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一个有效的数学课堂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主动开发,从而使知识有效内化,融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完成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
一、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活参与意识
心理学研究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做到教态和蔼、亲切、自然,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情感的价值特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在学生看来,数学是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和升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在游戏中学会了数数、比较大小,在玩积木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在购物的过程中认识了人民币,在和父母外出做客和旅游时接触了认识方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出概念。提出数学问题。唤起他们的回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再枯燥的内容,学生也会感到亲切、有用,就会积极参与,自觉努力。充分表现。
二、实现开放式教学,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面向全体的开放式的课堂,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1 用好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新的教材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进度,还要用好身边的素材,有目的地更换、选用教材中的数据和内容,在重视预设的同时更要重视课堂生成,抓住偶发资源适时调整教学环节。
2 用活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重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拓宽学习数学的渠道。采用调查访问、实践操作、网络查询、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我发展的机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3 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机制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我们还是要求学生达成同样的目标,势必造成优秀生觉得太简单,失去参与兴趣,学困生觉得太难而不想参与的局面。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期望值要适度,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参与水平
学生学习数学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把握”到“图形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等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教学价值。
1 学会动手,重视实践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选好实践操作的内容,提供探究所需的材料和条件,其次要及时把握操作时机,合理选择操作方式,如教师演示、小组合作、独立实验等等。同时还要注意操作的有序性,合理调控操作过程,提高操作实效。
2 学会动口,重视问题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新知识的切入点和知识迁移的桥梁。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抓住知识形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有利于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处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提出问题。从开始时的片言只语,浅显幼稚。甚至不得要领,到逐步学会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提问。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推理,不断寻找其中的问題,发现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丰富的联系,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感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和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同一个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因此,通过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学法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学会动脑,重视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这里所指的“活动”不是肢体运动,而是指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数学认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在动手、动口的基础上“悟”出其中的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才能使他们将知识和方法加以消化和吸收,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活参与意识
心理学研究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做到教态和蔼、亲切、自然,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情感的价值特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在学生看来,数学是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和升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在游戏中学会了数数、比较大小,在玩积木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在购物的过程中认识了人民币,在和父母外出做客和旅游时接触了认识方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出概念。提出数学问题。唤起他们的回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再枯燥的内容,学生也会感到亲切、有用,就会积极参与,自觉努力。充分表现。
二、实现开放式教学,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面向全体的开放式的课堂,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1 用好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新的教材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进度,还要用好身边的素材,有目的地更换、选用教材中的数据和内容,在重视预设的同时更要重视课堂生成,抓住偶发资源适时调整教学环节。
2 用活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重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拓宽学习数学的渠道。采用调查访问、实践操作、网络查询、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我发展的机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3 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机制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我们还是要求学生达成同样的目标,势必造成优秀生觉得太简单,失去参与兴趣,学困生觉得太难而不想参与的局面。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期望值要适度,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参与水平
学生学习数学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把握”到“图形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等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教学价值。
1 学会动手,重视实践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选好实践操作的内容,提供探究所需的材料和条件,其次要及时把握操作时机,合理选择操作方式,如教师演示、小组合作、独立实验等等。同时还要注意操作的有序性,合理调控操作过程,提高操作实效。
2 学会动口,重视问题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新知识的切入点和知识迁移的桥梁。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抓住知识形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有利于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处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提出问题。从开始时的片言只语,浅显幼稚。甚至不得要领,到逐步学会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提问。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推理,不断寻找其中的问題,发现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丰富的联系,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感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和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同一个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因此,通过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学法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学会动脑,重视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这里所指的“活动”不是肢体运动,而是指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数学认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在动手、动口的基础上“悟”出其中的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才能使他们将知识和方法加以消化和吸收,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