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中国人物画再一次遇到了危机:由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大量丢弃,许多探索已远远溢出了“中国”的能指范围,人物画的“中国”能指日益含混、品评标准严重缺席,致使其他的品评标准来越俎代庖。换言之,中国画的传统基因正在逐渐从年轻一代画家们的作品中抹去,中国人物画的“中国”性正在逐步消解,中国人物画正面临着被异化的危险。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 笔墨 尴尬处境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刘玉社先生在《一个成熟的“院体画”展》中提到中国画的笔墨被弱化、书写性大量失去;龙瑞先生在《中国画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中慨叹在一些重大展览上笔墨在评审中得不到张扬;张立辰先生在《中国写意画的创新与发展》中发问“中国画的本体精神、主要体系、主要观念,现在还有多少,还存在不存在?”
这些呼吁与担忧并非多余,今天,“骨法用笔”正被当代画家所淡漠、强调没有笔意的图式,传统书、画结合的观念在不断退化,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人物画作中难觅踪影。
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精神性。南齐谢赫将中国画的最高品评标准总结为“气韵生动”,而体现气韵生动的基本方式就是用笔的书写性。后来唐代张彦远的认识更进一步:“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气韵、骨气、形似皆以用笔为旨归,用笔实际成了塑其形似、全其骨气、求其气韵的关钮。由是中国画特别讲究用笔,而笔迹的体现必由墨来玉成之,离了墨则笔无从措之,所以中国画又不得不又讲究墨,于是笔墨问题顺理成章成了中国画的核心问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之林能独树一帜,靠的也是笔墨。世界最重要的四大艺术门类:国(中国画)、油(油画)、版(版画)、雕(雕塑)其中三项是以工具材料命名的:油画用油彩来画,所以称“油画”;版画刻在版上是以称“版画”;雕塑用雕刀来完成,以故叫“雕塑”,独有中国画的名字是以一个国家的名字来命名。
中国画以毛笔来画,但不叫“毛画”;以宣纸来画,但不叫“宣画”;以墨来画,也不叫“墨画”。“中国画”里有着特殊的“中国”能指。这个“中国”能指的核心也就是笔墨。设想,如果中国画不讲笔墨,那中国画和其他形式的绘画并无二致。毕加索也用毛笔作画,难道说毕加索用毛笔所画的画也叫中国画?这里的笔墨并不仅是它表层意义上的工具材料所指,而更多的是另一更层深意义上的文化所指。
在宋朝文人画的出现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国画与书法的行笔意趣开始殊途同归。诗、书、画因而汇合成一个艺术在整体,书画的结合使中国画向更高层次上推进了它的美学内涵。
笔墨作为国画和书法特殊的中国能指,其显露必以中国人文精神内涵为前提,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在“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精神感召下,传统中国画和书法的发展才因此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国画才能在世界艺术中别具一格。
令人尴尬的是那些自称为中国画家们的作品,哪里还有“中国画”的影子!不要书写性、不讲笔墨、不论气韵,只顾所谓的画面效果,要么拿毛笔画素描,要么大搞所谓的装饰性。而那些不着边际的评论则说前者是实力派,后者为创新派。总而言之,不管怎么折腾,都有它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這个问题上中国人物画首当其冲,山水画、花鸟画要比人物画好的多。山水、花鸟更多的是它的自然属性,山水、花鸟古今变化不大。而人物画更多的是它的社会属性,人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可变的可能性要比山水、花鸟大的多。
而更尴尬的是评委的导向的偏差,还是援引前例:龙瑞先生在《中国画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一文中,就第二届中国画展的评审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次参评的作品中有比较典型的非中国画意义的作品,比如说用日本岩彩画的“岩画”。他可以说是完全按日本画手法制作的,从中很难看到中国画的笔墨、气韵,以及中国画的基本手法和规律。但是,这样的画竟获得了优秀奖甚至铜奖。当然,最突出的还是我们的金奖(指严好好《生旦净丑》)。这个金奖是画在木板上的,从视觉角度讲,效果很好,很新颖,但是其中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却极其匮乏……策展的宗旨是明确的,“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国画发展,展示中国画成就”,这些已写进文本……对笔墨的强调在这次评审中并没得到张扬,相反我们的评委在评审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西画的品评语言。
过分的画面制作导致了中国人物画的过分理性状态,失去了往日“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其已吞”的那种不可预见的、风发的性灵。人物画创作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段的革命正在使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取向、价值尺度改变着方向。
今天中国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旧的人文生存环境、人文传统、笔墨精神几近扫荡完毕。“‘游于艺’的价值态度,‘技进乎道’的美学原则,‘合内外,平物我’的思维方式……这个曾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系统,如今却在普泛化了的理性思辨和个性需求面前,显得日渐遥远……”
注: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0732。
参考文献:
[1] 《美术观察》,2004年第7期。
[2] 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
[3] 《简评中国现代人物画的现状与展望》,http://www.artist.org.cn/yanlun/2/4/200609/93130.html。
[4] 《当代人物画的发展路径》,http://www.artnow.com.cn/Discuss/DiscussDetail.aspx ChannelID=603&ArticleID=16762。
作者简介:张云翼,男,1971—,山东青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教学,工作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 笔墨 尴尬处境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刘玉社先生在《一个成熟的“院体画”展》中提到中国画的笔墨被弱化、书写性大量失去;龙瑞先生在《中国画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中慨叹在一些重大展览上笔墨在评审中得不到张扬;张立辰先生在《中国写意画的创新与发展》中发问“中国画的本体精神、主要体系、主要观念,现在还有多少,还存在不存在?”
