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探析人工饲养是否会导致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发生变化,2019年7月在广西大桂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布置监控摄像头对22只野生鳄蜥和44只人工繁育鳄蜥进行监控,记录2种环境中被观察个体在每个时段(1 h)内每种行为的占用时长,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夏季行为时间分配方面,野生鳄蜥种群的移动、捕食及晒太阳行为时间占比极显著高于人工饲养个体(P0.05).夏季行为节律方面,当气温较高时(13:00—16:00),人工饲养个体静栖行为占比为7
【机 构】
:
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6;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6;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州,5428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析人工饲养是否会导致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发生变化,2019年7月在广西大桂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布置监控摄像头对22只野生鳄蜥和44只人工繁育鳄蜥进行监控,记录2种环境中被观察个体在每个时段(1 h)内每种行为的占用时长,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夏季行为时间分配方面,野生鳄蜥种群的移动、捕食及晒太阳行为时间占比极显著高于人工饲养个体(P0.05).夏季行为节律方面,当气温较高时(13:00—16:00),人工饲养个体静栖行为占比为73.04%~82.82%,而野生个体多选择隐蔽(行为占比56.82%~62.88%);野生个体移动行为占比有2个明显的高峰,分别位于07:00(5.42%)和18:00(6.02%),而人工饲养个体移动行为占比仅有1个明显高峰,位于19:00(2.34%);野生个体捕食行为有3个高峰,分别位于07:00(2.35%)、11:00(1.70%)及17:00(0.98%),而人工饲养个体几乎没有出现捕食行为(全天行为占比为0~0.08%).人工饲养导致鳄蜥的行为时间分配及节律发生变化,建议改善饲养条件和方式,以减少人工饲养鳄蜥与野生鳄蜥的行为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煤矸石对褶纹冠蚌斧足和外套膜重金属含量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煤矸石/水比率的养殖池培养褶纹冠蚌,1年后,采用ICP-MS和组织学石蜡切片技术,测定不同处理褶纹冠蚌体内斧足和外套膜组织重金属含量并观察各组织切片变化情况.[结果]①煤矸石中的微量元素未对养殖池内的沉积物造成明显污染,沉积物中Cu、Zn、As、Pb和Cd含量分别为21.12 ~22.35、90.70 ~109.27、28.54 ~36.24、21.30 ~23.53和0.11 ~0.13 mg/kg;②外套膜对微量元素的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
[目的]研究人工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对4种污水重金属元素的净化能力.[方法]用实验室已有的10株菌株,测定不同时间污水重金属浓度及菌株吸附率,并拟合细菌与真菌平均吸附率模型,分析不同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净化能力的影响.[结果]①10株高效菌株对不同浓度污水pb2+的吸附率高(H)、中(M)、低(L)范围分别为27.30% ~ 52.27%、32.17% ~56.07%、32.17% ~ 56.07%,F26(Aspergillus iizukae)、B19(Bacillus megaterium)分别是高
2020年11月—2021年3月,通过非损伤性采样收集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冬眠前后的粪便样品,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微量法测定2个时期样品的36项生理生化指标,从而研究黑熊在冬眠前后生理生化水平的差异,分析黑熊在冬季的生理适应情况.结果表明:黑熊在冬眠前后瘦素等12项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甘油三酯等4项指标发生极显著变化.冬眠期间能量利用主要从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质、体内新陈代谢和体温降低,苏醒后身体需要迅速恢复正常活动等方面皆与冬眠前后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解动物园笼养条件下熊猴(Macaca assamensis)种群社会等级结构及其对笼舍空间的利用情况,于2017年4月—2018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都匀市西山动物园5只熊猴(青年♂1、青年♂2、青年♀1、成年♂1以及成年♀1)行为.结果显示:(1)攻击—屈服行为矩阵表明,青年♂1发出攻击行为最多(295次),青年♂2发出屈服行为最多(74次),该熊猴群体等级顺位从高到低依次是成年♂1、成年♀1、青年♀1、青年♂1和青年♂2.(2)熊猴对笼舍5个区域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丰容区(C区)、笼底区(D区
为探讨冬季食物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的能量预算对策,将野外捕获的树麻雀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半饥饿驯化组、1/4饥饿驯化组,驯化4周,对其体重和器官重、基础代谢率等生理指标,以及肠绒毛肠道组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体重、基础代谢率、消化能、消化率、体脂质量分数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各器官的鲜重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树麻雀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增高(P<0.01),胰腺、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和腺胃中
2017年7月—2020年6月,在陕南地区进行调查监测过程中,共收集到朱鹮(Nip-ponia nippon)死亡个体273只,其中包括雏鸟15只、幼鸟153只、成鸟105只.对其死亡时间、地域分布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朱鹮的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和1—2月;洋县境内死亡朱鹮数量占死亡总数的70%以上;朱鹮死亡原因包括疾病、机械性损伤、天敌捕食、坠巢、溺水、电击、盗猎、中毒、先天残疾,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未知死因共11类.
2016年9月—2019年3月,采用样点法在水鸟的南迁期(8—10月)、越冬期(11月—次年1月)、北迁期(2—3月)对云南省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迁徙水鸟进行监测.共记录水鸟7目10科38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种.研究期内,保护区内越冬水鸟优势种累计记录10种,分别为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赤颈鸭(Mareca penelope)、罗纹鸭(M.falcata)、赤膀鸭(M.strepera
[目的]对菜蚜(桃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OBP和CSP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结构分析,为菜蚜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公共转录组数据,采用BLAST、多序列比对、保守半胱氨酸序列分析、进化发育树构建和蛋白三维结构同源建模等方法鉴定和分析甘蓝蚜和萝卜蚜的OBP和CSP基因.[结果]甘蓝蚜鉴定出12个OBP基因、8个CSP基因,萝卜蚜鉴定出12个OBP基因和12个CSP基因;经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直系同源基因在3种菜蚜(甘蓝蚜、萝卜蚜及桃蚜)之间相似度较高,但不同OBP和CSP基
为了探究通过被毛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啮齿目(Rodentia)动物种类鉴定的可行性,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其二阶导数谱(SD-IR)对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背毛和腹毛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大仓鼠的背毛和腹毛均能反映出该物种的特征性成分,背毛和腹毛的红外图谱基本一致,均在621、679、782、846、1562、1637 cm-1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形成,在3415、3470 cm-1均有明显吸收峰出现,形成W形图谱;二阶导数谱也基本相同,均在683、703、77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