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进而分析出普通话与安徽方言的区别性,随后,提出了安徽方言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以安徽方言为例,探讨了方言留存的措施与建议。旨在为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融合,促使地方方言得到更为完善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普通话;方言;安徽省;传承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220-02
前言:当前,随着网络时代的进入,促使我国各民族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增多。在此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通用语言的交流,将成为大势所趋。2005年,由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行了修订,并由此规定出国家通用语言为以北方语言为准,结合汉字的标准发音所形成的普通话。这也进一步表明以北方語言为代表的现代白话,成为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本语言。但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由于古代地域的限制与文化发展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官话与方言,其中,安徽方言便是留存时间较长,且与其他各地方方言具有较为明显差异性的语言类型。在现阶段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该如何加强地方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并如何将其与普通话做到良好并存,将成为时下进行语言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
所谓的普通话,是在传统方言的不断传承及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可以说方言与普通话一脉相承。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类因素的存在,导致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且主要体现于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方面。其中,又以语音的差异性最为显著。
(一)语音上的差别。
有些声母有整套的古浊音留存,而留存的浊音则较少;有些则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而有些韵母含有特定的韵尾,如m、n、b、d、g等;有些声调在入声时存在明显差异,而所涵盖的调类,也可多达10余种之多,即便是调类一致,调值也各不相同[1]。
(二)语法上的差别。
各个地方方言的助词,在形式与用法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普通话“吃饱”,在上海方言中则要说“吃吃饱”,又如,“我说不过他”,在苏州方言中则要说“我讲伊勿过”。对此,应通过对各地区方言及普通话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区分两者间的实际情况。
(三)词汇上的差别。
作为汉语言,其在各地区所出现的方言,均具有本地区的独特性词汇,且有些方面更是千差万别。例如:汉语言中的“太阳”一词,在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不同的词汇所表达,但所表示的含义却相同,此为同义方言词。如日头、热头、阳婆等。还有一些为义同而形别的方言词。如“小孩”,上海叫“小囡”,温州叫“细儿”,而合肥则叫“小伢子”[2]。
二、普通话与安徽方言的差异
安徽方言在与普通话的对比上,所存在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尤其是皖南徽州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而此种差别,也为安徽人学习普通话提升了难度。
首先,l、n不分,是安徽人学习普通话的典型特征。如肥芜、铜太、以及宁国等方言区,或是有n无l,或是有l无n;其次,平翘舌不分。安徽一些地区的方言例缺少舌尖后音声母,通常普通话中的只(zh)、吹(ch)、手(sh),在安徽的一些地区内(凤台、寿县、颍上等),则具有不同的读音。其一,是将zh、ch、sh读作z、c、s;其二,是将zh、ch、sh、分别读作z、c、s与j、q、x,如休宁、屯溪等。再次,f、h不分。如淮南、泾县、旌德等地,会将福(fu)读作胡(hu),而将飞(fei)读作会(hui)。最后,在韵母读音上,合肥、肥西、六安等地,不分i与-i(前),通常将普通话i韵母同b、p、m、d、t、j、q等相拼的字,以及零声母字念成-i(前)韵母[3]。
三、方言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方言通用的区域及场所愈见狭窄。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使得方言的留存环境日渐萎缩,人们大多将语言沟通作为日常交流与协作的基础,只要是能够清晰的表达出对事物的意见或见解,是用普通话还是用方言,已经极少人进行关注他们认为作为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无论是普通话或是方言,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外来人口的增多,人们更倾向于说普通话进行交流[4]。同时,现阶段无论是中小学的义务教育,还是各个行业及领域内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都以普通话为通用汉语言,尤其在中小学及幼儿园中,不仅教师需要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学生也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已经成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硬性指标。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在进行地方台节目推送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审查也极为严格,并要求应用普通话进行节目或新闻的播报,这使得方言的流通区域及场所愈发狭窄。
(二)方言逐步同化于普通话。
原本在汉语言中,普通话与方言间的差异性有限,只是在一些特定的词汇与发音上存在不同,但总整体角度分析,方言与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大范围的相似性。并且,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部分老年化的人群所说的方言,与年轻人所讲的方言,也存在差异性,且以年轻人所说的方言,更容易使人理解。这也表明方言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的同化。这对于方言的留存,也将产生出极大的限定与制约。
(三)年轻人对方言的认可度降低。
据不完全统计,在对方言区人群和普通话人群所进行的调查中显示,有85%以上的人群认为普通话是我国各个区域与民族间进行融合与交流的基础和依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言形式无法跟随上时代的 脚步,则必然要被淘汰,这也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仅有15%左右的人群认为: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受几千年文化洗礼后所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任凭其自生自灭,而要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与手段,将其尽量的留存和传承。正是由于普通话的逐渐推广与普及,使得对于方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四、方言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一)给予方言特定的话语空间。
