“生活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敢问、爱问、更应该会问。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善于甚至不会质疑,即使提出一些问题,涉及面也不广,抓不住主要内容,或者提的问题简单而没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质量。引导学生会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课题入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问: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质疑就紧紧地抓住这节课的目标。②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折处质疑。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生提问:能否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尝试,这种方法行不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质疑”真正成为新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