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先结婚后恋爱”
潘家铮于192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念至小学五年级时抗战爆发,后随家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并在颠沛流离中以初二学历结束中学生涯,1942年,日军大举进攻浙东。
1944年,潘家铮跟随父亲至汤浦镇(现上虞县)的九莲古寺,于舜阳中学任职书记(文书),半年后流浪到汤浦镇中心小学当小学教师,此后陆续执教于漓渚、双山诸校。战火蔓延,日军欺凌。就在潘家铮以为自己就这样在学校里当猢狲王度此一生时,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他带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不久,他参加“沦陷区中等学校学生甄别试验”,靠自学考得高中毕业资格。
1946年暑假,潘家铮前往杭州报考浙江大学,因自幼喜欢读书,热爱文学,便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报考中文系的字样,不料招来饱尝文人之苦的父亲的勃然大怒和一顿臭骂。重新研究招生简章上的“实科”科系后,潘家铮改报了航空工程系,希望能够做一名飞机设计师。但在次年夏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留英航空博士上吊自杀的新闻,感觉航空系就业前途无望,为保饭碗,又转至土木系。
大学生活对于潘家铮来说是极不平静的,实际上读不了多少书,且大四这一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去支援解放舟山的战争而提前一年毕业。虽然学习时间很紧,好在他多年来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故仍能在这种动乱浩劫中见缝插针地汲取知识。而浙大名师荟萃,学风严谨不乱,老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这不仅给予了潘家铮知识,更是教给了他今后在工作、研究、思考乃至做人的道理。
1950年,潘家铮大学毕业,迫于家庭状况以及经济压力,他无法像同学们一样飞往天南地北投入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恩师钱令希教授将潘家铮介绍到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
潘家铮原本以为此勘测处仅是自己工作的“过渡站”,岂料阴错阳差,从此与水电结下不解之缘,在这条道路上风雨兼程50年!正如潘家铮自己所说:“我是热爱水电事业的,但这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把我推上这条道路的,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
2 屡创佳绩铸丰碑
1956年,潘家铮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其间,他克服诸专家对此泄洪新技术的质疑,领导设计组同志积极进行复杂的坝体应力分析,并首次提出和解决坝头稳定分析问题以及坝体冷却等一系列课题;提出了拱坝坝顶溢流动静应力分析方法,组织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拱坝震动试验,使我国第一座高78米的双曲拱坝顺利建成。
1957年8月,他出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不久又任设计总工程师。1958年新安江设计代表组改为现场设计组,将设计工作转移至现场进行。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电站工地时,曾亲笔写下“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新安江水电站的基本建成,树立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第一座丰碑,而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使得宽缝重力坝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坝型。
其后,潘家铮参加了长江北口潮汐电站、黄浦江拦江大闸、飞云江珊溪、九溪梯级电站、钱塘江潮汐电站、富春江七里泷水电站、乌溪江湖南镇水电站等工程的设计规划科研工作,1965年赴雅砻江参与锦屏水电站设计。其间他发表3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水工结构计算》《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等学术著作,开启了他设计生涯的黄金时代。
在修建三峡工程的过程中,潘家铮可谓功勋卓著。因为修建三峡工程可解决长江洪灾问题,可每年将840亿度电源源不断地输往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可使万里长江真正变成一条黄金水道,所以一代又一代人对三峡苦恋不休。同时,因为修建三峡工程涉及淹没移民,又因该工程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还存在潜在生态植被破坏问题,所以又涌现出一波又一波三峡反对者。所以,潘家铮为此所承受的压力和艰辛可想而知。
潘家铮说:“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3 文理兼通成大师
潘家铮出生于破落的书香门第。曾祖父为清朝秀才,饱读诗书,后因追随太平军于南京殉难。祖父在成年后多次前往南京寻父,当然愿望破灭,但却意外了解了许多天国轶事。回乡后他潜心学术,专致古文,以开馆授徒为业,留下许多手稿。潘家铮出生后不久祖父便亡故了,但祖父留下丰富的手稿以及书籍充实了他的童年,成为他儿时的珍宝。潘父生于清朝末年新旧学交替之际,受到了旧式教育和洋学堂的双重熏陶。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他任职于浙江省教育厅,抗战后改任中学老师,饱尝生活艰辛。父亲把自己身受的一套教育照搬到儿子身上,采取“棒头出孝子”的方法,异常严厉。潘家铮曾打趣道:“我头脑里的一些古汉语知识,都是他用棒头打进去的。”潘家铮由祖母带大,祖母虽不识字,但却是一位地道的“民俗文学专家”。潘家铮啼哭时,祖母便将其揽入怀中,一边摇晃,一边唱起山歌来。潘家铮懂事后,祖母又教他猜謎。就这样,在祖母的启蒙下,潘家铮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喜欢诗歌的根苗。