在现阶段普通话快速推广与普及的今天,若要对方言进行有效的留存、传承、及发展,便要给予方言特定的话语空间。首先,可在中小学课堂上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方言类课程”,且此类课程不应作为主要学科,可作为兴趣学科或辅修学科,使中小学生从小便对本地区的文化及语言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其次,促进本地区人群在基本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进行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此种模式,便可促使方言的流通范围与空间得以确保[5]。
(二)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予以传承及推广。
对于方言的传承与推广,可通过政府文化部门与民间文化团体相结合,以省、市、或地区为区间,进行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文艺汇演,如地方方言民歌、各类戏曲类节目等。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可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与方言的结合性传播,例如:利用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直播平台等自媒体,进行特色方言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性传播,促进更多人能够对传统语言文化做到了解,并以此为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存做出相应的促进。
(三)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正所谓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虽然应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对于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应当进行积极的留存与传承的。而留存与传承的基础,便是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尤其对于崇尚先进科技与文化的新时代年轻人,更要在掌握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同步结合我国的社会特色,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会。而传承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文化推广与传播,更要充分挖掘出方言中的特色与精髓,使人们清晰的认识到地方方言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应得到更好的重视,这对于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普通话大力推广与普及的今天,人们对于方言的认知与了解逐渐降低,甚至处于模糊认知的状态。对此,应在对普通话与方言进行细致区分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对方言的留存及传承,做进行积极的推进与发扬,这是确保方言得以留存,并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放. 普通话与安徽方言对比浅探[J]. 滁州職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4):31-33.
[2] 杨晋毅. 洛阳市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布与使用情况[J]. 语言文字应用, 1997(4):58-62.
[3] 张树铮. 试论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J]. 语言文字应用, 1995(4):94-98.
[4] 钱薇. 浅谈普通话对柳州方言的影响[J]. 青年时代, 2015(3):64-64.
[5] 朱中原 普通话的历史《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20):12-12
关键词: 普通话;方言;安徽省;传承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220-02
前言:当前,随着网络时代的进入,促使我国各民族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增多。在此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通用语言的交流,将成为大势所趋。2005年,由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行了修订,并由此规定出国家通用语言为以北方语言为准,结合汉字的标准发音所形成的普通话。这也进一步表明以北方語言为代表的现代白话,成为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本语言。但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由于古代地域的限制与文化发展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官话与方言,其中,安徽方言便是留存时间较长,且与其他各地方方言具有较为明显差异性的语言类型。在现阶段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该如何加强地方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并如何将其与普通话做到良好并存,将成为时下进行语言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
所谓的普通话,是在传统方言的不断传承及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可以说方言与普通话一脉相承。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类因素的存在,导致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且主要体现于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方面。其中,又以语音的差异性最为显著。
(一)语音上的差别。
有些声母有整套的古浊音留存,而留存的浊音则较少;有些则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而有些韵母含有特定的韵尾,如m、n、b、d、g等;有些声调在入声时存在明显差异,而所涵盖的调类,也可多达10余种之多,即便是调类一致,调值也各不相同[1]。
(二)语法上的差别。
各个地方方言的助词,在形式与用法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普通话“吃饱”,在上海方言中则要说“吃吃饱”,又如,“我说不过他”,在苏州方言中则要说“我讲伊勿过”。对此,应通过对各地区方言及普通话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区分两者间的实际情况。
(三)词汇上的差别。
作为汉语言,其在各地区所出现的方言,均具有本地区的独特性词汇,且有些方面更是千差万别。例如:汉语言中的“太阳”一词,在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不同的词汇所表达,但所表示的含义却相同,此为同义方言词。如日头、热头、阳婆等。还有一些为义同而形别的方言词。如“小孩”,上海叫“小囡”,温州叫“细儿”,而合肥则叫“小伢子”[2]。
二、普通话与安徽方言的差异
安徽方言在与普通话的对比上,所存在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尤其是皖南徽州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而此种差别,也为安徽人学习普通话提升了难度。
