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将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以增强人的心理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受到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和欢迎。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美。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在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些数字都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 正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的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自90年代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来到校园,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的不同影响,有的学生懒散,有的好胜争强,有的孤独封闭,有的多愁善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性和心理缺陷。大部分学生没有受过挫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还有就是单亲家庭的影响、考试分数和盲目攀比等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隐患。
2.学校处理不当,造成心理失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也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不屑,同学的鄙视等,就会形成心理压抑,从而破罐子破摔、无心向学、精神不振。有的还因不善交往,造成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严重地侵害着学生的纯洁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传媒,信息化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二、强化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认真上好每周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自护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否则就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有愉快和轻松感。学生就会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长大后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3.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开展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帮助的作用。阿莫纳什维里曾说过:“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经验,是个性形成的肥沃土壤。”因此,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爱国志士和伟大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如《黄继光》《詹天右》《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教材。
4.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当今社会由于家庭问题而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离异家庭、不和睦家庭、个体户、丧父母等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因此,要积极开通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社会利用媒体的报道多向家长宣讲家长教育子女的艺术方法。让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来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
责任编辑 小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在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些数字都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 正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的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自90年代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来到校园,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的不同影响,有的学生懒散,有的好胜争强,有的孤独封闭,有的多愁善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性和心理缺陷。大部分学生没有受过挫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还有就是单亲家庭的影响、考试分数和盲目攀比等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隐患。
2.学校处理不当,造成心理失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也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不屑,同学的鄙视等,就会形成心理压抑,从而破罐子破摔、无心向学、精神不振。有的还因不善交往,造成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严重地侵害着学生的纯洁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传媒,信息化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二、强化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认真上好每周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自护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否则就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有愉快和轻松感。学生就会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长大后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3.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开展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帮助的作用。阿莫纳什维里曾说过:“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经验,是个性形成的肥沃土壤。”因此,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爱国志士和伟大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如《黄继光》《詹天右》《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教材。
4.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当今社会由于家庭问题而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离异家庭、不和睦家庭、个体户、丧父母等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因此,要积极开通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社会利用媒体的报道多向家长宣讲家长教育子女的艺术方法。让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来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
责任编辑 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