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有效主导下的探究活动中,不断培养探究意识,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自始至终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而学生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的、操作的、思维的等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就探究的结果和过程而言,它更注重的是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于科研人员探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及方法的学习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否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再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这是教学本身的规律决定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生变化,是教师发挥主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削弱或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致力于“导”,在“导”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必须在教师的“导”中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起到怎样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情景是与学习相关的背景或环境,实质上就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应用题例3:东风机床厂四月份生产机床400台,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1/5。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在这一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1/5”这句话的意义,进而失去了探索兴趣。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情景:小明和小红到商场买橡皮,小明买了3块,小红买了4块,小红说:我们最近学习了分数应用题。我们买的橡皮里有没有分数知识呢?于是两人就用橡皮玩了起来。小红说:我的橡皮数比你的多1/3。师:小红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借助橡皮进行探索,很快得出小红比小明多买的橡皮数(1块)是小明买的橡皮数的1/3。并请同学指一指、说一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红买橡皮4块。小明买橡皮3块。得出“小明买的橡皮数比小红少1/4”的意义。
这样,学生结合情景探究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使用的手段,它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正因如此,科学方法成为科学探究的核心,它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平台。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教会学生学习”是今天教育的流行口号。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论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的问题上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規则和内在关系。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出示可调节大小的圆形手镯,让学生观察调节的过程。师:在这个过程中你想说什么?(使学生感知圆直径发生变化,周长也发生变化。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师:你认为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生:直径、半径等。师:圆的周长是不是和这些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测量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并填入表格,探究它们的关系。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师:刚才我们的探究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是怎样研究的?
在总结中,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提出假设或猜想——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研究、总结中就能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积极引导,而是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圆的周长,那么,我们的先辈花费了成百上千年才发现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们的学生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找到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学生只要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意义和方法,并能通过探究自主建构知识,我认为就可以了。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自始至终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而学生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的、操作的、思维的等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就探究的结果和过程而言,它更注重的是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于科研人员探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及方法的学习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否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再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这是教学本身的规律决定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生变化,是教师发挥主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削弱或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致力于“导”,在“导”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必须在教师的“导”中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起到怎样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情景是与学习相关的背景或环境,实质上就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应用题例3:东风机床厂四月份生产机床400台,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1/5。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在这一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1/5”这句话的意义,进而失去了探索兴趣。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情景:小明和小红到商场买橡皮,小明买了3块,小红买了4块,小红说:我们最近学习了分数应用题。我们买的橡皮里有没有分数知识呢?于是两人就用橡皮玩了起来。小红说:我的橡皮数比你的多1/3。师:小红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借助橡皮进行探索,很快得出小红比小明多买的橡皮数(1块)是小明买的橡皮数的1/3。并请同学指一指、说一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红买橡皮4块。小明买橡皮3块。得出“小明买的橡皮数比小红少1/4”的意义。
这样,学生结合情景探究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使用的手段,它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正因如此,科学方法成为科学探究的核心,它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平台。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教会学生学习”是今天教育的流行口号。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论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的问题上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規则和内在关系。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出示可调节大小的圆形手镯,让学生观察调节的过程。师:在这个过程中你想说什么?(使学生感知圆直径发生变化,周长也发生变化。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师:你认为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生:直径、半径等。师:圆的周长是不是和这些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测量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并填入表格,探究它们的关系。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师:刚才我们的探究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是怎样研究的?
在总结中,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提出假设或猜想——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研究、总结中就能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积极引导,而是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圆的周长,那么,我们的先辈花费了成百上千年才发现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们的学生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找到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学生只要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意义和方法,并能通过探究自主建构知识,我认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