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保健饮料的茶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无性系良种茶叶以它具有的特性及优势正得以快速发展,本文针对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对应措施,以实现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良种茶园 栽培技术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不断升温,“云茶”产业更加迅猛发展,云南大叶种茶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在当今人类呼唤生态文明,追求健康消费的理念时,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茶”产品已不仅仅是种饮品,形成了一种文化。在这种发展机遇下,如何实现“云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成为云南茶人茶同的观点,更是云南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叶也正是在提升茶产业的进程中得以快速推广,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受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出率低的茶园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何提高建园质量,实现预期目标是投资者探索思考的问题,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供探讨。
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叶的生长特性源大叶群体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有着相似的要求,为使茶园达到高产优质,生态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环境理想,土壤有机质丰富,应因土壤PH值在5一6.5之间,土壤重金属含量达无公害标准,坡度在25°以下的平缓地或坡地进行园地规划,做到园、林、路综合配套。根据地形地貌、种植规模,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地设置场(厂)部、茶园区(块)、茶园道路、职工生活区以及水利系统,规划茶园时,在相对集中连片的基础上,保留茶园周围原有的植物及其生物群落,尽力减少对原有生态的破坏。茶园与农田地、外界道路间应修建隔离沟、隔离带,选择留养有益树种或人工植树营造防护林带,力争建成“三保”生态茶园,以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
2注重開垦质量,确保种植基础
茶园开垦是茶园建设中劳动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环境,开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茶苗成活率以及茶业产量。云南茶区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自然条件优越,土质肥沃,如何充分发挥自然肥力,保证茶树养分供应室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茶园开垦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2.1开垦时间的掌握
根据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基地开发规模合理安排开垦时间,一般应掌握在11月至翌年2月,这段时间降雨极少,土壤水分较高,易于开挖,种植沟内的回填杂草和表层土(肥层土)沤堆时间较长,沟内水分充足,杂草容易腐熟,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2.2种植沟的开挖及其台面构筑
种植沟的深宽应园地地形、种植台面和种植方式灵活掌握,为便于茶园管理和保持茶树长势,15°以上的坡地种植一行(单行单株)为宜,台面宽在1.6米以上,种植沟深宽最低位50×60cm;15°以下的平地或缓坡地可进行双行种植,台面宽在2米以上,种植沟深宽最低为50×80cm。
2.3合理施入底肥,保证幼苗养分供应
底肥施如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肥料利用率和茶树长势,生产中,有人认为底肥就应施入最底层,其实不然,无性系良种茶苗在最关键的生长期(生长高峰期)1-2年要从50cm以下的土壤中吸取养分是相当困难的。施肥深度一般掌握在沟深20-30cm处,主要是亩施150千克钙美磷或500-800千克经沤堆的农家肥,两者混施效果更好。
3品种选择及结构布局
在搞好市场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当地茶园小气候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好种植品种,做到品种合理搭配,保证产品结构多样化是实现茶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基地的经营者和决策者,首先要了解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系列品种的生长特性,根据各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适制性以及丰产性等综合性症状决定品种的布局,切忌品种单一老化,品种多、乱、杂。
4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及种植方法
种植技术是茶苗成活的关键,保证单位面积的茶苗存量是茶园丰产的前提,提高茶苗成活率和保持率也就显得极为重要,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4.1.1种植沟的深翻(翻沟)
