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比照“优化一堂课”比赛的目的、目标,分析了教员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其生成的原因,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教员教学能力的提高途径。
关键词:优化;士官院校;教员;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优化一堂课”及其优化的方向与要求
所谓“优化一堂课”,即在一般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本学科本课程的代表性内容,在一堂课5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细致、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引导帮助学员在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和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教学训练角度来定性,“优化一堂课”的目的就在于尝试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细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吸引力,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提高了学习效果。
优化的“一堂课”是我系每个专业的窗口,是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课程建设的“前沿”,对我系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士官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已然明确,“优化一堂课”的关键在于“优化”,因而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要在“优化”上下功夫。当然,这里的“优化”是相对的,但至少优化的“一堂课”要有所超越。那么,如何超越,超越什么呢?
首先,选取的内容要“优”,以政治理论课为例,应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符合“贴近现实、面向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军营”实际,可联系军队、社会和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可联系学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而无论如何分析,都绝不能忘记必须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能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同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相结合,寻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二是能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探索丰富、发展基本原理的生长点,实现理论的拓展和观点的创新;三是能从不同角度贯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对深化改革开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样其他课程亦应如此,作为技术类院校,我们培养的士官属于实用操作型人才,优化必须考虑突出、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彰显出对创新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视,要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引导,切实做好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手段要“优”,诸如:教员讲授要精练、生动、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50分钟内讲清问题;师生互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和民主的教学作风,调动学员的学习自主性,让学员参与教学,发挥学员的创造性;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信息量,提高课程内容的可接受度;营造严谨而宽松、严肃而愉悦、有序而活泼的课堂气氛。
以上即是笔者对何谓“优化一堂课”及其优化的方向与要求的理解。
二、“优化一堂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优化一堂课活动的积极效应是,提高了教员改进授课质量的热情,使广大教员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良性扩展,授课能力技巧不断提高,相互探讨的风气愈来愈浓。同时,这个活动仿佛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与优秀教员的差距,看到了他人与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主要问题
1、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层次和实际文化水平,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偏深或偏浅的现象,对理论、原理的把握度不够准确。
2、尽管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已很成熟,但局限在教室中,教学手段仍显单一。
3、从教员的教学过程来看,有些教员对教学的基本范式缺乏了解,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员是未经过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的。
4、有的教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把握仍不够到位,缺乏深度。
5、教与学互动不够,教员还停留在单纯的“讲”上,师生互动环节几乎未得到体现。
6、有的教员临阵怯场,影响实际水平正常发挥。
7、从授课过程看,换位思考、从学员角度考虑教学似嫌不够,对于学员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似乎考虑过少。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排除因教学任务紧张、准备不充分等客观因素,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个体知识结构有待调整
所谓个体知识结构,是指某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所谓质的对比关系,是指该人具有几种不同方面或领域(专业)的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质的对比关系表明了该人知识面的宽度;而量的对比关系表明该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深度。如果这种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组成合理,我们便说这个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当前教员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的现象仍旧存在。具体来说本体性知识和一般性知识在深度、广度及结构上不尽合理,特别是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加强。从量上说,不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质上说,不具有必备的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下述转移:知识拥有量要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知识拥有广度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更新知识要从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接纳知识要从被动型结构向创造型结构转化,惟有此,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教学任务需要,才敢于向新的教学领域挑战。
2、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
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育人工程,又是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员不仅要有学科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还必须懂得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学科教育的科学理论。无论是宏观教学过程的制探和设计,还是微观教学过程的设计,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要素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离开了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必然使教学实践活动陷入盲目性。
3、教学知识不足
一些青年教员由于不善于积累教学经验,而导致教学知识不足。所谓教学知识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而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训练的知识。教学知识直接表现为教员的教学能力和功力,表现为教学的创造能力和教学风格。
4、没有把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作为艺术,不仅使学习者有一种收获感、成长感,而且能使学者感受学习有一种特有的愉悦和享受。教学艺术是教员综合素质、教学形象、教育人格和教育才华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教员的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风格、教育理想转化为教学境界的完美体现。如果不能将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艺术,往往就会照本宣科,脱离学员的实际需求,进而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5、继续教育没有跟上时代需求