潘家铮常在工作之余手捧卷书怡然自得,常钻到旧书店去苦苦搜寻宝书。他将喜怒哀乐全部寓于诗词文章中,先后有《新安江竹枝词》《女皇惊梦》《积木山房小说诗文选》等等。面对滔滔江水,改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
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毋忘告逝翁。
除诗词歌赋,潘家铮亦热衷科普创作。他的许多科幻小说都以科学道德为主题,注重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先后出版《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千秋功罪话水坝》《偷脑的贼》等科幻作品,其中,《千秋功罪话水坝》在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奖活动中获“十大科普好书”奖,《偷脑的贼》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正所谓,科普界的水电巨匠,水电界的文学大家。
从1950年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参加工作,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于病床上获中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潘家铮在科研路上风雨兼程大半个世纪,为我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潘家铮心语
南水北调是国家兴建的工程,这种工程最容易发生投资失控,因为最后是国家掏钱,不是老板掏钱。
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我是热爱水电事业的,但这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把我推上这条道路的,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
有人说我是主张上三峡工程的积极分子,这其实是误解。直到1985年,我还对三峡的移民和泥沙两个问题忧心忡忡……
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重任,失误不得、耽误不起。过分强调局部平衡,会产生不利影响,用短视眼光看问题必带来长远之痛。
吃螃蟹也得有人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外国先做,然后我们再做?
我已年逾耄耋,病发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上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
潘家铮于192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念至小学五年级时抗战爆发,后随家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并在颠沛流离中以初二学历结束中学生涯,1942年,日军大举进攻浙东。
1944年,潘家铮跟随父亲至汤浦镇(现上虞县)的九莲古寺,于舜阳中学任职书记(文书),半年后流浪到汤浦镇中心小学当小学教师,此后陆续执教于漓渚、双山诸校。战火蔓延,日军欺凌。就在潘家铮以为自己就这样在学校里当猢狲王度此一生时,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他带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不久,他参加“沦陷区中等学校学生甄别试验”,靠自学考得高中毕业资格。
1946年暑假,潘家铮前往杭州报考浙江大学,因自幼喜欢读书,热爱文学,便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报考中文系的字样,不料招来饱尝文人之苦的父亲的勃然大怒和一顿臭骂。重新研究招生简章上的“实科”科系后,潘家铮改报了航空工程系,希望能够做一名飞机设计师。但在次年夏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留英航空博士上吊自杀的新闻,感觉航空系就业前途无望,为保饭碗,又转至土木系。
大学生活对于潘家铮来说是极不平静的,实际上读不了多少书,且大四这一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去支援解放舟山的战争而提前一年毕业。虽然学习时间很紧,好在他多年来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故仍能在这种动乱浩劫中见缝插针地汲取知识。而浙大名师荟萃,学风严谨不乱,老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这不仅给予了潘家铮知识,更是教给了他今后在工作、研究、思考乃至做人的道理。
1950年,潘家铮大学毕业,迫于家庭状况以及经济压力,他无法像同学们一样飞往天南地北投入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恩师钱令希教授将潘家铮介绍到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
潘家铮原本以为此勘测处仅是自己工作的“过渡站”,岂料阴错阳差,从此与水电结下不解之缘,在这条道路上风雨兼程50年!正如潘家铮自己所说:“我是热爱水电事业的,但这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把我推上这条道路的,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
2 屡创佳绩铸丰碑