种植前的4-5月份对种植沟进行一次全面的深翻,也称为复垦或翻沟,深翻深度不低于40cm,深翻时要将大土团(块)打碎,以保证旱季种植沟内土壤水分的正常输送。
4.1.2种植台面的整理及茶园小环境建设
种植沟开挖和深翻过程实际也是台面形成的过程,但为保持茶园水土,还需进一步地整理种植台面,在种植沟等高水平的基础上,做到台面外高内低,即外侧高内侧低。
4.1.3茶苗的选择贮运
茶苗品种及质量影响着茶面的成活,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业各品种都有其特性,要选择适合茶园小气候环境的品种。茶苗出圃钱,要做到抗旱炼苗。通过减少茶苗供水,揭除遮阳网,25cm以上高度茶苗打顶等措施增强茶苗适应性。要求茶苗根系发达,五病虫害,茶苗最低在20cm以上。
就地育苗种植是茶苗最为理想的举措,否者就应采取最为周全的护苗措施。
4.2种植方式的选择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管理为原则,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是实现茶园丰产增收的基础。地形复杂多变是基地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15°以下的平地或缓坡地宜采用双行单株,株行距为34×40cm的种植方式,15°以上的陡坡地宜采用单行单株种植,株距一般为25-30cm之间。
4.3茶苗的科学种植
种植技术直接关系着茶苗的成活,无性系良种茶苗相对于实生苗的种植要细,选择最佳的种植时间是首要问题,各茶区一般要在雨季开始后,种植沟内土壤含水量达60%以上才能种植。茶苗最好用竹篮、竹筐装运,避免根部风驰日照。一天内种不玩的茶面应进行假植贮苗,做到边打塘开沟边快速定植的流水作业。不论是打塘还是开沟,都应保证茶面根系自然舒展,做到定植后的根系角度分布与苗床时根系分布一致,深度达到覆盖扦插穗头苗叶和上剪口为宜,苗株坐正挺立,根部回填土下紧上松。 5幼龄茶园的管理
实施综合技术管理措施是茶园建设成功的保证,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说明了建设过程中开挖是基础,种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
5.1茶园生态群落建设
随在保留茶园周围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在茶园的主干道、支道以及步道两侧应种植行道树,并在主干道、支道行道间种植金华菊、三叶豆等绿肥,在留养茶园有益树种的同时,每块茶园都应间种一定数量的适宜树种或果树作为遮荫树,1300m以上的高山茶园每亩宜种植6-8株遮荫树,1300m以下茶园可掌握在8-12株。较为理想的树种有樟树、杨梅、柿花等品种。通过营造理想的茶园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
5.2保苗护苗措施
5.2.1茶园铺草
茶园铺草是一项较为理想的农艺措施,茶苗定植完成后及时进行铺草,不仅能保湿增温,还可以避免雨水冲刷造成的台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茶园铺草主要是受劳动力以及所需材料的制约。
5.2.2茶园浅耕除草及追施壮苗肥
茶苗定植后的7-10月份是云南茶区降雨较为集中的时期,也是杂草生长旺季的季节,为保证幼苗生长健壮,未铺草盖膜的茶园应及时进行浅耕除草,浅耕松土时间一般掌握在9月20日至10月10日进行,深度以根部5cm范围内2-4cm,其余为8-10cm为宜。浅耕除草的同时进行根部追施清粪水或有效氮浓度为0.7%的复合肥液肥,追肥后盖土或用地膜覆盖。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以促进幼苗生长,提高茶苗成活率。
5.3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茶树形成理想树冠结构的关键措施,标准苗定植的茶苗,只要管理到位,定植当年就可以进行1-2次定型修剪,一般要求苗高达20cm以上,主干剪口处达半木质化,根据幼苗长势和分枝情况灵活掌握修剪的高度和次数,修剪的高度一般掌握在第一次剪口离地15-20cm,以后的修剪在前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20cm,多数品种的良种茶苗进行三次定型修剪就可培育理想的树冠结构,分枝角度小的品种如雪芽100号或部分生长旺盛的幼苗就需要进行三次以上的定型修剪,做到适时合理的修剪是科学修剪的原则。完成修剪养蓬后采摘面高度以80cm左右为宜。
5.4茶园土壤管理
保证幼苗健壮生长是幼齡茶园土壤管理的目的,因此土壤管理要做到常耕勤除,适时施肥,以保证幼苗根部土壤的疏松以及肥料的集中供应。茶苗定植后第二年5月20日至6月20日,9月10日至9月20日进行两次浅耕除草,11月20至12月25日进行一次中耕除草,其间可进行1-2次追施氮磷钾配比合理的复合肥,第三年有计划地增施农家肥或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实现茶园的早产高产,稳定优质奠定基础。
5.5茶园病虫害防治
幼龄茶园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害相对较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虫害。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为主要措施来降低病虫的危害程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病虫发生规律,掌握最佳防治时间,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保证幼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壮生长。
6投产茶园的管理
