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面板业的前景变得越来越迷乱。在面板涨价刺激之下,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三大面板厂已无心“抱团”,产业整合已然搁浅。面板厂商各谋出路、但求自保,是福是祸?
国内面板业似乎变得越来越迷乱和诡异了。2007年12月29日,京东方发布公告称,由于存在“技术性障碍”,京东方、上广电与龙腾光电三大液晶巨头“达成的总体方案无法实施,到目前为止,三方整合尚无实质性进展”。
这个公告只是冰山一角。1月14日,上广电旗下上市公司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又双双停牌,虽然语焉不详,但业界多猜测,3家整合搁置之后,上广电将自谋发展,做大5代线业务。
如果从2006年12月27日京东方发布公告、吹响了三方整合号角算起的话,这个项目整整吊了人们一年的胃口。这场由信息产业部主导的产业整合,似乎正一步步走向破灭的边缘。
涨价了赚钱了
因为液晶面板涨价,面板厂商都尝到了久违的赚钱的滋味。
2007年上半年,京东方财报显示,公司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达495万片,实现收入41.2亿元,净利润达到了7467万元。上广电旗下专营TFT面板的广电光电子也从2007年7月起实现了扭亏为盈。
三星、LG飞利浦等面板大厂更是率先尝到面板涨价的甜头。
2007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LG飞利浦分别取得了5240亿韩元(约合5.7亿美元)和7600亿韩元(约合8.11亿美元)的净利润; 此前的第二季度,LG飞利浦更是以2280亿韩元(约合2.47亿美元)的纯利润结束了自己连续4个季度的亏损噩梦。
LG飞利浦的财报数字,也是液晶面板价格涨涨跌跌的直接体现。面板厂的扭亏为盈甚至盈利大好,与面板价格上升、市场需求旺盛密不可分。
这一轮面板涨价始于2007年3月。根据display search的价格信息,2007年3月,19英寸宽屏面板价格为114美元,今年1月则为130美元,其间还出现过138美元的高价; 17英寸显示器面板也从去年3月的103美元涨到现在的128美元,中间也曾一度高达134美元。
总体来看,从去年12月开始,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面板的价格都出现了小幅下跌,但是电视面板的价格仍然维持在较高的价位,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依然坚挺。
这也坚定了主要面板厂增产、投产大尺寸面板的决心。夏普目前正在日本建立全球最大的液晶制造工厂,这是一个总投资高达35亿美元的10代线工厂,预计将于2010年3月投产,初始产量为每个月3.6万块。LG飞利浦也宣布将投资2.5万亿韩元(约合27亿美元)建设一家新工厂,主要生产8代线液晶面板,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投入量产。
各有所谋
当液晶产业进入价格上升、供应不足、需求旺盛的波峰时,原定于2007年6月30日之前完成整合,由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3家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却不见踪影,这3家公司各自打起了小算盘。
京东方已经戴了两年ST的帽子,如果2007年不能摘掉亏损帽子的话,它就不得不面临退市的选择。因此,2007年京东方的主要动作就是扭亏,包括出售冠捷科技的股份,以及曾经试图将5代线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
2007年3月底,京东方公告称,将5代生产线剥离出上市公司。但是8月底,京东方又叫停了这个剥离计划,并宣布增发60亿元,部分用于5代线扩产,部分用于新建一条4.5代线。从剥离到叫停,其实都是由于面板涨价带来了暂时的回暖。
上广电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从1月14日开始因重大事项停牌,至于复牌时间则并未明确。停牌原因为,“公司正与控股股东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讨论重大事项,该事项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且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上广电希望将开始盈利的5代线业务注入上市的广电电子。
至于龙腾光电,也有一份耗资8.7亿美元的二期增资计划获得批准,预计二期生产线将于2008年第三季度投产。
3家公司的做法如出一辙,显示出自保的特征。事实上,当时3家同意合并,除了政府的意愿外,市场环境的恶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面板价格到了跌无可跌的地步,它们被迫抱团。
然而,抱团不一定只有冷的时候才需要,如果企业能够在暖的时候抱得很紧、共同发展壮大,那么寒流袭来的时候,它们才能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点,国内面板企业显然还没意识到。
短视隐藏风险
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面板业的回暖只是暂时现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面板供不应求的局面会持续到2008年底。冠捷科技董事局主席就表示,2008年将有5%~8%的液晶面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LG飞利浦也预计2008年电视面板的供应将会出现短缺。
但是,从2009年开始,随着一些新厂产能的开出,加上紧随北京奥运会、2008年圣诞节等销售旺季之后的淡季到来,市场上很可能会重新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面板业会进入新的低迷周期。
因此,尽管仍然看好2008年的市场前景,夏普等面板大厂却看到了稍远一些的未来,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外,还积极探求多方合作,以求赢得更大的空间。
面板业一向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传统,这些企业或结盟,或组建合资公司,以平衡难以预测的需求。三星和SONY合资成立了SDI面板厂,其优势不言而喻: 三星和SONY是液晶电视的两大巨头,它们能从合资的面板厂获得比较稳定的供货,而面板厂也不用发愁产能的消化问题。
另一种合作则是打通了液晶面板产业链的合作,比如我国台湾省的友达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友达关联公司威力盟可以提供背光模组中昂贵的CCFL灯管,友达投资的达信可以生产偏光板,友达自身可以制造占面板成本最高的彩色滤光片,与友达同在一个厂区的美国康宁可以提供紧缺的玻璃基板,友达关联公司联咏则是全球第一大TFT-LCD驱动IC的生产商。这种上下游合作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提高盈利率。
虽然最近一年来面板产业又遇到了好时候,但是面板企业并没有忘记抱团取暖的法则。
类似的合作消息也并不少见。夏普和东芝在2007年底达成合作: 东芝将为夏普提供一系列定制化的电视机芯片,而夏普将为东芝提供液晶面板。另一个合作同样来自日系企业。日立、佳能和松下就液晶面板业务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这3家公司计划投资3000亿日元(合26.5亿美元),建设一座新的液晶面板生产厂。
世界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厂商冠捷科技也与上游的奇美达成合作,奇美以8.112亿港元的价格购得冠捷7.66%的股份,冠捷科技也出资收购奇美电子有关制造液晶显示器及多功能液晶显示器资产,双方展开深入合作。合作的结果是,冠捷科技将独享奇美3年的液晶面板和液晶面板模组供应。
对于动辄需要几十亿美元投入的面板产业来说,抱团无疑是增加竞争力、降低风险的好途径。那么,当面板大厂纷纷寻求广泛合作的时候,国内的面板厂却各怀心事、但求自保,其中风险可想而知。
链接
面板整合背景
从2006年8月开始,由信息产业部牵头的专项调查组先后走访了广东、北京和上海三地,并提出政府应在面板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至此,一直放任面板产业自由发展的政府开始强势介入,并认为面板业到了“政府不支持不行”的地步。
在政府的强力介入下,3家国内液晶巨头开始启动重组计划。当时的设想是,在面板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三方的合并有利于形成企业“抱团”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
但是,北京、上海、江苏昆山,哪一个地方会成为合并后的企业所在地?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谁又会在合并企业里占据主导地位?三方私底下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