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恒成立问题的解题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函数与不等式既是知识的结合,又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交汇处,因此成为高考的热点。恒成立问题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恒成立问题在解法上是灵活多样的,其某些解法及解题思想,对解决其它数学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析,来帮助学生加强对这一类问题的掌握。
  一、变换主元
  例1、设不等式mx2-2x+1-m<0对于满足|m|≤2的一切实数m的值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若本题改为“不等式mx2-2x+1-m<0对于任意的实数x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则问题可化归为文[1]中的例2进行求解。但对于本题学生则难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将x看成自变量,m看成是参数,求解确实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变换主元,将m看成自变量,x看成是参数,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2-1)m+1-2x<0,这样就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来求解,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解:原不等式转化为(x2-1)m+1-2x<0,记f(m)=(x2-1)m+(1-2x),其中-2≤m≤2。
  根据题意得
    说明:本题将m视为主变量,则f(m)的图像是一条线段,即f(m)为一次函数,可利用一次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二、巧用等号
  例2、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的图像过点(-1,0),问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对于任意的x,不等式x≤f(x)≤ (1+x2)恒成立?
  分析(一):本题也为恒成立问题,需将不等式x≤f(x)≤ (1+x2)看成“对于任意的x,x≤f(x)与f(x)≤ (1+x2)同时恒成立”,故需两次利用恒成立思想来求解。
  解:由题意知:对于任意的x,x-f(x)≤0与f(x)- (1+x2)≤0恒成立,
  即ax2+(b-1)x+c≥0……(1)与(a- )x2+bx+c- ≤0……(2)恒成立。
  由(1)得
  由(2)得
  又函数f(x)=ax2+bx+c的图像过点(-1,0),故a-b+c=0,即a+c=b。
  从而有
  所以a=c,2(a+c)-1=0。
  所以存在常数a=c= 、b= 满足题意。
  分析(二):如果我们能观察不等式x≤f(x)≤ (1+x2) 的特征,巧妙利用其中的两个等号,则问题将会变得简单得多。
  解:因为函数f(x)=ax2+bx+c的图像过点(-1,0),故a-b+c=0……(1)。
  当x=1时,1≤f(1)=a+b+c≤1,所以a+b+c=1……(2)。由(1)、(2)得:b= ,a+c= ,
  所以f(x)=ax2+ x+ -a。又因为x-f(x)≤0对于任意的x恒成立,所以ax2- x+ -a≥0恒成立。
  所以a= 。
  所以存在常数a=c= 、b= 满足题意。
  说明:在第二种方法中,我们是通过利用不等式中的等号,快速简单地求出b= ,a+c= ,从而达到化简解题过程的目的。
  三、利用最值
  例3、定义在(-∞,3]上的减函数f(x)使得f(a2-sinx)≤f(a+1+cos2x)对一切x∈R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可先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去掉对应法则f,得a+1+cos2x≤a2-sinx≤3,再利用恒成立知识去求解,其中用到了函数的最值思想。
  解:由题意知只要a+1+cos2x≤a2-sinx≤3恒成立。由a+1+cos2x≤a2-sinx,得a2-a- ≥-(sinx- )2。由a2-sinx≤3得a2-3≤sinx。而-(sinx- )2的最大值为0,sinx的最小值为-1,因此 , - 2≤a≤ 。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 2≤a≤ 。
  说明:“f(a)≤g(x)或f(a)≥g(x)对于给定区间上的一切x恒成立” 问题,实际上最终可转化为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小值或最大值问题,即f(a)≤gmin(x)或f(a)≥gmax(x),然后再解相应的不等式即可。其中也用到了分离常数这一思想。
  四、数形结合
  例4、若不等式x2-logax<0在区间(0, )内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为超越不等式,其中既有二次函数,又有对数函数,因此难以用常规方法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将不等式x2-logax<0转化为x2  解: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函数f1(x)=x2与f2(x)=logax的图像,f(x)=log x与f1(x)=x2的图像交于点(0.5,0.25)。由图(1)可知:当a0≤a≤1时,在(0, )上函数f1(x)=x2的图像恒在f2(x)=logax图像的下方。由f(0.5)=log 0.5=0.25得a0= ,故 ≤a<1。
  
  以上所给的四例,是恒成立问题中的重要题型,其解决方法与思想也非常重要。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文中所给的例子,今后再遇到恒成立有关问题就可以顺利地解决。
其他文献
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包括听说和读写两方面的内容,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它们同等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布置准备工作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在口语交际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这是上好交际课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
期刊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学好美术的重要条件。我认为,要让学生学好素描,一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
期刊
笔者从事美术教学多年来,对于美术教学中的各种基本教学,实现了不少的成果。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曾对美术课尤其是简笔画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画是最正确的,但是从笔法上、线条上、比例构图上他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素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对于画面笔法线条比例结构的驾驭能力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下面就素描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转移注意,克服色彩单调。大家都知道,近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一、得当的教学方
期刊
摘 要:和谐课堂是初中物理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对于如何构建初中物理和谐课堂这个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可以从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施教与学生需求的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和谐、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和谐等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合作、进取、互爱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关键词:构建 初中物理 和谐课堂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是社会各方面的
期刊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
期刊
追求“高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永不停歇的探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我经常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吗?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究竟收获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学生更有效的自主发展,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一、学会品析文章的精美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格尔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
期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定法”是说数学教学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人们公认的某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在实践中也必须因校因人(指教师)、因时、因学生、因教材而异,这就是所谓“无定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环节教学法。不过并不是说在每一节数学课中每个环节都要用到。一节课抓住几个环节也就够了。所有环节中每一环节所占时间,哪一环节需强化或减弱,则须因内容、因学生而定,不可强求一律。  数学
期刊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因为这种理论经常应用到现代高科技和生活生产中。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受力分析和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试题经常以电场和磁场叠加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复合场”。 现结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对此类题目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础知识点拨  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情况分类说明  (1)带电粒子做直线运动,常见情况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新理念改变了对课堂教学的传统定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