这些呼吁与担忧并非多余,今天,“骨法用笔”正被当代画家所淡漠、强调没有笔意的图式,传统书、画结合的观念在不断退化,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人物画作中难觅踪影。
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精神性。南齐谢赫将中国画的最高品评标准总结为“气韵生动”,而体现气韵生动的基本方式就是用笔的书写性。后来唐代张彦远的认识更进一步:“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气韵、骨气、形似皆以用笔为旨归,用笔实际成了塑其形似、全其骨气、求其气韵的关钮。由是中国画特别讲究用笔,而笔迹的体现必由墨来玉成之,离了墨则笔无从措之,所以中国画又不得不又讲究墨,于是笔墨问题顺理成章成了中国画的核心问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之林能独树一帜,靠的也是笔墨。世界最重要的四大艺术门类:国(中国画)、油(油画)、版(版画)、雕(雕塑)其中三项是以工具材料命名的:油画用油彩来画,所以称“油画”;版画刻在版上是以称“版画”;雕塑用雕刀来完成,以故叫“雕塑”,独有中国画的名字是以一个国家的名字来命名。
中国画以毛笔来画,但不叫“毛画”;以宣纸来画,但不叫“宣画”;以墨来画,也不叫“墨画”。“中国画”里有着特殊的“中国”能指。这个“中国”能指的核心也就是笔墨。设想,如果中国画不讲笔墨,那中国画和其他形式的绘画并无二致。毕加索也用毛笔作画,难道说毕加索用毛笔所画的画也叫中国画?这里的笔墨并不仅是它表层意义上的工具材料所指,而更多的是另一更层深意义上的文化所指。
在宋朝文人画的出现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国画与书法的行笔意趣开始殊途同归。诗、书、画因而汇合成一个艺术在整体,书画的结合使中国画向更高层次上推进了它的美学内涵。
笔墨作为国画和书法特殊的中国能指,其显露必以中国人文精神内涵为前提,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在“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精神感召下,传统中国画和书法的发展才因此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国画才能在世界艺术中别具一格。
令人尴尬的是那些自称为中国画家们的作品,哪里还有“中国画”的影子!不要书写性、不讲笔墨、不论气韵,只顾所谓的画面效果,要么拿毛笔画素描,要么大搞所谓的装饰性。而那些不着边际的评论则说前者是实力派,后者为创新派。总而言之,不管怎么折腾,都有它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這个问题上中国人物画首当其冲,山水画、花鸟画要比人物画好的多。山水、花鸟更多的是它的自然属性,山水、花鸟古今变化不大。而人物画更多的是它的社会属性,人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可变的可能性要比山水、花鸟大的多。
而更尴尬的是评委的导向的偏差,还是援引前例:龙瑞先生在《中国画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一文中,就第二届中国画展的评审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次参评的作品中有比较典型的非中国画意义的作品,比如说用日本岩彩画的“岩画”。他可以说是完全按日本画手法制作的,从中很难看到中国画的笔墨、气韵,以及中国画的基本手法和规律。但是,这样的画竟获得了优秀奖甚至铜奖。当然,最突出的还是我们的金奖(指严好好《生旦净丑》)。这个金奖是画在木板上的,从视觉角度讲,效果很好,很新颖,但是其中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却极其匮乏……策展的宗旨是明确的,“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国画发展,展示中国画成就”,这些已写进文本……对笔墨的强调在这次评审中并没得到张扬,相反我们的评委在评审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西画的品评语言。
过分的画面制作导致了中国人物画的过分理性状态,失去了往日“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其已吞”的那种不可预见的、风发的性灵。人物画创作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段的革命正在使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取向、价值尺度改变着方向。
今天中国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旧的人文生存环境、人文传统、笔墨精神几近扫荡完毕。“‘游于艺’的价值态度,‘技进乎道’的美学原则,‘合内外,平物我’的思维方式……这个曾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系统,如今却在普泛化了的理性思辨和个性需求面前,显得日渐遥远……”
注: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0732。
参考文献:
[1] 《美术观察》,2004年第7期。
[2] 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
[3] 《简评中国现代人物画的现状与展望》,http://www.artist.org.cn/yanlun/2/4/200609/93130.html。
[4] 《当代人物画的发展路径》,http://www.artnow.com.cn/Discuss/DiscussDetail.aspx ChannelID=603&ArticleID=16762。
作者简介:张云翼,男,1971—,山东青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教学,工作单位: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