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缅怀先烈、勿忘国殇、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德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为了让同学们有爱国主义的实地调研和情感体验,我校组织高一学生集体前往南京进行了生存训练。本次主题班会开设于第一天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集体朗诵和宣誓之后开始。爱国主题班会内容鲜明,但是情感抒发一波三折,在精心准备和预设指导下,突破了爱国主题班会的三个重点,相关经验有利于日后此类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教育。
爱国主题班会前,学生容易思想懈怠,特别是走出门的班会,管理更是不易。集会过程中,不管是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还是班会前的铺陈发言,出了门的爱国主义教育都会面临学生如“春游”般兴奋的回应,思想没有集中在爱国的主题上,却分散在课堂以外,嬉笑打闹,甚至摄影留念,而这正是许多爱国主题班会最终流于形式的原因。
重点一:着眼细节——关注体验过程营造班会严肃气氛
一次活动的大主题学生刚开始是没有办法像教育者一样深入理解的,为了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就一定要关注细节,让学生们“身临其境”。面对同学们在班会时的嘻哈,我“板起脸”一言不发,持续了一分钟,声音安静了些许,没有直接提问对参观纪念馆的感想,而是先抛出了三个细节问题“看到许多游客在這个场合拍照留念,你怎么看?”“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时,你感受到了什么?”“万人坑遗址墙壁设计了一个很大的裂缝,里面有一个蟋蟀,你觉得是什么用意?”。在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动脑筋回想刚刚庄严肃穆的场景和铮铮誓言的震撼,不一会,许多同学也跟着提问发言,有同学关注场馆中不尊敬先人的不文明行为,更有同学抒发出爱国的感言,班会开始走向了正轨。
爱国主题班会进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跟风模仿,讲空话套话,这是由于受教育者自身有差异性,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理解深度更有区别。在班会现场,进行了10分钟的分享发言,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气氛严肃,但是许多后续参与的同学因为话题的匮乏,开始“应试般”地表达,许多形式化的发言,让这次主题班会再一次进入了一个“危机”,表达在表层而没有立意,应付式发言而心意匮乏。
重点二:推进理解——预设同学发言扭转班会“话锋”
一次班会的事先准备和危机预设对班会达到其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爱国主题班会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流于形式,空于口号,缺乏内在理解。事前,我安排了两位同学,班长和历史课代表,由他们起草了一份“铭记国耻,珍惜和平”的发言,内容不局限在“我们要爱国”这样的空话,而是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国耻由来,再从现实社会角度推进对“爱国”含义与必要性的理解。接下来5分钟的发言打开了同学们的心扉,让班会再一次“活”了起来。对历史闭上眼睛的人,望不见未来,许多同学还学着它们的样子应用了刚学过的《阿房宫赋》作了巧妙的点评,而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自己再受屈辱,爱国不是互相仇恨,而应当以史为鉴,尽自己所能贡献社会、发展国家。预设的这一段发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话锋”从沉浸历史转向了理解历史、理解现实,不少同学也跟着讲述,不少发言也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颇有一股子书生意气。
“东京大空袭也很惨烈。”“战争是文明推进器,是需要的。”发言过程中,会有个别同学为了突出自己,会说一些与大家不同的理解,更有甚者会为战争“开脱”。出现这样的原因既有学生自己想博人眼球展现自我的需求,也有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欠缺的前因。习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眼下,个别同学们指点江山的样子显得与班会主题格格不入。
重点三:跟进思辨——现实材料育初心
班会中出现各种状况都是正常的,而抓住这些状况所带来的教育资源,远远比教育者逃避这个话题要有意义得多。花了十几分钟听完了发言,我没有立刻辩驳,先问了一句“你是哪一国人?”。同学们先是一愣,又好像明白了什么当即不再辩论。借用了习总书记新时代报告的发言,我截取了几段,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和同学们一一列举了我们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进步。慢慢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在大谈历史的同时,不能遗忘自己民族的烙印,更不能抛开自身的社会现实。身为老师,我的初心是带好我的学生,而作为学生,他们的初心是能通过爱国的情感体验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能够给与其内在动力,支持其成长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经过这次主题班会的“三退三进”,我发现判断爱国主题班会成功与否要看能不能将形式深入到实质,将感性上升为理性,将语言转化为行动。会后,同学们也会有思考有讨论,但这时不再是高谈阔论,而是能有意识联系历史和现实情景,有了些民族本心,更重要的,班会并没有真正意义地“结束”,以后的日子里,这次班会的教育效果会一直影响着同学们,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缅怀先烈、勿忘国殇、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德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为了让同学们有爱国主义的实地调研和情感体验,我校组织高一学生集体前往南京进行了生存训练。本次主题班会开设于第一天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集体朗诵和宣誓之后开始。爱国主题班会内容鲜明,但是情感抒发一波三折,在精心准备和预设指导下,突破了爱国主题班会的三个重点,相关经验有利于日后此类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教育。
