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速度,还是买平安
买汽车到底是买什么?这个问题在汽车刚诞生那会答案当然是代步,后来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让它迅速从基本的代步需求衍生到追求速度的刺激,外观的绚美以及移动空间舒适性的混合诉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近十数年的时间内复制了西方200年汽车工业文明走过的道路。如今,在大型城市,走进任何一千主流品牌的4S店,外观、舒适性、操控性、安全性、性价比五大因素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不同的用户,针对自己的需求寻找契
身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丰田汽车则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更加充分地融入到整个操控系统之中。对于丰田的新车型,新的智能安全系统已经成功融入原有智能行车网络之中。其最大特点便在于当驾驶者疲劳而未能顾及安全车距时,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司机;
旦发生碰撞车祸时,电子系统中的智能装置就能对发动机起到保护作用,以防起火燃烧,并自动报警。而且它还可以通过方向盘测试司机的脉搏来探知其疲劳度,当其过于疲劳时电脑开始摇晃驾驶座,如果仍无反映,汽车将会被强行停止并熄火。
同样来自日本的三菱公司也在最近新推出一款高技术安全汽车,车内不仅装有一般的安全设施。而且还装有先进的雷达探测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红绿灯、交通标志;探测前方道路上的障碍物、道路状况,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具有很高的人工智能。另外,该汽车还能根据司机的眨眼频率,及时向驾驶人员发出“过度疲劳,应该休息”的警告。仿若就在一夜之间,汽车智能安防成为业界研发的共同诉求。
前路漫漫
前进的道路已经被划定方向,横陈的阻碍已有先锋官们撕开了一个口子,我们也看到了来自市场的积极反应,但反馈来的信息却并不是完全乐观的。
首先,它的发展并不平衡。这类技术大多被运用于中、高端车型之上,而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绝对比重的中低档乘用车暂时并没有受到这次技术革命的惠泽。尤其是在我国,从消费到研发环节,这一革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我国一些以汽车工业为研究方向的学院在加紧研发自主智能防撞系统之外,各大品牌的研发中心和国产自主品牌似乎对这个新兴的领域关注不够。中国主流汽车市场似乎成为了被这一项新兴技术遗忘的大陆。尽管技术的发展从高端流向低端,从挑刺的欧美市场逐步流向中国市场原本就是业界不言自明的规律,但事关安全和生命的技术是否应该打破这种并不完全合理的规律,提前关怀一下中低市场?作为一个汽车工业正在崛起的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度,是否也应该把研发重心向这个方向靠拢?
其次,如前所述,尽管这种距离无人驾驶仅一步之遥的技术已经采用了大量的安全技术及防范措施,但并不等于驾车或乘车就进入了保险箱,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
一方面,现有侦测技术对于汽车极不稳定的行驶环境和工作状况把握往往还存在着偏差。在这一环境中,电脑有时也会受到不良因素(病毒、硬件失效)的干扰,可靠性存在令人担忧的地方。
另一方面,电子信息并非万能,它在帮助驾驶员判断行驶状况和提供安全预警的同时也分散了驾驶员的注意力,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最近的统计报告也指出,在美国每年发生的600万起车祸中,25%则是由于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的,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汽车在行驶在道路上被智能安防系统突然锁死(或者误判、误操作),又会增加后方车辆发生事故的几率。
因此,仅靠汽车的先进信息系统或某些安全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行车中的安全隐患。现有安全系统也有很多技术设计方面急待提高,还有待研发机构在今后取得更实质化的成绩。
买汽车到底是买什么?这个问题在汽车刚诞生那会答案当然是代步,后来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让它迅速从基本的代步需求衍生到追求速度的刺激,外观的绚美以及移动空间舒适性的混合诉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近十数年的时间内复制了西方200年汽车工业文明走过的道路。如今,在大型城市,走进任何一千主流品牌的4S店,外观、舒适性、操控性、安全性、性价比五大因素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不同的用户,针对自己的需求寻找契
身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丰田汽车则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更加充分地融入到整个操控系统之中。对于丰田的新车型,新的智能安全系统已经成功融入原有智能行车网络之中。其最大特点便在于当驾驶者疲劳而未能顾及安全车距时,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司机;
旦发生碰撞车祸时,电子系统中的智能装置就能对发动机起到保护作用,以防起火燃烧,并自动报警。而且它还可以通过方向盘测试司机的脉搏来探知其疲劳度,当其过于疲劳时电脑开始摇晃驾驶座,如果仍无反映,汽车将会被强行停止并熄火。
同样来自日本的三菱公司也在最近新推出一款高技术安全汽车,车内不仅装有一般的安全设施。而且还装有先进的雷达探测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红绿灯、交通标志;探测前方道路上的障碍物、道路状况,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具有很高的人工智能。另外,该汽车还能根据司机的眨眼频率,及时向驾驶人员发出“过度疲劳,应该休息”的警告。仿若就在一夜之间,汽车智能安防成为业界研发的共同诉求。
前路漫漫
前进的道路已经被划定方向,横陈的阻碍已有先锋官们撕开了一个口子,我们也看到了来自市场的积极反应,但反馈来的信息却并不是完全乐观的。
首先,它的发展并不平衡。这类技术大多被运用于中、高端车型之上,而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绝对比重的中低档乘用车暂时并没有受到这次技术革命的惠泽。尤其是在我国,从消费到研发环节,这一革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我国一些以汽车工业为研究方向的学院在加紧研发自主智能防撞系统之外,各大品牌的研发中心和国产自主品牌似乎对这个新兴的领域关注不够。中国主流汽车市场似乎成为了被这一项新兴技术遗忘的大陆。尽管技术的发展从高端流向低端,从挑刺的欧美市场逐步流向中国市场原本就是业界不言自明的规律,但事关安全和生命的技术是否应该打破这种并不完全合理的规律,提前关怀一下中低市场?作为一个汽车工业正在崛起的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度,是否也应该把研发重心向这个方向靠拢?
其次,如前所述,尽管这种距离无人驾驶仅一步之遥的技术已经采用了大量的安全技术及防范措施,但并不等于驾车或乘车就进入了保险箱,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
一方面,现有侦测技术对于汽车极不稳定的行驶环境和工作状况把握往往还存在着偏差。在这一环境中,电脑有时也会受到不良因素(病毒、硬件失效)的干扰,可靠性存在令人担忧的地方。
另一方面,电子信息并非万能,它在帮助驾驶员判断行驶状况和提供安全预警的同时也分散了驾驶员的注意力,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最近的统计报告也指出,在美国每年发生的600万起车祸中,25%则是由于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的,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汽车在行驶在道路上被智能安防系统突然锁死(或者误判、误操作),又会增加后方车辆发生事故的几率。
因此,仅靠汽车的先进信息系统或某些安全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行车中的安全隐患。现有安全系统也有很多技术设计方面急待提高,还有待研发机构在今后取得更实质化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