首先,l、n不分,是安徽人学习普通话的典型特征。如肥芜、铜太、以及宁国等方言区,或是有n无l,或是有l无n;其次,平翘舌不分。安徽一些地区的方言例缺少舌尖后音声母,通常普通话中的只(zh)、吹(ch)、手(sh),在安徽的一些地区内(凤台、寿县、颍上等),则具有不同的读音。其一,是将zh、ch、sh读作z、c、s;其二,是将zh、ch、sh、分别读作z、c、s与j、q、x,如休宁、屯溪等。再次,f、h不分。如淮南、泾县、旌德等地,会将福(fu)读作胡(hu),而将飞(fei)读作会(hui)。最后,在韵母读音上,合肥、肥西、六安等地,不分i与-i(前),通常将普通话i韵母同b、p、m、d、t、j、q等相拼的字,以及零声母字念成-i(前)韵母[3]。
三、方言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方言通用的区域及场所愈见狭窄。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使得方言的留存环境日渐萎缩,人们大多将语言沟通作为日常交流与协作的基础,只要是能够清晰的表达出对事物的意见或见解,是用普通话还是用方言,已经极少人进行关注他们认为作为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无论是普通话或是方言,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外来人口的增多,人们更倾向于说普通话进行交流[4]。同时,现阶段无论是中小学的义务教育,还是各个行业及领域内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都以普通话为通用汉语言,尤其在中小学及幼儿园中,不仅教师需要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学生也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已经成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硬性指标。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在进行地方台节目推送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审查也极为严格,并要求应用普通话进行节目或新闻的播报,这使得方言的流通区域及场所愈发狭窄。
(二)方言逐步同化于普通话。
原本在汉语言中,普通话与方言间的差异性有限,只是在一些特定的词汇与发音上存在不同,但总整体角度分析,方言与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大范围的相似性。并且,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部分老年化的人群所说的方言,与年轻人所讲的方言,也存在差异性,且以年轻人所说的方言,更容易使人理解。这也表明方言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的同化。这对于方言的留存,也将产生出极大的限定与制约。
(三)年轻人对方言的认可度降低。
据不完全统计,在对方言区人群和普通话人群所进行的调查中显示,有85%以上的人群认为普通话是我国各个区域与民族间进行融合与交流的基础和依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言形式无法跟随上时代的 脚步,则必然要被淘汰,这也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仅有15%左右的人群认为: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受几千年文化洗礼后所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任凭其自生自灭,而要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与手段,将其尽量的留存和传承。正是由于普通话的逐渐推广与普及,使得对于方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四、方言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一)给予方言特定的话语空间。
在现阶段普通话快速推广与普及的今天,若要对方言进行有效的留存、传承、及发展,便要给予方言特定的话语空间。首先,可在中小学课堂上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方言类课程”,且此类课程不应作为主要学科,可作为兴趣学科或辅修学科,使中小学生从小便对本地区的文化及语言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其次,促进本地区人群在基本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进行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此种模式,便可促使方言的流通范围与空间得以确保[5]。
(二)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予以传承及推广。
对于方言的传承与推广,可通过政府文化部门与民间文化团体相结合,以省、市、或地区为区间,进行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文艺汇演,如地方方言民歌、各类戏曲类节目等。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可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与方言的结合性传播,例如:利用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直播平台等自媒体,进行特色方言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性传播,促进更多人能够对传统语言文化做到了解,并以此为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存做出相应的促进。
(三)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正所谓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虽然应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对于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应当进行积极的留存与传承的。而留存与传承的基础,便是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尤其对于崇尚先进科技与文化的新时代年轻人,更要在掌握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同步结合我国的社会特色,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会。而传承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文化推广与传播,更要充分挖掘出方言中的特色与精髓,使人们清晰的认识到地方方言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应得到更好的重视,这对于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普通话大力推广与普及的今天,人们对于方言的认知与了解逐渐降低,甚至处于模糊认知的状态。对此,应在对普通话与方言进行细致区分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对方言的留存及传承,做进行积极的推进与发扬,这是确保方言得以留存,并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放. 普通话与安徽方言对比浅探[J]. 滁州職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4):31-33.
[2] 杨晋毅. 洛阳市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布与使用情况[J]. 语言文字应用, 1997(4):58-62.
[3] 张树铮. 试论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J]. 语言文字应用, 1995(4):94-98.
[4] 钱薇. 浅谈普通话对柳州方言的影响[J]. 青年时代, 2015(3):64-64.
[5] 朱中原 普通话的历史《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