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企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企业课程是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类型,是双主体育人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特色班”试点项目的实践,提出适合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企业课程的研发思路,从开发流程、要素分析及保障机制等三个维度展开,并介绍企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企业课程开发 教学设计 创新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47-03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是试点专业之一。“现代学徒制”需要一种全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其核心就是在企业完成学徒的全部企业课程。近年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双主体育人模式,依据全国物流行业标准和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了系统深入的企业课程建设和实践。
一、企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创新
(一)特点
1.双主体育人特色。企业课程设计的主体是学校,实施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需要,要求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培养的主要受益者是企业。作为培养主体,其承担了师资、经费、工作场地、技术标准等。参与培养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学校,作为学生的代表,制定和开发企业课程,要求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快速准确地对接企业需求。两个主体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在企业工作岗位由企业师傅授课考核,由学校老师负责教学过程监督。
2.一岗一课一师傅。一般来说培养岗位确定以后,其培养的内容基本确定了,通过工作场的选定、师傅的选聘,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合、工作任务的负荷程度,确认培训时间、考核时间。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考核通过后,就可以拿到该岗位的上岗证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掌握该岗位的工作技能,针对性强,没有拖泥带水。
3.可实现批量培训、专项培训。单纯企业的“师徒制”培养,一般来说,起批量有限,大多数是“一对一”。但是在学校的参与下,学生一般是成班建制的,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也要求数量比较大,因此培训一般呈“流水线”形式,对于有一定熟练程度要求、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技能,通过设计一定的专项培训完成。
(二)创新
1.现有企业培训课程的重构。师带徒的培养方案和过程在企业里面是完整和长期的过程,其内训课程大部分是成体系的,但是更多是针对实际需要的碎片化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在企业里广泛存在。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对企业课程的开发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总体上缺乏一个基本认知,就是企业课程已经存在于企业的学徒过程,已经是企业岗位上的真实工作過程、培养过程,这个工作过程是不用设计的,是选定的。我们只是要对这个工作过程进行梳理、修订,针对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加以增改,形成课程基本要求。在重构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入一定的前瞻性的技术和技能扩展。
2.企业(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确定。企业培养员工是有非常明确的培训目标,比如每小时完成几个加工工件,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就一定要完成规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达不到是不能毕业的。在制定劳动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参照行业内的岗位标准和劳动定额,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现有的技术和装备条件,要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要求一般要比社会平均熟练程度要高一点,确保企业有一定的盈余空间。企业课程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也可以是企业员工晋升、转岗培训的学习资料。
3.劳动工具或设备的选定是整个学习培训工程的关键。要培养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学生学习企业课程之前一定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当前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条件下的机械电气和数控技术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再经过反复实践操作,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二、企业课程开发流程
双主体育人模式严格遵循“工作过程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只是“工作过程中学习”中的“工作”更加系统,更加具有“教育”的功能,需要制订周密的学习计划,不断深化。由于学徒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在企业中实施,因此这种“工作”就不是随意的,需要相应的“企业课程”来与之对应。企业课程开发的总体流程包括分析学生和转岗员工,分析工作环境,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组建课程素材库,合理安排素材库,科学合理地体现教育规律。
企业课程首先立足于某个岗位,人力资源的专家根据人才需求情况、技能复杂程度等,准确把握学徒的时间长短、师傅的标准、入职学徒的要求、考核标准、完成学徒后的适用期限等,这些是企业HR要做的事情,现在要把这些课程让在校的学生来完成。这些内容要拿过来用之前要进行二次开发,因此企业课程的开发要由学徒企业的HR、师傅和学校教师、专职实训教师共同来完成,具体步骤如图1。
三、企业课程要素的设计
(一)学生主体的选择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要有一个犹豫期,决定从哪个角度和环节入手完成这门课程,“因材施教”是这门课程第一堂课的一大特色。学生可以在校内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充分研读《中国职业大典》和行业分类标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这个岗位的主要操作技能和知识体系构成,判断自身需要增补哪些知识,以及未来这项工作技能的主攻方向。