在信息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不存在绝对严格的界限,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员必然伴随着终生学习。尽管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有大政策、大环境,但对教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有限的培训机遇中,不同专业的培训机会也不均等。各级院校 承办的各专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过程中过多强调人员的共性,忽视了教员的个性。因此继续教育还没有成为教员的一种自觉需要而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6、心理素质还须强化,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员的心理特征,遵循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而且自身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身心愉快、情绪热烈、气质优良、性格稳定、意志坚定、动机正确、行为端正的心理品质。否则,心理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弱,必然影响教员的应变能力,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处置,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士官院校教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优化个体知识结构,注重教员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教员应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规范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与规律,既能从事教育教学又能从事工程实践,“上台能讲授,下台能操作”。这就要求对教员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首先必须从优化结构人手。一方面,加强教员职业训练,增强教员执教能力。教员这个职业需要课堂教学双向交流活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演练,惟此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执教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临床专家”,能够“分析”、“诊断”、“医治”自身及他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因此,作为一名教员,还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要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规律。否则,就会倒不出和倒不好学员需要的“水”来。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教员专业实践能力。可以适时安排教员到一线部队调研、下工厂跟班试验,了解最新装备、技术性能和科研信息等,掌握自己所教内容的操作技能,进而使教员从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加强教员自身心理的调节,提高教学应变能力
高“情商”的教员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表示出来”(马卡连柯)。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教员在学历、知识水平之外,其语言态度、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对学员的影响不可小觑。教员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员。教员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员起着仿效作用。同时,教学过程也是教员心理素质不断锻打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又会促使教员学会心态控制,教学应变能力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突发的各种意外事件便有可能及时地、艺术地化解。
(三)建立新型培训体系,加强教员继续教育
教员进修提高是教员的权力,更是教员的义务。训练部门应不断推进教员培训体系创新,着力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运作有序、务实高效的长效培训机制,把教员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用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链。具体来说,一是制定实施骨干教员培养计划,既可采取提高他们的学历形式,也可以采用单科进修、短期研修班等形式带动教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增加教员实践活动,选派没有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到部队代职或短期工作,使教员在实践中得到启发,获得提高。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员“转型、提高”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目前我校拥有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模拟中心、各类专业实验室等,这些为教员实现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由于保守观念的束缚,这些硬件中有的利用率还不高,致使软件的开发受到限制,这样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了教员的发展,降低了教员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为教员提供一个人本化的学习发展环境十分必要。作为教员队伍的主管机构可以采取情感激励、任务驱动、交流互动、目标牵制、评价引导等手段推动教员主动地、自觉地完善自己,从而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具有竞争力的教员队伍。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今天,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员队伍是确保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我们每一名教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投身这一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实践之中,让教学艺术之花开出人才培养的丰硕之果。
关键词:优化;士官院校;教员;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优化一堂课”及其优化的方向与要求
所谓“优化一堂课”,即在一般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本学科本课程的代表性内容,在一堂课5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细致、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引导帮助学员在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和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教学训练角度来定性,“优化一堂课”的目的就在于尝试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细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吸引力,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提高了学习效果。
优化的“一堂课”是我系每个专业的窗口,是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课程建设的“前沿”,对我系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士官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已然明确,“优化一堂课”的关键在于“优化”,因而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要在“优化”上下功夫。当然,这里的“优化”是相对的,但至少优化的“一堂课”要有所超越。那么,如何超越,超越什么呢?
首先,选取的内容要“优”,以政治理论课为例,应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符合“贴近现实、面向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军营”实际,可联系军队、社会和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可联系学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而无论如何分析,都绝不能忘记必须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能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同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相结合,寻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二是能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探索丰富、发展基本原理的生长点,实现理论的拓展和观点的创新;三是能从不同角度贯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对深化改革开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样其他课程亦应如此,作为技术类院校,我们培养的士官属于实用操作型人才,优化必须考虑突出、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彰显出对创新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视,要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引导,切实做好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手段要“优”,诸如:教员讲授要精练、生动、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50分钟内讲清问题;师生互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和民主的教学作风,调动学员的学习自主性,让学员参与教学,发挥学员的创造性;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信息量,提高课程内容的可接受度;营造严谨而宽松、严肃而愉悦、有序而活泼的课堂气氛。
以上即是笔者对何谓“优化一堂课”及其优化的方向与要求的理解。
二、“优化一堂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优化一堂课活动的积极效应是,提高了教员改进授课质量的热情,使广大教员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良性扩展,授课能力技巧不断提高,相互探讨的风气愈来愈浓。同时,这个活动仿佛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与优秀教员的差距,看到了他人与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主要问题
1、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层次和实际文化水平,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偏深或偏浅的现象,对理论、原理的把握度不够准确。
2、尽管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已很成熟,但局限在教室中,教学手段仍显单一。
3、从教员的教学过程来看,有些教员对教学的基本范式缺乏了解,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员是未经过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的。
4、有的教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把握仍不够到位,缺乏深度。
