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xu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的话直白明了,然而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少之又少。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好知识点这一结果,而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门艺术,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掀起课堂高潮、架设师生情感桥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观念。问题意识不仅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品质。人类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许多经过时间考验留存下来的优秀篇目具有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个人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提问、主动质疑,在互动合作中领悟作品的精髓,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明显缺乏问题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培养问题意识,创设质疑氛围是前提
  老师在抱怨学生没有问题或是不会问问题时,或许首先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问题意识吗?注重培养过学生的问题意识吗?虽然近年来一直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教改,但在高考指挥棒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求学生消化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探索性思维的发展。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想,在这之前教师首先要解放的是自己。教师有质疑精神、钻研意识,并且愿意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的奇思异想,学生才有自由的思维空间,才敢疑,进而会疑,最终形成师生共同质疑、解疑的良好氛围。
  问题意识应是师生双方所共有的,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平等意识,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也使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互动合作、共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二、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疑、质疑是根本
  首先,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必须是深入思考的产物,任何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源于思考。丰富的宝藏往往掩埋在地层深处,品文章亦如此,要对语言文字层层开掘,精心推敲,才能真正发现蕴含其中的内在光辉。只有对教材有个人的贴切独到的见解,教师才能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质疑环节。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教材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质疑探究。“学则须疑”必须建立在对知识有所了解并进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如此,学生也如此。这样学生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本,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识,提出真正有质量的疑问。
  三、以文本为中心,回归语文课堂是核心
  对教材的质疑探究从文本出发,最终还要回到文本中来,回归语文课堂。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也不是历史课、艺术课或是科学课,最终还是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而非漫天质疑,问题的解决也应紧扣语文课的课程目标。杨绛是否冷漠,引导学生扣住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欧亨利小说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引导学生透过小说的三要素来了解小说的特点;《寒风吹彻》通过对“寒”和“热”的解读了解象征手法。回归语文课堂,挖掘语文因素的美感,是语文课设疑、质疑、解疑的最直接目的。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人教版)选了司马迁这篇惊险奇绝,充满刀光剑影的经典作品——《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但细读文本,你会发现,鸿门宴上除了刘项之间你争我夺,好不热闹之外,还有项庄、樊哙等武夫们的刀来剑去惊心动魄,上演着楚汉争雄的历史大戏;其实在这场大戏之中有一个人后来居上,在楚汉争雄的大戏中真正掌握先机,赢得主动,这个人就是大阴谋家---陈平。  太史公在“鸿
期刊
在随笔写作中如何彰显随笔的特色,以区别于传统作文训练模式?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  一、真实性原则  其实写作都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主要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创作主体可以对所反映的题材、素材进行能动的加工,杂取种种,合为一个,这是塑造典型的基本方法。但散文对真实性的要求应该比小说高,多数散文所叙之事,所写之景,都比较切近生活
期刊
过去的一学期,高三28班每个月都能被评为“文明班级”,每次月考尖子生都能在平行班中占优势,对这样的成绩我有点满足。自从当了班主任,我感觉生活更充实了,只是生活少了很多乐趣,有的是更多的敏感和责任。每天早起晚归,感觉很累。想起高二那年,我遇到很多挑战我的或者班级的权威的后进生,经过一年的整治,终于感觉班级呈现出该有的班风和学风。我静下来想了很多,觉得班主任是否应该在角色上要有所转换,班主任应该成为一
期刊
针对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命题所选用的材料,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特别是阅读题。教师“讲什么”和“高考考什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让执教语文这门学科的老师们实在有些困感。如果老师仅仅按照教学大纲去上课,学生仅仅依赖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我想这绝对不能应付高考的。所以,思考语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学好语文,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训练,长期坚持与积累,要养成一种语文分析能力、
期刊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段令后人产生无限暇想的描写,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经典的景物描写。陶渊明将之放在那个令自己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的外面,于是那片乐土就被命名为“桃花源”。不过,我们通常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往往关注的是作者丰富的想象与瑰丽的笔触,而忽视这段景物描写背后的含义。我们是否思考过作者为何要将桃花安置在这片乐土之外呢?桃花在这里是否有着特殊的含义呢?它
期刊
某日下午,我要去给学生上《墙上的斑点》这一课。之前利用早读的时间已经让学生阅读过这篇小说了,但因为小说比较难懂,我还是选择在课上再花时间让学生好好读一读课文。  一开始,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对“意识流”这个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明白“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
期刊
一  管仲年轻时就与鲍叔交往密切,鲍叔知道管仲非常贤能。后来,鲍叔事奉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竭忠尽智,各为其主。纠与小白这对异母弟兄为君位血拼,你死我活,白胜纠亡,管仲受牵连被囚,一般来说,个人仕途画上了句号。管仲怎会料到,此时鲍叔不避君嫌,不顾己位,力挺他为齐相,自己甘屈其下。管仲果然才气过人,谋略超群,施政于齐,终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达而念旧,贵不忘
期刊
常见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得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所谓推断,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分析、鉴别和比较,甚至可以把猜测也包括进去。学会了判断,在阅读时,即使遇到难词难句,也能解决。学会推断文言词义的技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语境分析法  
期刊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以热爱、信任、鼓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的爱心教育,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谊。教师好比爱的甘露,学生好比阳光下绽放的花儿。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
期刊
“关键词”这个概念自2005年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便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并呈较强的生命力之趋势,在近年各地的高考卷中不断出现,如2006年广东卷19题,2008年福建卷第14题、江苏卷第4题,2009年天津卷第22题、四川卷第19题等,而考生在面对这一考题时,往往心中无底,困惑较多,不少考生感觉靠碰运气,得分往往也很不理想,部分同学甚至因此失去了关键的分数。考生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面对文段无从下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