爱国主题班会前,学生容易思想懈怠,特别是走出门的班会,管理更是不易。集会过程中,不管是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还是班会前的铺陈发言,出了门的爱国主义教育都会面临学生如“春游”般兴奋的回应,思想没有集中在爱国的主题上,却分散在课堂以外,嬉笑打闹,甚至摄影留念,而这正是许多爱国主题班会最终流于形式的原因。
重点一:着眼细节——关注体验过程营造班会严肃气氛
一次活动的大主题学生刚开始是没有办法像教育者一样深入理解的,为了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就一定要关注细节,让学生们“身临其境”。面对同学们在班会时的嘻哈,我“板起脸”一言不发,持续了一分钟,声音安静了些许,没有直接提问对参观纪念馆的感想,而是先抛出了三个细节问题“看到许多游客在這个场合拍照留念,你怎么看?”“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时,你感受到了什么?”“万人坑遗址墙壁设计了一个很大的裂缝,里面有一个蟋蟀,你觉得是什么用意?”。在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动脑筋回想刚刚庄严肃穆的场景和铮铮誓言的震撼,不一会,许多同学也跟着提问发言,有同学关注场馆中不尊敬先人的不文明行为,更有同学抒发出爱国的感言,班会开始走向了正轨。
爱国主题班会进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跟风模仿,讲空话套话,这是由于受教育者自身有差异性,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理解深度更有区别。在班会现场,进行了10分钟的分享发言,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气氛严肃,但是许多后续参与的同学因为话题的匮乏,开始“应试般”地表达,许多形式化的发言,让这次主题班会再一次进入了一个“危机”,表达在表层而没有立意,应付式发言而心意匮乏。
重点二:推进理解——预设同学发言扭转班会“话锋”
一次班会的事先准备和危机预设对班会达到其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爱国主题班会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流于形式,空于口号,缺乏内在理解。事前,我安排了两位同学,班长和历史课代表,由他们起草了一份“铭记国耻,珍惜和平”的发言,内容不局限在“我们要爱国”这样的空话,而是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国耻由来,再从现实社会角度推进对“爱国”含义与必要性的理解。接下来5分钟的发言打开了同学们的心扉,让班会再一次“活”了起来。对历史闭上眼睛的人,望不见未来,许多同学还学着它们的样子应用了刚学过的《阿房宫赋》作了巧妙的点评,而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自己再受屈辱,爱国不是互相仇恨,而应当以史为鉴,尽自己所能贡献社会、发展国家。预设的这一段发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话锋”从沉浸历史转向了理解历史、理解现实,不少同学也跟着讲述,不少发言也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颇有一股子书生意气。
“东京大空袭也很惨烈。”“战争是文明推进器,是需要的。”发言过程中,会有个别同学为了突出自己,会说一些与大家不同的理解,更有甚者会为战争“开脱”。出现这样的原因既有学生自己想博人眼球展现自我的需求,也有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欠缺的前因。习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眼下,个别同学们指点江山的样子显得与班会主题格格不入。
重点三:跟进思辨——现实材料育初心
班会中出现各种状况都是正常的,而抓住这些状况所带来的教育资源,远远比教育者逃避这个话题要有意义得多。花了十几分钟听完了发言,我没有立刻辩驳,先问了一句“你是哪一国人?”。同学们先是一愣,又好像明白了什么当即不再辩论。借用了习总书记新时代报告的发言,我截取了几段,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和同学们一一列举了我们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进步。慢慢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在大谈历史的同时,不能遗忘自己民族的烙印,更不能抛开自身的社会现实。身为老师,我的初心是带好我的学生,而作为学生,他们的初心是能通过爱国的情感体验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能够给与其内在动力,支持其成长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经过这次主题班会的“三退三进”,我发现判断爱国主题班会成功与否要看能不能将形式深入到实质,将感性上升为理性,将语言转化为行动。会后,同学们也会有思考有讨论,但这时不再是高谈阔论,而是能有意识联系历史和现实情景,有了些民族本心,更重要的,班会并没有真正意义地“结束”,以后的日子里,这次班会的教育效果会一直影响着同学们,内化于心,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