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些成就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稳住了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在: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19年产量达到13277亿斤,2020年粮食产量继续高位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种源的自给率超过70%。“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速。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超过320万家,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例达到35.9%。2019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2300亿美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7.6%,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万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019年达到8500亿元,2015年至2019年平均增速超过10%,直接带动1200万人就业。建成32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11个农业产业强镇、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1亿人,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1.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十三五”时期,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78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農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补齐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任务,自2016年以来累计支持522.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危房,核验表明,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共支持242.4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众改造危房,有效保护了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国全力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几年来,国家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亿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00万农村学生,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近52万人,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加大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力度,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14所高校,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健康扶贫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了每个贫困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合格医生,贫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把全部贫困人口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三重保障范围,同时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减轻医疗费用垫资负担。坚持精准脱贫,实行分类施策,确保政策措施“精准到人、精准到病”,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采取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分类救治措施,为贫困人口提供救治服务,基本实现贫困患者“应治尽治、应保尽保”。贫困地区卫生环境和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累计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脱贫。
此外,近年来,我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房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探索建立农村建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开展钢结构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建成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宜居农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其中约75%转运到城镇终端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开展百县示范,制定技术标准,农村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其中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总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在: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19年产量达到13277亿斤,2020年粮食产量继续高位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种源的自给率超过70%。“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速。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超过320万家,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例达到35.9%。2019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2300亿美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7.6%,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万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019年达到8500亿元,2015年至2019年平均增速超过10%,直接带动1200万人就业。建成32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11个农业产业强镇、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1亿人,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1.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十三五”时期,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78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農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补齐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任务,自2016年以来累计支持522.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危房,核验表明,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共支持242.4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众改造危房,有效保护了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国全力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几年来,国家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亿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00万农村学生,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近52万人,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加大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力度,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14所高校,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健康扶贫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了每个贫困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合格医生,贫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把全部贫困人口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三重保障范围,同时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减轻医疗费用垫资负担。坚持精准脱贫,实行分类施策,确保政策措施“精准到人、精准到病”,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采取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分类救治措施,为贫困人口提供救治服务,基本实现贫困患者“应治尽治、应保尽保”。贫困地区卫生环境和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累计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脱贫。
此外,近年来,我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房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探索建立农村建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开展钢结构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建成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宜居农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其中约75%转运到城镇终端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开展百县示范,制定技术标准,农村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其中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总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