5、教与学互动不够,教员还停留在单纯的“讲”上,师生互动环节几乎未得到体现。
6、有的教员临阵怯场,影响实际水平正常发挥。
7、从授课过程看,换位思考、从学员角度考虑教学似嫌不够,对于学员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似乎考虑过少。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排除因教学任务紧张、准备不充分等客观因素,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个体知识结构有待调整
所谓个体知识结构,是指某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所谓质的对比关系,是指该人具有几种不同方面或领域(专业)的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质的对比关系表明了该人知识面的宽度;而量的对比关系表明该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深度。如果这种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组成合理,我们便说这个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当前教员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的现象仍旧存在。具体来说本体性知识和一般性知识在深度、广度及结构上不尽合理,特别是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加强。从量上说,不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质上说,不具有必备的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下述转移:知识拥有量要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知识拥有广度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更新知识要从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接纳知识要从被动型结构向创造型结构转化,惟有此,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教学任务需要,才敢于向新的教学领域挑战。
2、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
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育人工程,又是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员不仅要有学科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还必须懂得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学科教育的科学理论。无论是宏观教学过程的制探和设计,还是微观教学过程的设计,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要素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离开了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必然使教学实践活动陷入盲目性。
3、教学知识不足
一些青年教员由于不善于积累教学经验,而导致教学知识不足。所谓教学知识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而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训练的知识。教学知识直接表现为教员的教学能力和功力,表现为教学的创造能力和教学风格。
4、没有把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作为艺术,不仅使学习者有一种收获感、成长感,而且能使学者感受学习有一种特有的愉悦和享受。教学艺术是教员综合素质、教学形象、教育人格和教育才华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教员的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风格、教育理想转化为教学境界的完美体现。如果不能将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艺术,往往就会照本宣科,脱离学员的实际需求,进而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5、继续教育没有跟上时代需求
在信息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不存在绝对严格的界限,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员必然伴随着终生学习。尽管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有大政策、大环境,但对教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有限的培训机遇中,不同专业的培训机会也不均等。各级院校 承办的各专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过程中过多强调人员的共性,忽视了教员的个性。因此继续教育还没有成为教员的一种自觉需要而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6、心理素质还须强化,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员的心理特征,遵循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而且自身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身心愉快、情绪热烈、气质优良、性格稳定、意志坚定、动机正确、行为端正的心理品质。否则,心理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弱,必然影响教员的应变能力,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处置,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士官院校教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优化个体知识结构,注重教员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教员应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规范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与规律,既能从事教育教学又能从事工程实践,“上台能讲授,下台能操作”。这就要求对教员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首先必须从优化结构人手。一方面,加强教员职业训练,增强教员执教能力。教员这个职业需要课堂教学双向交流活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演练,惟此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执教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临床专家”,能够“分析”、“诊断”、“医治”自身及他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因此,作为一名教员,还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要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规律。否则,就会倒不出和倒不好学员需要的“水”来。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教员专业实践能力。可以适时安排教员到一线部队调研、下工厂跟班试验,了解最新装备、技术性能和科研信息等,掌握自己所教内容的操作技能,进而使教员从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加强教员自身心理的调节,提高教学应变能力
高“情商”的教员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表示出来”(马卡连柯)。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教员在学历、知识水平之外,其语言态度、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对学员的影响不可小觑。教员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员。教员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员起着仿效作用。同时,教学过程也是教员心理素质不断锻打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又会促使教员学会心态控制,教学应变能力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突发的各种意外事件便有可能及时地、艺术地化解。
(三)建立新型培训体系,加强教员继续教育
教员进修提高是教员的权力,更是教员的义务。训练部门应不断推进教员培训体系创新,着力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运作有序、务实高效的长效培训机制,把教员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用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链。具体来说,一是制定实施骨干教员培养计划,既可采取提高他们的学历形式,也可以采用单科进修、短期研修班等形式带动教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增加教员实践活动,选派没有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到部队代职或短期工作,使教员在实践中得到启发,获得提高。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员“转型、提高”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目前我校拥有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模拟中心、各类专业实验室等,这些为教员实现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由于保守观念的束缚,这些硬件中有的利用率还不高,致使软件的开发受到限制,这样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了教员的发展,降低了教员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为教员提供一个人本化的学习发展环境十分必要。作为教员队伍的主管机构可以采取情感激励、任务驱动、交流互动、目标牵制、评价引导等手段推动教员主动地、自觉地完善自己,从而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具有竞争力的教员队伍。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今天,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员队伍是确保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我们每一名教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投身这一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实践之中,让教学艺术之花开出人才培养的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