一般来讲,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下一步内容和主要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愿分组和排班。
(二)工作场景的选择
对于现代化大生产来讲,一般一个工序对应一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一个或几个工作场景组成,包括确认工作目标、工具设备、工艺流程、考核指标等。一般来讲,一旦岗位确定,这个场景一般就会大致确认,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统筹考虑流程优化和新技术应用等带来的工艺流程变革。 学生要在这个环境中利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通过岗位劳动,充分展现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个地方是一个将知识升华为技能的平台。
(三)聘请师傅标准
“师傅”一般由HR来选派,一般具有从事本工种连续3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有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的专业骨干担任。
“师傅”受到企业人力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的双重管理,具体负责学徒的学、教组织工作;企业人力部门有权给师傅下达带、教学徒的任务,师徒也可自愿结对,报所在人力资源部批准,交学校教务部门备案;一个师傅可以带、教学徒一名至多名,具体带多少,由企业人力资源部根据需要统筹安排。
师傅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及时纠偏,保障工作有一定节奏和工作方向,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四)劳动工具的选定
在参加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种劳动工具可以选择。我们选择劳动工具一定要注意先进性和广泛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培训结束还上不了岗的尴尬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更新速度比较快的劳动工具,在选择时要充分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
(五)课程教学目标的技能等级设计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岗位的一般工人的熟练程度是什么样子,即达到初级、中级还是高级水平,一定时间内达到的培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讲,一般要求达到一个基本的操作,但是高职教育一般来讲技能要求更高一些。要和企业HR商议,共同确认一个合理的实习培训可以达到的目标。
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如何量化。在相类似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前提下,由两个方面来反映:技术水平和劳动紧张程度。不同岗位不同技能具有很大差异,我们给出物流专业的量化指标,比如采用小时分拣、处理或派送件数等。
一般来讲,企业的要求会比这个目标稍微高一点,具体根据企业人力管理部门、指导老师以及师傅共同来确认。
(六)课程培训时间的选定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对每个技能的操作完整开展,需要足够的时间保障,多少合适,需要对技术复杂程度和实践的重复频率进行评估。企业培训一般学徒的标准时间是一个经验估算的过程,即在学生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的学生经过多长时间能够达到这个基本目标。
技术复杂程度是培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其水平大致相当,难学难懂难模仿的时间要长一点,在实践操作过程如何量化的问题,是企业课程实施的关键难题。这一点可以结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时量来参考设计,也可以单独计算。
实践中的重复度是影响培训时间的另一个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同一个动作或要领,重复出现,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会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也就是重复出现越多,其自我学习的机会就會越多,熟悉的时间就会短些,反之熟悉的时间就会长一些。比如农产品包装,平时接触的多是某一类水果,但是一到春节、中秋等节假日,品种数量就会增加。
四、企业课程开展的保障机制
(一)企业课程实施的动力源是企业,而不是职业院校
对于学校而言,职业培养是长期的行为,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足够优秀的企业与之合作,大部分学校都会主动向心仪的优秀企业伸出橄榄枝。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双方的事情,有一方不配合,也很难做到善始善终,但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只是某个时段一味地要人,是短期行为,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是为了完成眼前目标而已,因此必须树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激励,实现校、政、企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企业课程评价的最终主体是用人单位,而不是教育部门
职业院校服务的客户有两个:一个是直接客户学生,另一个是间接客户企业。如果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岗位不满意,其实就是对目前的岗位课程学习不满意,就很难说让学生在这个岗位就业。企业对于学生不满意,其实就是该生在整个培训过程的考核不及格,企业也很难留下这名学生。当然也有学生考核不错,学生最终没有选择这个企业。企业课程开展得好,就有利于促进就业,学生就愿意到这个岗位就业,也就是说让企业行业来检验培养的效果,其可行性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通过近年来的双主体育人实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企业课程开展是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的,企业通过开展企业课程,发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拥有优先招聘权,提高了企业招聘的准确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完善了企业课程的设计、实施、考核等全过程,为下一步实施“现代学徒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正榜,王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
[2]李如姣.“现代学徒制”下物流专业“企业课程”的开发探索[J].商贸人才,2016(10)
[3]黄晓玲.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角色与责任[J].职教论坛,2018(12)
[4]李瑞荣.高职课程与企业课程的比较与对接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2)
【基金项目】“中国制造2025下的‘顺丰实验班’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JG53)