茶园投产后,要以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划茶园管理,在保证养分供应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及时合理采摘,根据产品质量要求采摘相应标准的鲜叶,正确处理好鲜叶产量、质量与产品质量、产值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综合技术措施,实现茶园产值的最大化,以保证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良种茶园 栽培技术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不断升温,“云茶”产业更加迅猛发展,云南大叶种茶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在当今人类呼唤生态文明,追求健康消费的理念时,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茶”产品已不仅仅是种饮品,形成了一种文化。在这种发展机遇下,如何实现“云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成为云南茶人茶同的观点,更是云南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叶也正是在提升茶产业的进程中得以快速推广,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受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出率低的茶园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何提高建园质量,实现预期目标是投资者探索思考的问题,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供探讨。
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叶的生长特性源大叶群体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有着相似的要求,为使茶园达到高产优质,生态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环境理想,土壤有机质丰富,应因土壤PH值在5一6.5之间,土壤重金属含量达无公害标准,坡度在25°以下的平缓地或坡地进行园地规划,做到园、林、路综合配套。根据地形地貌、种植规模,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地设置场(厂)部、茶园区(块)、茶园道路、职工生活区以及水利系统,规划茶园时,在相对集中连片的基础上,保留茶园周围原有的植物及其生物群落,尽力减少对原有生态的破坏。茶园与农田地、外界道路间应修建隔离沟、隔离带,选择留养有益树种或人工植树营造防护林带,力争建成“三保”生态茶园,以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
2注重開垦质量,确保种植基础
茶园开垦是茶园建设中劳动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环境,开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茶苗成活率以及茶业产量。云南茶区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自然条件优越,土质肥沃,如何充分发挥自然肥力,保证茶树养分供应室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茶园开垦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2.1开垦时间的掌握
根据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基地开发规模合理安排开垦时间,一般应掌握在11月至翌年2月,这段时间降雨极少,土壤水分较高,易于开挖,种植沟内的回填杂草和表层土(肥层土)沤堆时间较长,沟内水分充足,杂草容易腐熟,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2.2种植沟的开挖及其台面构筑
种植沟的深宽应园地地形、种植台面和种植方式灵活掌握,为便于茶园管理和保持茶树长势,15°以上的坡地种植一行(单行单株)为宜,台面宽在1.6米以上,种植沟深宽最低位50×60cm;15°以下的平地或缓坡地可进行双行种植,台面宽在2米以上,种植沟深宽最低为50×80cm。
2.3合理施入底肥,保证幼苗养分供应
底肥施如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肥料利用率和茶树长势,生产中,有人认为底肥就应施入最底层,其实不然,无性系良种茶苗在最关键的生长期(生长高峰期)1-2年要从50cm以下的土壤中吸取养分是相当困难的。施肥深度一般掌握在沟深20-30cm处,主要是亩施150千克钙美磷或500-800千克经沤堆的农家肥,两者混施效果更好。
3品种选择及结构布局
在搞好市场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当地茶园小气候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好种植品种,做到品种合理搭配,保证产品结构多样化是实现茶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基地的经营者和决策者,首先要了解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系列品种的生长特性,根据各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适制性以及丰产性等综合性症状决定品种的布局,切忌品种单一老化,品种多、乱、杂。
4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及种植方法
种植技术是茶苗成活的关键,保证单位面积的茶苗存量是茶园丰产的前提,提高茶苗成活率和保持率也就显得极为重要,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4.1.1种植沟的深翻(翻沟)
种植前的4-5月份对种植沟进行一次全面的深翻,也称为复垦或翻沟,深翻深度不低于40cm,深翻时要将大土团(块)打碎,以保证旱季种植沟内土壤水分的正常输送。
4.1.2种植台面的整理及茶园小环境建设
