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的话直白明了,然而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少之又少。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好知识点这一结果,而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门艺术,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掀起课堂高潮、架设师生情感桥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观念。问题意识不仅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品质。人类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许多经过时间考验留存下来的优秀篇目具有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个人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提问、主动质疑,在互动合作中领悟作品的精髓,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明显缺乏问题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培养问题意识,创设质疑氛围是前提
老师在抱怨学生没有问题或是不会问问题时,或许首先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问题意识吗?注重培养过学生的问题意识吗?虽然近年来一直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教改,但在高考指挥棒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求学生消化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探索性思维的发展。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想,在这之前教师首先要解放的是自己。教师有质疑精神、钻研意识,并且愿意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的奇思异想,学生才有自由的思维空间,才敢疑,进而会疑,最终形成师生共同质疑、解疑的良好氛围。
问题意识应是师生双方所共有的,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平等意识,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也使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互动合作、共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二、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疑、质疑是根本
首先,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必须是深入思考的产物,任何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源于思考。丰富的宝藏往往掩埋在地层深处,品文章亦如此,要对语言文字层层开掘,精心推敲,才能真正发现蕴含其中的内在光辉。只有对教材有个人的贴切独到的见解,教师才能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质疑环节。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教材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质疑探究。“学则须疑”必须建立在对知识有所了解并进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如此,学生也如此。这样学生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本,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识,提出真正有质量的疑问。
三、以文本为中心,回归语文课堂是核心
对教材的质疑探究从文本出发,最终还要回到文本中来,回归语文课堂。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也不是历史课、艺术课或是科学课,最终还是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而非漫天质疑,问题的解决也应紧扣语文课的课程目标。杨绛是否冷漠,引导学生扣住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欧亨利小说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引导学生透过小说的三要素来了解小说的特点;《寒风吹彻》通过对“寒”和“热”的解读了解象征手法。回归语文课堂,挖掘语文因素的美感,是语文课设疑、质疑、解疑的最直接目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观念。问题意识不仅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品质。人类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许多经过时间考验留存下来的优秀篇目具有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个人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提问、主动质疑,在互动合作中领悟作品的精髓,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明显缺乏问题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培养问题意识,创设质疑氛围是前提
老师在抱怨学生没有问题或是不会问问题时,或许首先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问题意识吗?注重培养过学生的问题意识吗?虽然近年来一直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教改,但在高考指挥棒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求学生消化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探索性思维的发展。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想,在这之前教师首先要解放的是自己。教师有质疑精神、钻研意识,并且愿意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的奇思异想,学生才有自由的思维空间,才敢疑,进而会疑,最终形成师生共同质疑、解疑的良好氛围。
问题意识应是师生双方所共有的,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平等意识,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也使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互动合作、共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二、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疑、质疑是根本
首先,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必须是深入思考的产物,任何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源于思考。丰富的宝藏往往掩埋在地层深处,品文章亦如此,要对语言文字层层开掘,精心推敲,才能真正发现蕴含其中的内在光辉。只有对教材有个人的贴切独到的见解,教师才能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质疑环节。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教材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质疑探究。“学则须疑”必须建立在对知识有所了解并进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如此,学生也如此。这样学生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本,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识,提出真正有质量的疑问。
三、以文本为中心,回归语文课堂是核心
对教材的质疑探究从文本出发,最终还要回到文本中来,回归语文课堂。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也不是历史课、艺术课或是科学课,最终还是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而非漫天质疑,问题的解决也应紧扣语文课的课程目标。杨绛是否冷漠,引导学生扣住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欧亨利小说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引导学生透过小说的三要素来了解小说的特点;《寒风吹彻》通过对“寒”和“热”的解读了解象征手法。回归语文课堂,挖掘语文因素的美感,是语文课设疑、质疑、解疑的最直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