1956年,潘家铮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其间,他克服诸专家对此泄洪新技术的质疑,领导设计组同志积极进行复杂的坝体应力分析,并首次提出和解决坝头稳定分析问题以及坝体冷却等一系列课题;提出了拱坝坝顶溢流动静应力分析方法,组织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拱坝震动试验,使我国第一座高78米的双曲拱坝顺利建成。
1957年8月,他出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不久又任设计总工程师。1958年新安江设计代表组改为现场设计组,将设计工作转移至现场进行。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电站工地时,曾亲笔写下“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新安江水电站的基本建成,树立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第一座丰碑,而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使得宽缝重力坝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坝型。
其后,潘家铮参加了长江北口潮汐电站、黄浦江拦江大闸、飞云江珊溪、九溪梯级电站、钱塘江潮汐电站、富春江七里泷水电站、乌溪江湖南镇水电站等工程的设计规划科研工作,1965年赴雅砻江参与锦屏水电站设计。其间他发表3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水工结构计算》《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等学术著作,开启了他设计生涯的黄金时代。
在修建三峡工程的过程中,潘家铮可谓功勋卓著。因为修建三峡工程可解决长江洪灾问题,可每年将840亿度电源源不断地输往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可使万里长江真正变成一条黄金水道,所以一代又一代人对三峡苦恋不休。同时,因为修建三峡工程涉及淹没移民,又因该工程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还存在潜在生态植被破坏问题,所以又涌现出一波又一波三峡反对者。所以,潘家铮为此所承受的压力和艰辛可想而知。
潘家铮说:“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3 文理兼通成大师
潘家铮出生于破落的书香门第。曾祖父为清朝秀才,饱读诗书,后因追随太平军于南京殉难。祖父在成年后多次前往南京寻父,当然愿望破灭,但却意外了解了许多天国轶事。回乡后他潜心学术,专致古文,以开馆授徒为业,留下许多手稿。潘家铮出生后不久祖父便亡故了,但祖父留下丰富的手稿以及书籍充实了他的童年,成为他儿时的珍宝。潘父生于清朝末年新旧学交替之际,受到了旧式教育和洋学堂的双重熏陶。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他任职于浙江省教育厅,抗战后改任中学老师,饱尝生活艰辛。父亲把自己身受的一套教育照搬到儿子身上,采取“棒头出孝子”的方法,异常严厉。潘家铮曾打趣道:“我头脑里的一些古汉语知识,都是他用棒头打进去的。”潘家铮由祖母带大,祖母虽不识字,但却是一位地道的“民俗文学专家”。潘家铮啼哭时,祖母便将其揽入怀中,一边摇晃,一边唱起山歌来。潘家铮懂事后,祖母又教他猜謎。就这样,在祖母的启蒙下,潘家铮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喜欢诗歌的根苗。
潘家铮常在工作之余手捧卷书怡然自得,常钻到旧书店去苦苦搜寻宝书。他将喜怒哀乐全部寓于诗词文章中,先后有《新安江竹枝词》《女皇惊梦》《积木山房小说诗文选》等等。面对滔滔江水,改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
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毋忘告逝翁。
除诗词歌赋,潘家铮亦热衷科普创作。他的许多科幻小说都以科学道德为主题,注重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先后出版《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千秋功罪话水坝》《偷脑的贼》等科幻作品,其中,《千秋功罪话水坝》在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奖活动中获“十大科普好书”奖,《偷脑的贼》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正所谓,科普界的水电巨匠,水电界的文学大家。
从1950年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参加工作,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于病床上获中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潘家铮在科研路上风雨兼程大半个世纪,为我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潘家铮心语
南水北调是国家兴建的工程,这种工程最容易发生投资失控,因为最后是国家掏钱,不是老板掏钱。
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我是热爱水电事业的,但这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把我推上这条道路的,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
有人说我是主张上三峡工程的积极分子,这其实是误解。直到1985年,我还对三峡的移民和泥沙两个问题忧心忡忡……
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重任,失误不得、耽误不起。过分强调局部平衡,会产生不利影响,用短视眼光看问题必带来长远之痛。
吃螃蟹也得有人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外国先做,然后我们再做?
我已年逾耄耋,病发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上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