种植沟开挖和深翻过程实际也是台面形成的过程,但为保持茶园水土,还需进一步地整理种植台面,在种植沟等高水平的基础上,做到台面外高内低,即外侧高内侧低。
4.1.3茶苗的选择贮运
茶苗品种及质量影响着茶面的成活,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茶业各品种都有其特性,要选择适合茶园小气候环境的品种。茶苗出圃钱,要做到抗旱炼苗。通过减少茶苗供水,揭除遮阳网,25cm以上高度茶苗打顶等措施增强茶苗适应性。要求茶苗根系发达,五病虫害,茶苗最低在20cm以上。
就地育苗种植是茶苗最为理想的举措,否者就应采取最为周全的护苗措施。
4.2种植方式的选择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管理为原则,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是实现茶园丰产增收的基础。地形复杂多变是基地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15°以下的平地或缓坡地宜采用双行单株,株行距为34×40cm的种植方式,15°以上的陡坡地宜采用单行单株种植,株距一般为25-30cm之间。
4.3茶苗的科学种植
种植技术直接关系着茶苗的成活,无性系良种茶苗相对于实生苗的种植要细,选择最佳的种植时间是首要问题,各茶区一般要在雨季开始后,种植沟内土壤含水量达60%以上才能种植。茶苗最好用竹篮、竹筐装运,避免根部风驰日照。一天内种不玩的茶面应进行假植贮苗,做到边打塘开沟边快速定植的流水作业。不论是打塘还是开沟,都应保证茶面根系自然舒展,做到定植后的根系角度分布与苗床时根系分布一致,深度达到覆盖扦插穗头苗叶和上剪口为宜,苗株坐正挺立,根部回填土下紧上松。 5幼龄茶园的管理
实施综合技术管理措施是茶园建设成功的保证,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说明了建设过程中开挖是基础,种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
5.1茶园生态群落建设
随在保留茶园周围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在茶园的主干道、支道以及步道两侧应种植行道树,并在主干道、支道行道间种植金华菊、三叶豆等绿肥,在留养茶园有益树种的同时,每块茶园都应间种一定数量的适宜树种或果树作为遮荫树,1300m以上的高山茶园每亩宜种植6-8株遮荫树,1300m以下茶园可掌握在8-12株。较为理想的树种有樟树、杨梅、柿花等品种。通过营造理想的茶园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
5.2保苗护苗措施
5.2.1茶园铺草
茶园铺草是一项较为理想的农艺措施,茶苗定植完成后及时进行铺草,不仅能保湿增温,还可以避免雨水冲刷造成的台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茶园铺草主要是受劳动力以及所需材料的制约。
5.2.2茶园浅耕除草及追施壮苗肥
茶苗定植后的7-10月份是云南茶区降雨较为集中的时期,也是杂草生长旺季的季节,为保证幼苗生长健壮,未铺草盖膜的茶园应及时进行浅耕除草,浅耕松土时间一般掌握在9月20日至10月10日进行,深度以根部5cm范围内2-4cm,其余为8-10cm为宜。浅耕除草的同时进行根部追施清粪水或有效氮浓度为0.7%的复合肥液肥,追肥后盖土或用地膜覆盖。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以促进幼苗生长,提高茶苗成活率。
5.3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茶树形成理想树冠结构的关键措施,标准苗定植的茶苗,只要管理到位,定植当年就可以进行1-2次定型修剪,一般要求苗高达20cm以上,主干剪口处达半木质化,根据幼苗长势和分枝情况灵活掌握修剪的高度和次数,修剪的高度一般掌握在第一次剪口离地15-20cm,以后的修剪在前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20cm,多数品种的良种茶苗进行三次定型修剪就可培育理想的树冠结构,分枝角度小的品种如雪芽100号或部分生长旺盛的幼苗就需要进行三次以上的定型修剪,做到适时合理的修剪是科学修剪的原则。完成修剪养蓬后采摘面高度以80cm左右为宜。
5.4茶园土壤管理
保证幼苗健壮生长是幼齡茶园土壤管理的目的,因此土壤管理要做到常耕勤除,适时施肥,以保证幼苗根部土壤的疏松以及肥料的集中供应。茶苗定植后第二年5月20日至6月20日,9月10日至9月20日进行两次浅耕除草,11月20至12月25日进行一次中耕除草,其间可进行1-2次追施氮磷钾配比合理的复合肥,第三年有计划地增施农家肥或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实现茶园的早产高产,稳定优质奠定基础。
5.5茶园病虫害防治
幼龄茶园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害相对较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虫害。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为主要措施来降低病虫的危害程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病虫发生规律,掌握最佳防治时间,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保证幼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壮生长。
6投产茶园的管理
茶园投产后,要以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划茶园管理,在保证养分供应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及时合理采摘,根据产品质量要求采摘相应标准的鲜叶,正确处理好鲜叶产量、质量与产品质量、产值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综合技术措施,实现茶园产值的最大化,以保证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