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阐释了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适用性,并从注重服务意识、加强协同管理、实施绩效管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高校 科研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思想
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逐渐兴起。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也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公共管理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运用复杂的信息技术、组织技术、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技术等来有效地管理劳动力要素,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保证。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政治性质,崇尚市场取向的管理,推崇自由化的管理,倡导企业家型的领导者。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是主张在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现代私营企业成功的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竞争机制,重新定位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人员要具有在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既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也要建立分权管理模式,还要实施绩效型管理。不仅崇尚服务理念,强调服务型管理,而且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既坚持“顾客驱动”的价值导向,也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提高管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既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进行公共管理改革创新,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晋升、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成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适用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产生的, 体现了西方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在社会实践中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社会公共管理的水平。作为公共管理一部分的高校科技管理,其管理具有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机构同样适用,这是由于以下几方面:(1)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和公益性科研机构, 从其作为社会组织的根本属性上来看,属于社会公共管理的对象范畴。(2)高校科研机构的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包括各类事业费拨款和国家计划科研经费。这一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主体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机构的公共管理属性。(3)从总体上看,高校科研机构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其产出的创新成果和培育的各类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应当纳入社会公共管理的范畴。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对策
1.注重服务意识。科研的顾客是科研项目经费的提供方或科研成果的直接使用用户。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应增强主动管理意识,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科研管理中引入质量控制方法,使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从“行政主导”转变为“顾客主导”,科研管理工作重心从“以管理、审批等常态性工作为中心”向“以服务、指导等专业化团队为中心”转变。高校科研管理采取质量控制方法,对内强化自身管理,对外满足各方顾客需要。把科研管理当成一个系统,关注影响科研质量的主要因素、强调管理团队的科研质量意识、强调科研管理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等,使高校对科研质量问题进行更全面的考虑。
2.加强协同管理。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与系统性并重的工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涉及多个相关职能部门。高校要在纵向层面完善学校、院系、项目组的责任分级与流程再造,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构建权责一致的纵向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主体的积极性,更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学校要统筹协调,健全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横向协同机制,科研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横向多部门协同、纵向分级管理的纵横交织的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内部自身业务流程的优化,同时构建起其相互间及与项目组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流程再造,避免各项管理职能脱节,提高管理绩效。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审计、设备、成果转化等部门和学校、院系、项目组的权责,加強分工与合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发挥各部门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3.实施绩效管理。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只有当科研效益大于科研成本时,高校科研管理的行为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将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高校科技管理中,由过去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重视结果和产出,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奖惩措施,发挥其激励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提升科技管理能力和改善科技管理绩效方面,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的管理,需要淡化具体行为和具体过程,注重强化创新目标和实际绩效。突出资源配置与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结合起来,实施绩效管理,强化科研激励机制。高校应深化科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注重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考评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岗位津贴发放等激励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保障制度,不断优化科研队伍。
4.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便是“政府怎样才能将其最关注的焦点放在产出和结果上,而不是放在过程或结构上?政府怎样才能用自下而上的结果驱动型系统来取代自上而下的规则驱动型系统”。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思考,它主张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客观的、外在的具体指标,同时,评价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即来源于顾客的评价,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体系内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对构建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评价机制具有启发意义。把评价的方式和重心放在自下而上的评价上——通过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所直接服务的对象的师生进行自下而上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方式,从注重自上而下的评价转向其与自下而上的评价结合。这种自下而上的评价方式,能够使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获得师生的满意。只有让服务对象参与到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评价中来,才能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强大的外在驱动力,真正改善工作面貌,最终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媛.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0
[2]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高校 科研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思想
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逐渐兴起。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也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公共管理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运用复杂的信息技术、组织技术、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技术等来有效地管理劳动力要素,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保证。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政治性质,崇尚市场取向的管理,推崇自由化的管理,倡导企业家型的领导者。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是主张在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现代私营企业成功的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竞争机制,重新定位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人员要具有在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既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也要建立分权管理模式,还要实施绩效型管理。不仅崇尚服务理念,强调服务型管理,而且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既坚持“顾客驱动”的价值导向,也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提高管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既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进行公共管理改革创新,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晋升、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成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适用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产生的, 体现了西方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在社会实践中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社会公共管理的水平。作为公共管理一部分的高校科技管理,其管理具有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机构同样适用,这是由于以下几方面:(1)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和公益性科研机构, 从其作为社会组织的根本属性上来看,属于社会公共管理的对象范畴。(2)高校科研机构的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包括各类事业费拨款和国家计划科研经费。这一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主体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机构的公共管理属性。(3)从总体上看,高校科研机构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其产出的创新成果和培育的各类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应当纳入社会公共管理的范畴。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对策
1.注重服务意识。科研的顾客是科研项目经费的提供方或科研成果的直接使用用户。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应增强主动管理意识,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科研管理中引入质量控制方法,使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从“行政主导”转变为“顾客主导”,科研管理工作重心从“以管理、审批等常态性工作为中心”向“以服务、指导等专业化团队为中心”转变。高校科研管理采取质量控制方法,对内强化自身管理,对外满足各方顾客需要。把科研管理当成一个系统,关注影响科研质量的主要因素、强调管理团队的科研质量意识、强调科研管理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等,使高校对科研质量问题进行更全面的考虑。
2.加强协同管理。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与系统性并重的工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涉及多个相关职能部门。高校要在纵向层面完善学校、院系、项目组的责任分级与流程再造,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构建权责一致的纵向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主体的积极性,更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学校要统筹协调,健全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横向协同机制,科研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横向多部门协同、纵向分级管理的纵横交织的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内部自身业务流程的优化,同时构建起其相互间及与项目组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流程再造,避免各项管理职能脱节,提高管理绩效。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审计、设备、成果转化等部门和学校、院系、项目组的权责,加強分工与合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发挥各部门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3.实施绩效管理。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只有当科研效益大于科研成本时,高校科研管理的行为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将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高校科技管理中,由过去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重视结果和产出,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奖惩措施,发挥其激励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提升科技管理能力和改善科技管理绩效方面,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的管理,需要淡化具体行为和具体过程,注重强化创新目标和实际绩效。突出资源配置与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结合起来,实施绩效管理,强化科研激励机制。高校应深化科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注重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考评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岗位津贴发放等激励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保障制度,不断优化科研队伍。
4.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便是“政府怎样才能将其最关注的焦点放在产出和结果上,而不是放在过程或结构上?政府怎样才能用自下而上的结果驱动型系统来取代自上而下的规则驱动型系统”。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思考,它主张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客观的、外在的具体指标,同时,评价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即来源于顾客的评价,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体系内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对构建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评价机制具有启发意义。把评价的方式和重心放在自下而上的评价上——通过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所直接服务的对象的师生进行自下而上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方式,从注重自上而下的评价转向其与自下而上的评价结合。这种自下而上的评价方式,能够使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获得师生的满意。只有让服务对象参与到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评价中来,才能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强大的外在驱动力,真正改善工作面貌,最终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媛.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0
[2]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