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的影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为主体组成的丰富的科技资源,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缺乏联合研发、集成创新的制度设计,无法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需要,首都强大的科技资源优势未能形成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
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引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才能够集成首都科技资源,促进企业成长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改革是释放首都科技资源能量的必由之路
首都科技资源的利用状况
北京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约占全国的1/3左右,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市科委进行了整合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探索,先后建立了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北京技术创新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资源网和京津冀科研条件协作网,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北京科研条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化学试剂、检测机构等近万条信息。这些工作,从多个层面促进了科学仪器设备的有效集成和共享。
首都科技资源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了支撑条件,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资源。但是,在资源利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封闭、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科技资源缺乏有效共享机制,共享程度不够,资源闲置现象比较突出;政府投入形成的科技基础资源不能广泛为社会共享;科技企业的需求与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对接,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为适应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以面向企业创新为主,以开放和低成本为特点,以共享为核心,能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和高效利用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由首都地区包括中央在京单位的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及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专业化队伍组成的,充分利用创新的科技条件、通过共享和市场化机制、围绕着创新主体可持续地服务于首都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构建,要本着因势利导、试点先行、分类推动的原则,在产、学、研之间建立起合作互动的网络化联系和创新的制度安排。围绕着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充分体现区域科技发展特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全面提高首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拥有四类资源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科学仪器、化学试剂、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的科技基础条件;包括孵化体系、分析测试中心、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所和科技企业等的成果转化条件;包括科技中介、投融资体系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条件;科技人才。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依托三大支撑体系:实验共享体系。各类科研条件和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共享与互动;专业技术孵化体系。一批专注于培养特定产业新创科技企业的专业技术孵化器,既是科技条件的提供者,又是科技与产业资源结合的媒介;专业服务体系。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针对创新主体对科技条件资源的需求,提供中介、技术咨询等增值服务。
探索新型科技资源整合之路
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要抓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契机,以企业和有关机构为实施主体,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依托有条件、有活力、有服务优势的机构,从首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规律和相关企业客观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探索多种整合科技条件资源的新形式。
大学资源开放案例
通过企业化运作方式,推进大学科技资源与产业的结合,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清华科技园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正在共同建设“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拥有超过5000万元的仪器设备,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技术研究与服务队伍。但由于机制的问题,分析中心在对社会服务中难以大展身手。公共测试平台的成立则解决了这个矛盾。清华科技园下属的孵化器公司将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代理公共测试平台,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少量的增量投入盘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存量科技条件资源,提升清华科技园的技术孵化能力,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科研创新平台。
同时,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积极与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合作,通过企业化运作,在生物园内搭建“试验条件平台”。这样,政府以小投入撬动大资源,可望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实现国家、大学、企业、个人多方受益的多赢格局。
行业资源集聚形式
针对不同产业领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资源整合,运用利益杠杆促进科研单位与产业界的结合,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一个重点。
在软件产业,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以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主题支持的科技成果为主,形成了以“三库四平台”为特征的北京软件产业公共技术与科技服务平台,依托北京科教信息网提供开放实验室和共享服务,从2002年7月份开始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已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了测试服务、资源下载服务和租赁服务、网络服务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帮助企业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成本,保证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在新材料产业,北京市科委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北京材料测试服务平台”,由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联合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领域三家国家级分析测试机构共同作为发起单位,把分散在各个行业部门的分析测试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结合北京新材料发展特点及重点发展领域,形成北京材料分析测试体系,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发挥专业技术孵化器
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
专业技术孵化器作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本身能够提供一个可共用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外,更多的是作为资源整合者,将原先各自独立的资源连接起来,将原先难以相互利用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原先被闲置浪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关村生物医药园
由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组建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已建立了包括“基因工程药物中试平台”,“药学制剂与研究开发实验平台”,“农业生物技术公共平台”,“基因检测(PCR检测)中心”,“细胞工程与组织工程”等多个支撑体系。通过搭建中介服务体系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不断完善孵化器的功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促进园区内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在中关村地区,现有400多家生物医药开发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将为他们提供全面支持,降低这些创新企业开发生物医药的门槛。
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器
北京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器注册成立于中关村园区,已有15家企业、10多个项目入孵。在硬件方面,拥有600平方米的专业试验平台,组建了有机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制剂室和仪器分析室,可以同时支持中药、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基因药的科研和开发;孵化器一方面加强自身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加强对外合作,与多家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孵化器还优选了5家入孵企业投资参股,全力支持他们走上发展壮大之路,同时也将实现自己的投资增值。目前,该孵化器自身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将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展开。具体是:运行机制市场化——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平台运行企业化——平台的管理采取企业化形式;服务对象社会化——平台将不再只满足研究的需要,而是面向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资源条件共享化——破除科技条件的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种种壁垒,降低创新成本。
在总体思路上,平台建设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涉及各部门之间、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利用者之间的共享和利益机制,拥有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既了解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又熟悉科技产业成长规律、既能充分利用本系统力量又能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人才队伍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对人才的激励机制。组织试点工作,探索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多种模式。鼓励引导不同的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本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加以总结,进行推广。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中观念、文化、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本刊编辑部整理)