【作者简介】全 红(1969— ),女,陕西长安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物业管理的职业教学与科研;尤宝庆(1967— ),男,河南许昌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的职业教学;李传民,男,山东莘县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物流安全工程与管理的职业教学与科研。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企业课程开发 教学设计 创新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47-03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是试点专业之一。“现代学徒制”需要一种全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其核心就是在企业完成学徒的全部企业课程。近年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双主体育人模式,依据全国物流行业标准和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了系统深入的企业课程建设和实践。
一、企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创新
(一)特点
1.双主体育人特色。企业课程设计的主体是学校,实施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需要,要求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培养的主要受益者是企业。作为培养主体,其承担了师资、经费、工作场地、技术标准等。参与培养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学校,作为学生的代表,制定和开发企业课程,要求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快速准确地对接企业需求。两个主体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在企业工作岗位由企业师傅授课考核,由学校老师负责教学过程监督。
2.一岗一课一师傅。一般来说培养岗位确定以后,其培养的内容基本确定了,通过工作场的选定、师傅的选聘,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合、工作任务的负荷程度,确认培训时间、考核时间。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考核通过后,就可以拿到该岗位的上岗证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掌握该岗位的工作技能,针对性强,没有拖泥带水。
3.可实现批量培训、专项培训。单纯企业的“师徒制”培养,一般来说,起批量有限,大多数是“一对一”。但是在学校的参与下,学生一般是成班建制的,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也要求数量比较大,因此培训一般呈“流水线”形式,对于有一定熟练程度要求、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技能,通过设计一定的专项培训完成。
(二)创新
1.现有企业培训课程的重构。师带徒的培养方案和过程在企业里面是完整和长期的过程,其内训课程大部分是成体系的,但是更多是针对实际需要的碎片化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在企业里广泛存在。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对企业课程的开发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总体上缺乏一个基本认知,就是企业课程已经存在于企业的学徒过程,已经是企业岗位上的真实工作過程、培养过程,这个工作过程是不用设计的,是选定的。我们只是要对这个工作过程进行梳理、修订,针对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加以增改,形成课程基本要求。在重构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入一定的前瞻性的技术和技能扩展。
2.企业(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确定。企业培养员工是有非常明确的培训目标,比如每小时完成几个加工工件,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就一定要完成规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达不到是不能毕业的。在制定劳动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参照行业内的岗位标准和劳动定额,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现有的技术和装备条件,要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要求一般要比社会平均熟练程度要高一点,确保企业有一定的盈余空间。企业课程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也可以是企业员工晋升、转岗培训的学习资料。
3.劳动工具或设备的选定是整个学习培训工程的关键。要培养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学生学习企业课程之前一定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当前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条件下的机械电气和数控技术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再经过反复实践操作,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二、企业课程开发流程
双主体育人模式严格遵循“工作过程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只是“工作过程中学习”中的“工作”更加系统,更加具有“教育”的功能,需要制订周密的学习计划,不断深化。由于学徒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在企业中实施,因此这种“工作”就不是随意的,需要相应的“企业课程”来与之对应。企业课程开发的总体流程包括分析学生和转岗员工,分析工作环境,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组建课程素材库,合理安排素材库,科学合理地体现教育规律。
企业课程首先立足于某个岗位,人力资源的专家根据人才需求情况、技能复杂程度等,准确把握学徒的时间长短、师傅的标准、入职学徒的要求、考核标准、完成学徒后的适用期限等,这些是企业HR要做的事情,现在要把这些课程让在校的学生来完成。这些内容要拿过来用之前要进行二次开发,因此企业课程的开发要由学徒企业的HR、师傅和学校教师、专职实训教师共同来完成,具体步骤如图1。
三、企业课程要素的设计
(一)学生主体的选择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要有一个犹豫期,决定从哪个角度和环节入手完成这门课程,“因材施教”是这门课程第一堂课的一大特色。学生可以在校内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充分研读《中国职业大典》和行业分类标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这个岗位的主要操作技能和知识体系构成,判断自身需要增补哪些知识,以及未来这项工作技能的主攻方向。
一般来讲,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下一步内容和主要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愿分组和排班。
(二)工作场景的选择