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引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才能够集成首都科技资源,促进企业成长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改革是释放首都科技资源能量的必由之路
首都科技资源的利用状况
北京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约占全国的1/3左右,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市科委进行了整合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探索,先后建立了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北京技术创新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资源网和京津冀科研条件协作网,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北京科研条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化学试剂、检测机构等近万条信息。这些工作,从多个层面促进了科学仪器设备的有效集成和共享。
首都科技资源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了支撑条件,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资源。但是,在资源利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封闭、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科技资源缺乏有效共享机制,共享程度不够,资源闲置现象比较突出;政府投入形成的科技基础资源不能广泛为社会共享;科技企业的需求与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对接,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为适应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以面向企业创新为主,以开放和低成本为特点,以共享为核心,能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和高效利用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由首都地区包括中央在京单位的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及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专业化队伍组成的,充分利用创新的科技条件、通过共享和市场化机制、围绕着创新主体可持续地服务于首都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构建,要本着因势利导、试点先行、分类推动的原则,在产、学、研之间建立起合作互动的网络化联系和创新的制度安排。围绕着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充分体现区域科技发展特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全面提高首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拥有四类资源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科学仪器、化学试剂、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的科技基础条件;包括孵化体系、分析测试中心、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所和科技企业等的成果转化条件;包括科技中介、投融资体系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条件;科技人才。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依托三大支撑体系:实验共享体系。各类科研条件和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共享与互动;专业技术孵化体系。一批专注于培养特定产业新创科技企业的专业技术孵化器,既是科技条件的提供者,又是科技与产业资源结合的媒介;专业服务体系。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针对创新主体对科技条件资源的需求,提供中介、技术咨询等增值服务。
探索新型科技资源整合之路
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要抓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契机,以企业和有关机构为实施主体,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依托有条件、有活力、有服务优势的机构,从首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规律和相关企业客观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探索多种整合科技条件资源的新形式。
大学资源开放案例
通过企业化运作方式,推进大学科技资源与产业的结合,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清华科技园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正在共同建设“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拥有超过5000万元的仪器设备,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技术研究与服务队伍。但由于机制的问题,分析中心在对社会服务中难以大展身手。公共测试平台的成立则解决了这个矛盾。清华科技园下属的孵化器公司将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代理公共测试平台,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少量的增量投入盘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存量科技条件资源,提升清华科技园的技术孵化能力,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科研创新平台。
同时,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积极与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合作,通过企业化运作,在生物园内搭建“试验条件平台”。这样,政府以小投入撬动大资源,可望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实现国家、大学、企业、个人多方受益的多赢格局。
行业资源集聚形式
针对不同产业领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资源整合,运用利益杠杆促进科研单位与产业界的结合,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一个重点。
在软件产业,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以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主题支持的科技成果为主,形成了以“三库四平台”为特征的北京软件产业公共技术与科技服务平台,依托北京科教信息网提供开放实验室和共享服务,从2002年7月份开始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已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了测试服务、资源下载服务和租赁服务、网络服务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帮助企业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成本,保证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在新材料产业,北京市科委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北京材料测试服务平台”,由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联合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领域三家国家级分析测试机构共同作为发起单位,把分散在各个行业部门的分析测试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结合北京新材料发展特点及重点发展领域,形成北京材料分析测试体系,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发挥专业技术孵化器
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
专业技术孵化器作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本身能够提供一个可共用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外,更多的是作为资源整合者,将原先各自独立的资源连接起来,将原先难以相互利用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原先被闲置浪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关村生物医药园
由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组建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已建立了包括“基因工程药物中试平台”,“药学制剂与研究开发实验平台”,“农业生物技术公共平台”,“基因检测(PCR检测)中心”,“细胞工程与组织工程”等多个支撑体系。通过搭建中介服务体系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不断完善孵化器的功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促进园区内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在中关村地区,现有400多家生物医药开发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将为他们提供全面支持,降低这些创新企业开发生物医药的门槛。
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器
北京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器注册成立于中关村园区,已有15家企业、10多个项目入孵。在硬件方面,拥有600平方米的专业试验平台,组建了有机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制剂室和仪器分析室,可以同时支持中药、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基因药的科研和开发;孵化器一方面加强自身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加强对外合作,与多家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孵化器还优选了5家入孵企业投资参股,全力支持他们走上发展壮大之路,同时也将实现自己的投资增值。目前,该孵化器自身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将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展开。具体是:运行机制市场化——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平台运行企业化——平台的管理采取企业化形式;服务对象社会化——平台将不再只满足研究的需要,而是面向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资源条件共享化——破除科技条件的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种种壁垒,降低创新成本。
在总体思路上,平台建设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涉及各部门之间、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利用者之间的共享和利益机制,拥有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既了解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又熟悉科技产业成长规律、既能充分利用本系统力量又能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人才队伍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对人才的激励机制。组织试点工作,探索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多种模式。鼓励引导不同的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本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加以总结,进行推广。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中观念、文化、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