对于现代化大生产来讲,一般一个工序对应一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一个或几个工作场景组成,包括确认工作目标、工具设备、工艺流程、考核指标等。一般来讲,一旦岗位确定,这个场景一般就会大致确认,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统筹考虑流程优化和新技术应用等带来的工艺流程变革。 学生要在这个环境中利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通过岗位劳动,充分展现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个地方是一个将知识升华为技能的平台。
(三)聘请师傅标准
“师傅”一般由HR来选派,一般具有从事本工种连续3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有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的专业骨干担任。
“师傅”受到企业人力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的双重管理,具体负责学徒的学、教组织工作;企业人力部门有权给师傅下达带、教学徒的任务,师徒也可自愿结对,报所在人力资源部批准,交学校教务部门备案;一个师傅可以带、教学徒一名至多名,具体带多少,由企业人力资源部根据需要统筹安排。
师傅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及时纠偏,保障工作有一定节奏和工作方向,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四)劳动工具的选定
在参加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种劳动工具可以选择。我们选择劳动工具一定要注意先进性和广泛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培训结束还上不了岗的尴尬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更新速度比较快的劳动工具,在选择时要充分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
(五)课程教学目标的技能等级设计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岗位的一般工人的熟练程度是什么样子,即达到初级、中级还是高级水平,一定时间内达到的培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讲,一般要求达到一个基本的操作,但是高职教育一般来讲技能要求更高一些。要和企业HR商议,共同确认一个合理的实习培训可以达到的目标。
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如何量化。在相类似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前提下,由两个方面来反映:技术水平和劳动紧张程度。不同岗位不同技能具有很大差异,我们给出物流专业的量化指标,比如采用小时分拣、处理或派送件数等。
一般来讲,企业的要求会比这个目标稍微高一点,具体根据企业人力管理部门、指导老师以及师傅共同来确认。
(六)课程培训时间的选定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对每个技能的操作完整开展,需要足够的时间保障,多少合适,需要对技术复杂程度和实践的重复频率进行评估。企业培训一般学徒的标准时间是一个经验估算的过程,即在学生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的学生经过多长时间能够达到这个基本目标。
技术复杂程度是培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其水平大致相当,难学难懂难模仿的时间要长一点,在实践操作过程如何量化的问题,是企业课程实施的关键难题。这一点可以结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时量来参考设计,也可以单独计算。
实践中的重复度是影响培训时间的另一个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同一个动作或要领,重复出现,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会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也就是重复出现越多,其自我学习的机会就會越多,熟悉的时间就会短些,反之熟悉的时间就会长一些。比如农产品包装,平时接触的多是某一类水果,但是一到春节、中秋等节假日,品种数量就会增加。
四、企业课程开展的保障机制
(一)企业课程实施的动力源是企业,而不是职业院校
对于学校而言,职业培养是长期的行为,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足够优秀的企业与之合作,大部分学校都会主动向心仪的优秀企业伸出橄榄枝。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双方的事情,有一方不配合,也很难做到善始善终,但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只是某个时段一味地要人,是短期行为,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是为了完成眼前目标而已,因此必须树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激励,实现校、政、企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企业课程评价的最终主体是用人单位,而不是教育部门
职业院校服务的客户有两个:一个是直接客户学生,另一个是间接客户企业。如果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岗位不满意,其实就是对目前的岗位课程学习不满意,就很难说让学生在这个岗位就业。企业对于学生不满意,其实就是该生在整个培训过程的考核不及格,企业也很难留下这名学生。当然也有学生考核不错,学生最终没有选择这个企业。企业课程开展得好,就有利于促进就业,学生就愿意到这个岗位就业,也就是说让企业行业来检验培养的效果,其可行性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通过近年来的双主体育人实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企业课程开展是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的,企业通过开展企业课程,发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拥有优先招聘权,提高了企业招聘的准确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完善了企业课程的设计、实施、考核等全过程,为下一步实施“现代学徒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正榜,王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
[2]李如姣.“现代学徒制”下物流专业“企业课程”的开发探索[J].商贸人才,2016(10)
[3]黄晓玲.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角色与责任[J].职教论坛,2018(12)
[4]李瑞荣.高职课程与企业课程的比较与对接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2)
【基金项目】“中国制造2025下的‘顺丰实验班’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JG53)
【作者简介】全 红(1969— ),女,陕西长安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物业管理的职业教学与科研;尤宝庆(1967— ),男,河南许昌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的职业教学;李传民,男,山东莘县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物流安全工程与管理的职业教学与科研。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